單獨睡覺對孩子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獨睡是他成長的階段性標誌。讓孩子獨睡有很多好處。
首先是大人孩子睡得都會比較舒服、舒展,而且能夠互不打擾,保證睡眠質量。其次是能夠讓雙方都擁有獨立的空間。
內心能否獨立是嬰幼兒能否正確認識自我的一項重要指標。
研究表明,孩子的獨立是從形式到內容的,所謂形式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孩子行為方式,而內容則是孩子的內心。
讓孩子到了適當年齡與父母分床,有助於獨立意識和自理能力的培養,並可促進其心理成熟。
那麼,為什麼有的孩子非常不願意與父母分開睡覺呢?其原因主要有三個:
一是恐懼心理,這可以說是孩子成長發育過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種體驗,比如害怕在書上、電視裡看到過的妖怪、壞人,害怕魔鬼、害怕黑暗等等。
另一個是依戀心理,孩子從小在母親的懷抱中長大,加上從小一直與父母同床,每天在父母的愛撫中,孩子容易產生依戀心理,導致不願分床睡。
第三,則是孤獨心理,孩子與父母一起睡,睡前可以說說話,聽聽故事。早上睜開眼睛就可以看見父母的笑臉、傾聽溫柔的話,向父母撒嬌,覺得很踏實。
而自己單獨睡就會很孤單,孩子自然就不願意了。
1
提前做好他的思想工作,讓他知道大了都要自己睡的,而且語氣一定要溫柔堅定。
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讓孩子覺得,自己睡覺是一件充滿自豪感的事情,而且是必然要面對的問題。
孩子到了4、5歲,他們的大腦發育以及生活經驗的積累,使得他們能夠理解並接受許多道理了。
家長可以通過小故事、兒歌來向孩子宣傳獨自睡覺對身心發育的種種好處;通過心理暗示,激發孩子潛在的獨立意識,幫助他們建立自信,敢於挑戰自我,做一個勇敢的孩子,從心理上產生自己睡的願望。
還可以帶孩子到已經獨睡的小朋友家串門,特意當著孩子的面稱讚對方,隨後帶著孩子一起參觀小主人的床,誇小床柔軟、漂亮、乾淨、整潔。
這時候,孩子會因羨慕而產生「我也想擁有自己的床」的願望,此時,父母則可趁熱打鐵鼓勵孩子單獨睡一張小床。
這個方式,能讓孩子從容地接受成人的建議。
2
和孩子一起來布置房間。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來布置他的小房間。房間的床、家具、擺設、小裝飾,都可以按照孩子的想法來布置。
房間裡可以貼上孩子喜歡的卡通人物、明星圖案,讓孩子知道,它們都是孩子的好夥伴,會一直陪伴著他。
這樣做的好處有二,一則讓孩子有自主的感覺,感到自己長大了;二則自己設計的房間肯定合自己的心意,孩子對自己新的窩會比較滿意和喜歡,他就會容易接受在新的環境裡獨自睡覺了。
給孩子買一個絨毛玩具,或者把他自己喜愛的一個小枕頭給他,讓孩子可以借著擁抱自己的這些安慰物安然進入夢鄉。
不久之後,你就會發現,即使你不在孩子的身邊,他也能安靜地睡覺了。
3
要給孩子一個安全寬鬆的環境。上了幼兒園的孩子就是進入了社會活動的孩子,他們與成人一樣都具有雙面性。
在幼兒園可能就會與小朋友一起吃一起住,並且聽老師的話,但是回到家裡,就整天纏著媽媽,非要在媽媽的懷裡才睡得好。
這是孩子尋求安全與幫助的自然表現,千萬不要因為這些事而對孩子發脾氣,平時千萬不要對孩子說:「你再不聽話,大灰狼就來了!」這種話來嚇唬他。
家不光是大人放鬆的地方,也是孩子放鬆而回復自我的地方,要多給孩子表揚給孩子自信。
有位母親的做法值得借鑑。她特地給女兒買了一個遙控音樂門鈴,把按鈕放在她枕邊,音樂盒放在父母房間,這樣女兒隨時可以按鈴叫醒父母,這給了小孩很大的安全感。
這樣,孩子的恐懼感就會漸漸消失,轉而喜歡這個環境。
針對孩子不願意單獨睡的心理,家長首先就要幫助孩子克服膽怯心理,委婉而平靜地告訴孩子:「很多像你這麼大的小孩都會害怕,爸爸媽媽小時候也害怕過,後來不怕了。」
獨自一個人睡覺,是孩子邁向獨立的第一步。向舊的習慣告別,需要孩子的勇氣和大人的智慧。
如果孩子第一次勇敢地在夜裡獨睡,別忘記給他一個小禮物作為獎勵哦!
慢慢的,孩子就會喜歡上一個人睡覺的感覺,到那時,你要跟他一起睡他還不願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