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浪財經
經常喝葡萄酒的人都會有個感受,那就是喝了幾年之後,不僅酒量見長,地理知識也跟著漲。因為談到法國、義大利等國葡萄酒時,大家總愛直呼產區地名,說牌子的時候反而較少。例如買酒時有人就會說:今晚喝波爾多(Bordeaux)還是喝勃艮第(Burgundy)?是買香檳(Champagne)還是買幹邑(Cognac)?
波爾多,勃艮第,香檳,幹邑都是地名。前二者出產法國最好的葡萄酒。香檳鎮出產全世界最好的起泡酒。幹邑鎮則是全球公認最好的白蘭地產地。此外還有普羅旺斯、義大利的託斯卡納、西西里島……這些我們熟悉的地方,也都是葡萄酒原產地。當我們聊歐洲酒時,直呼地名的時候比說某某品牌的時候要多得多。
其實中國白酒這些年也在努力構建原產地文化,可談到白酒時,幾乎沒有人說:今晚喝東北的酒還是喝海南島的酒?買北京的酒還是上海的酒?中國人其實很有鄉域觀念,常山趙子龍,燕人張翼德,古人道個腕兒還帶地名,可談白酒時為什麼我們多數是講品牌,很少談原產地呢?
品牌和產地脫節
我們看一看法國香檳鎮為什麼能成為超級原產地標識。了解了這個問題,對中國白酒原產地缺什麼就一目了然了。
香檳作為一個成功的原產地標識,它其實包含了四層內涵。
第一層,香檳是一個地名,一個法國盛產起泡酒小鎮的名字。
第二層,香檳也是一種產品。人們提到香檳這個詞,往往是指香檳鎮出產的起泡酒。
第三層,香檳一詞,還象徵著當地產品獨特的工藝(瓶內二次發酵)和公認的高品質。只有香檳鎮,才能釀造這樣口感傑出的起泡酒。
第四層,香檳還代表一種格調,它已經成為一種浪漫符號了。
所以香檳這個詞,蘊含了產地、產品、工藝和品質、格調四層含義。當一個地名同時擁有這四層含義時,它就成為了一個成功的原產地標識。同樣的情況我們也能在幹邑身上看到:幹邑是個法國地名,它也指代當地的白蘭地產品,它意味著兩次蒸餾工藝和高品質,它象徵著奢華的格調(人頭馬,馬爹利,軒尼詩都是幹邑鎮的產品)。所以人們提到幹邑,馬上會和」高端「、」全球最好的白蘭地「聯繫在一起。
一旦某個產地形成了香檳、幹邑這樣的原產地品牌,它就能為當地所有產品提供強大的品質背書。哪怕是香檳鎮、幹邑鎮不知名小品牌,也能因為原產地而帶上光環。這就是原產地標識的價值。
當我們看中國白酒原產地時,會發現大多數原產地還處在與產品脫節的狀態。這時產地僅僅是一個地名,消費者不知道當地有什麼獨特工藝,產地也不能為產品品質背書,至于格調就更沒有了。這樣的原產地對消費者沒什麼價值,大家自然也不會去關注它。
茅臺鎮現象
目前在國內,有且只有一個產地在向香檳式的多重內涵靠攏,那就是茅臺鎮。
一款白酒只要出自茅臺鎮,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地位往往就會有所提升。一酒難求的茅臺酒自不必說,就連當地許多名不見經傳的小酒廠、小品牌,也有很多消費者願為「茅臺鎮」這個金字招牌買單。
茅臺鎮為什麼能夠在眾多白酒產區中脫穎而出?
原因和香檳、幹邑一樣,茅臺鎮已經具備了多重的原產地內涵。
茅臺是個鎮名,是中國著名的釀酒之鄉。同時茅臺也是一款酒的名字,它是中國最著名的白酒。在當地的宣傳口徑中,茅臺鎮又象徵著獨特的氣候風土和坤沙釀酒工藝,只有這裡才能釀造茅颱風格的醬香型白酒。最後,「茅臺」二字天然帶著高端、上檔次的格調。
這些內涵,既得益於茅臺酒強大的品牌帶動力,又和當地大小酒企對坤沙工藝、醬香風格的宣傳密不可分。正因如此,茅臺鎮成為國內唯一具備較強原產地號召力的產區。
相比之下,五糧液、洋河等名酒雖然也是蜚聲海內,但它們的產地宜賓、高溝就很難為當地白酒提供風格、品質、格調背書。因為這些產地與當地產品之間,缺少了獨特工藝、品牌格調的聯繫,所以原產地品牌力都比較弱。未來這些名酒產區要打造自身原產地文化,就要用獨特工藝、產品風格、格調來連接產地與當地的產品,在二者之間構建獨一無二的關係,這是必由之路。
茅臺鎮原產地這幾年雖然發展不錯,但它也有明顯的問題:當地大小酒廠都過於依賴、藉助茅臺酒的知名度,甚至有的小酒廠刻意混淆「茅臺酒」和「茅臺鎮出產的白酒」之間地區別。如果想持續健康地發展,未來就要杜絕這種混淆概念打擦邊球的情況。
原產地有何價值
白酒原產地文化,究竟能給中國白酒產業帶來什麼好處呢?
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參考一下葡萄酒產業。
歷史上,美國葡萄酒曾經和法國葡萄酒進行過兩次PK,兩次都是美國人完勝,但時至今日,法國葡萄酒在全球的地位遠遠高於美國。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法國葡萄酒有一套完整的AOC原產地制度,每個產區都有自己獨特的葡萄品種、獨特風格的葡萄酒,都傳承著自身獨特的葡萄酒文化。而美國葡萄酒,各個產區、酒莊的釀造審美、文化都是相似的。將法、美兩種葡萄酒文化對比一下,前者就像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港姐選美,參賽佳人個個美得都不一樣,但又美得清麗脫俗。後者更像當今同一個標準下的網紅選美,冠軍按照臉型五官的標準確實很漂亮,但整個比賽卻乏善可陳。
這就是酒類原產地對於產業的意義:它能保持釀酒產業的多樣性,從而保持產品的魅力和產業的活力。假如中國各地的白酒產品,原酒都是出自一兩個省份,那時哪怕品質再好,時間久了也會喪失活力、魅力不再。
其實在古代,原產地化曾是中國酒文化一個常規狀態。我們讀元代宋伯仁撰寫的《酒小史》,裡面記載的名酒如「薊州薏苡仁酒」、「淮安苦蒿酒」、「雲安曲米酒」,大多數都是「產地+獨特工藝」的結合。不同的產地,就意味著不同的風格。所以對於古人,天下名酒其實是「燕瘦環肥」,多姿多彩。如今我們對白酒原產地的發掘,本質上正是一種回歸,一種地域文化多樣性的回歸。
在這個過程裡,我們要讓白酒的風味、工藝再次融入地域鄉土,在產地文化中發展、創新,在多樣性中獲得持久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