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稻兩收」畝均增效千元 河南水稻糧飼雙優雙高項目喜獲豐收

2020-12-11 騰訊網

專家測量水稻含水量

大河網訊(記者 張楠 通訊員 周紅飛/文 李洪振/圖)稻香秫熟暮秋天,阡陌縱橫萬畝連。白露已過,稻穗低垂,在信陽光山縣北向店鄉李樓村,千餘畝長勢喜人的優質水稻將大地鋪成一片金黃。這些水稻出身不凡,他們都是由河南農業大學趙全志教授領銜主持的水稻糧飼雙優雙高試驗示範項目的試驗品,承載著為國家探索優質口糧和優質飼草高產高效新模式的使命。

收割機收穫試驗田水稻

10月11日上午,隨著趙全志教授一聲「開鐮」的號令,收割機在轟鳴聲中開進稻田進行現場收割,正式開啟對該項目再生稻的實打驗收。

在收穫現場,來自福建農林大學、中國水稻研究所、華中農業大學、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河南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河南省農業科學院、河南省農業技術推廣協會和河南農業大學等單位的水稻栽培、育種專家以及河南省農業農村廳、信陽市各級領導,和趙全志教授團隊一樣充滿期待。

專家組成員、福建農林大學林文雄教授宣布測產結果

「我宣布,水稻糧飼雙優雙高試驗示範田項目再生稻實打驗收產量為畝均504.1公斤!」上午11時許,隨著項目驗收專家組組長、福建農林大學林文雄教授宣布項目測產結果,現場響起了一片熱烈掌聲,宣告該項目再創新高、再獲成功。

「了不起!再生稻能有這樣的成績,我們的糧食安全大有保障!」林文雄從事水稻研究數十年,特別是在再生稻方面是權威,對於今天這個測產結果,他表示十分有意義。

與會專家對收割的水稻稱重

再生稻是指頭季水稻成熟收穫後,利用稻樁上的休眠芽萌發生長成穗而收割的水稻。再生稻生產一般種一茬可收穫兩茬,第一茬為頭季稻,頭季稻在產量和品質上相當於常規種植的早稻;第二茬為再生稻,產量明顯低於常規種植的水稻,品質明顯優於常規種植的水稻。再生稻稻米價格在每斤5元以上,是當地稻米價格的2倍多。

作為長年開展水稻研究的趙全志,敏銳發現再生稻的產量和效益科研潛力。在全國農技推廣中心、河南省農業農村廳的大力支持下,趙全志團隊組織河南省水稻產業技術體系專家,聯合河南省農技總站、信陽市農科院、光山縣農業農村局等單位,從2019年開始在信陽市光山縣富仁輝實業有限公司開展水稻青貯+再生稻高產試驗示範,目的很明確——「就是提高再生稻產量,增加優質稻米供給,增加農民收入,同時探索解決南方稻區養殖業飼草供應的技術途徑!」

該示範項目名稱為「水稻糧飼雙優雙高試驗示範」。「雙優」是指優質稻穀、優質青貯飼料;「雙高」是指飼草和再生稻產量高、經濟效益高。其研究的核心是水稻全株青貯技術和再生稻高產栽培技術。

經過2年的試驗,結果已經達到了趙全志團隊的目標。傳統再生稻頭季稻在信陽市平均畝產1200斤左右,再生稻產量300~400斤,畝產共2000~2200元。今年採用水稻全株青貯+再生稻高產栽培技術模式後,僅桃優香佔一個品種畝產水稻全株青貯鮮草高達3815公斤,再生稻超過1000斤,按照當前市價估算綜合收益至少在3200元,每畝最低可增加產出1000元!

「這是好消息。信陽現在再生稻種植面積40萬畝,如果能將這項技術推廣開,每年保守將產生4億元的巨大經濟效益!」信陽市委常委、組織部長孫巍峰對此結果感到振奮,並隨即安排市縣農業部門研究推廣對策。

農學院博士彭廷測量收割面積

但是從趙全志團隊研究的指標看來,該項目的重大意義還不僅僅是增收這麼簡單,「青貯水稻飼料中中性洗滌纖維、酸性洗滌纖維、澱粉和粗蛋白含量分別達到34.1%、21.0%、32.2%和7.5%,相當於青貯玉米優質一級的標準,這就解決了優質牧草來源問題。同時,採用水稻全株青貯+再生稻高產栽培技術,在收穫高品質飼草的同時,再生稻稻米不僅產量翻番,品質也顯著提高,較當地再生稻整精米率提高79.3%,堊白粒率降低21.7%。」團隊專家彭廷博士說起技術優勢如數家珍。

早在2019年該項目首次試驗成功時,國內著名水稻栽培專家凌啟鴻教授等專家就給出結論,認為河南省率先開展的「水稻糧飼雙優雙高」試驗示範意義重大,示範效果顯著,是實現種植業和養殖業有機融合的新途徑。

河南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王俊忠對水稻糧飼雙優雙高項目點評

河南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王俊忠表示,河南農業大學牽頭的這項研究將極大發掘河南水稻生產潛力,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鄉村振興、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將產生長遠的影響。

相關焦點

  • 稻花香裡說豐年 濱州高新區1500畝水稻喜獲豐收
    ,隨著嗡嗡的機器聲響起,1500畝水稻喜獲豐收。這裡土壤肥沃,光照充足,是優質水稻生產基地,其稻米色純味香、品質優良,從而遠近聞名。連日來,村民正利用當前天氣晴好時機,陸續下田收割水稻,加快搶收步伐,確保顆粒歸倉。在友稻生態農業示範園裡,一片片金燦燦的稻田在陽光下格外耀眼,轟隆隆的收割機正忙著收割低垂的稻穗,盛滿穀粒的運輸車在田間地頭來往穿梭,田園裡呈現出一派豐收的繁忙景象。
  • 一水兩用 一田雙收 糧漁雙贏——湖北稻漁綜合種養經驗走向全國
    9月2日,全國稻漁綜合種養發展提升現場會在四川省隆昌市召開。會議強調,要堅持穩糧增收、不與糧爭地這個根本原則,發揮好提質增效方面的優勢,處理好稻和漁、糧和錢、土和水、一產和三產、產業發展和科技支撐、積極推動和農民意願等方面的關係,推進稻漁綜合種養產業規範高質量發展。
  • 喜獲豐收!企石140畝金色稻田裡藏著鄉村振興的美圖~
    企石江邊村140畝稻田喜獲豐收! 12月8日上午 水稻收割正在熱火朝天地進行 沉甸甸的稻穗壓彎了稻稈
  • 洋縣5萬餘畝黑米水稻喜獲豐收 鼓起農民錢袋子
    「我與村上的合作社籤了種植協議,今年種了5畝黑米水稻,我只管把黑米水稻種好,銷售有保底價,1900公斤稻穀賣了9300多元,省心又省事。」10月29日,洋縣紙坊街道辦事處草壩村村民王建紅對記者說。今年,洋縣5萬餘畝黑米水稻喜獲豐收,目前各大收購企業紛紛上門搶收。
  • 抹角村:稻田魚喜獲豐收
    在農業產業的推動下,烏沙鎮抹角村「三變」改革示範村發展的稻田養魚項目在春節前夕喜獲豐收,咱們一起去看看。 2019年7月,烏沙鎮抹角村在革裡組發展了40畝稻田養魚項目,其中養殖的黃金鯽魚,也就是農村常說的鯽殼魚在今年元月喜獲豐收。
  • 銅仁護農穩糧保四百萬人民食無憂 改良農田科學種田補貼農民
    「農技員一年四季在村裡蹲點,指導栽培和綠色防控,我們的水稻產量質量很穩定。」村民龍大得說,他家去年種植的50畝水稻喜獲豐收讓全家脫貧,今年擴大種稻面積收入將超過10萬元。白水大米顆粒飽滿,煮熟後飯粒油亮,香味濃鬱,食之清香四溢,鬆軟可口,含有豐富的脂肪、蛋白質、礦物質和維生素,明清時期曾作為貢米進貢皇宮,故獲「白水貢米」美稱。
  • 新鄉 從糧到食 麥稻增值
    他說:「中國小麥看河南,河南小麥看新鄉,新鄉小麥看延津,關鍵還是咱的麥子質量好,籽粒大、金黃髮亮,茅臺制麴車間的工人,一眼就能認出咱們的延津小麥。」    據延津縣農牧局負責人介紹,目前,延津縣與茅臺集團共建有機小麥原料基地3.2萬畝,從2014年起,每年供應茅臺集團酒用有機小麥5000噸,今年增加到了7500噸。
  • 宣州區朱橋鄉:一田雙收 糧漁雙贏
    今年4月至6月,小龍蝦收穫的時節,陳鋮90餘畝地共收穫小龍蝦3萬斤,每畝地小龍蝦淨收入有4000元左右,引得同村裡的人全都來圍觀。「好傢夥,一畝地光龍蝦就能賺四千塊錢!」村裡人見陳鋮家的稻蝦輪作效益這麼好,也紛紛想要發展稻蝦輪作。
  • 稻漁生態養殖喜豐收啦
    稻漁生態養殖喜豐收啦2020-11-18 11:45: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衢州傳媒網        瀏覽量: 1139 次 我要評論 稻穗隨著秋風搖曳,「沙沙」作響,一眼望去黃澄澄的一片,滿眼「稻花香裡說豐年」的好景象。
  • 楚雄市糧改飼試點工作成效顯著
    截至2017年年末,全市共計完成青貯玉米等優質飼料種植1.6萬畝,其中訂單種植 1.33萬畝,佔83.1%,自種0.27萬畝,佔16.9%,完成任務數的100%;完成收貯青貯飼料共計 4.8014萬噸,其中收貯全株玉米4.7110萬噸,收貯青蠶豆、青大麥 0.0904萬噸,完成總任務數的100%;截至目前,全市糧改飼項目資金總計支出 308.084萬元,其中:工作經費支出20萬元(含下達各鄉鎮、各相關單位糧改飼工作經費
  • 直播稻顛覆黑龍江省水稻傳統種植模式
    人民網哈爾濱9月30日電(楊海全)不用育秧栽秧,直接將水稻播種到田裡,這樣種出來的水稻一樣豐收。9月30日,黑龍江現代農業示範區水稻直播技術試驗田裡的水稻收割測產。由黑龍江省科技廳組織的測產專家隨機抽取了3塊示範田測產後宣布:「平均畝產556.2公斤,與周邊大面積移栽水稻產量基本持平。」
  • 金色豐收背後的稻之「道」
    採訪時,團隊的專家們都穿著長筒雨靴在各自的「責任田」裡忙碌著:有的在記錄數據,有的在割稻取樣……團隊負責人、市農科院糧油作物研究室主任龔紅兵介紹,團隊旨在立足我市、面向全省,服務於黃淮海及南方稻區稻作生產,為廣大農民提供優良鎮稻系列新品種及其配套栽培技術,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 喜看津沽「米糧倉」——天津市寶坻區的豐收「密碼」
    2019年全區糧食總產量較2000年翻一番;今年全區水稻種植40多萬畝,佔天津市水稻種植總面積的半壁江山,成為名副其實的津沽「米糧倉」。高標農田「育豐收」「今年豐收沒跑了!」聊起豐收,八門城鎮梁家沽村種植大戶趙建國喜上眉梢,他今年承包的2300畝稻地去年建成了高標準農田,種起來省心又高產。「當年畝產就提升200多斤!」
  • 鴨稻共生一地雙收
    □文/攝王菲崔曉萍本報記者姜斌吳樹江 「嘎嘎、嘎嘎……」綠意蔥蔥的水稻田裡遊來一群鴨,追逐、捕食,時而傳來清脆的叫聲。北大荒股份興凱湖分公司南崗一管理區種植戶齊佩學的「鴨稻共生」示範田,猶如一幅生動的畫卷徐徐展開。
  • 蘇州:魚米之鄉「稻」出新故事 「稻+N」實現「一地多收」
    2019年,張家港市塘橋鎮金村華田家庭農場負責人吳健,騰出15畝地,試種新品種「韭菜稻」,獲得豐收。「當年9月中旬收割第一茬後,只要在第一次收割時控制好稻樁高度,過不了一個半月,割過的稻樁又會發新芽、抽穗,11月可以再收割一次。」吳健介紹。試驗下來,「韭菜稻」第一茬畝產1200斤左右,第二茬畝產超過400斤。
  • 水稻兩米高 禾下可乘涼!重慶首次種出巨型稻,畝產1000公斤,有望大...
    工人們正挺直腰杆收割成熟的巨型稻9月19日,難得的晴天,位於江津區的現代農業氣象試驗站裡,工作人員們忙得熱火朝天——兩米高的巨型稻豐收了!日前,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專程前往,目睹這一豐收盛況。走進現代農業氣象試驗站裡,一下車,稻草的馨香撲鼻而來,收割早已開始。
  • 豐收之歌_媒體_澎湃新聞-The Paper
    今年以來,我省克服疫情影響,堅持把穩產保供作為首要任務,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確保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應根深基穩,全省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4700萬畝以上,夏糧喜獲豐收,小麥單產創歷史新高。目前,秋糧長勢良好,豐收在望。 大力發展有機旱作農業,技術標準體系逐步完善。
  • 岑鞏縣2.55萬畝「思州柚」喜獲豐收
    岑鞏縣2.55萬畝「思州柚」喜獲豐收特約記者 吳國明 姚琴「思州柚」是貴州省岑鞏縣特產,是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近年來,岑鞏縣緊緊依託山地特色資源,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在單品突破和產業提質增效上下足功夫,全力打造地標特色品牌,助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