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紀小鹿:
世界對於孩子來說是全新的、未知的,他們不知道事物的好與壞、也分不清對與錯,他們會受環境影響像海綿一樣無條件吸收,這一規律被大教育家蒙特梭利稱為兒童的吸收性心智。
蒙特梭利發現了兒童的吸收性心智,於是特別注重環境的創設與準備。這種環境的準備不僅單指硬體環境的準備,也包括成人自身的準備,如教師的準備等。
今天,我們先從蒙特梭利幼兒園的室內環境說起。讓我們一起看看蒙氏幼兒園中的室內環境是如何布置和準備的。
蒙氏教室根據孩子的成長需要,配備了豐富的教材、教具,蒙特梭利教育把這些豐富的教材、教具按照區域分割的原則進行環境規劃,分成了五大領域。在教室中,五大領域的環境創設一般按照日常-感官-數學-語文-科學文化 五個區域 在教室中順時針進行擺放。
①日常生活領域區域設置:
因常常需要用水,日常生活領域的位置應選擇接近水源、通風、有陽光且接近門口的地方,以吸引幼兒進入教室;
由於桌面工作的頻率相對較高,所以,桌子數量應比其他區域的要多。同時,還需設置點心桌和清掃用具。
②感官領域區域設置:
感官教具大多在工作毯上操作,桌子使用較少,應根據班級幼兒的人數,配備適量的工作毯。
感官領域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和數學邏輯思考有著密切的關聯,因此應連接數學區。
感官領域不宜設在教室出入口,以免影響工作或碰倒搭建好的作品。
③數學領域區域設置:
應與感官領域連接,既有桌面工作,也有地面工作。
所以,該領域既要放置桌子,又要配備適量的工作毯。還可添置與數學有關的物品,例如身高器、體重計、溫度計、時鐘等。
④語文領域區域設置
語文區的工作需要思考,應安排在較安靜的角落,但光線要充足、柔和,最好接近窗戶,以利於幼兒閱讀和書寫工作的進行。
同時,可提供軟靠墊、布置盆栽以增加安適感,營造寧靜的氣氛。
⑤科學文化領域區域設置:
應臨近水源、電源、光源,有足夠的桌面,以方便做各種實驗。
為了讓教學活動可延伸到戶外,戶外需要有動植物照顧區,以構成完整的科學文化區域。
除以上五個領域外,蒙氏教室中還要有木地板、工作毯架、教具櫃、桌椅等。根據不同的年齡特點,教室裡可設置更衣室、洗手間、娃娃家、飼養角等。
同時,老師還可以為每個幼兒準備一個檔案袋,用以保存幼兒的作業、作品。他們不但能幫助教師了解幼兒的進步及仍需加強的方面,也可以作為教師評價教學效果的重要依據,是呈現蒙氏教育成果的最直接方式。
總之,蒙特梭利博士所說的「有準備的環境」,就是一個適合兒童需要的真實環境。兒童會按照自己內部的需要、發展速度和節奏來行動,並且會在過程中表現出熱愛秩序、長時間地集中注意、盡最大的努力反覆進行某種操作而不感到疲倦的品質,而蒙氏教育室內的環境創設,正為孩子健全成長提供了科學的環境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