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之後,祛溼清火、健脾清肺要點!(建議收藏)

2020-08-22 醫承有道

「風吹一片葉,萬物已驚秋。」《中國天文年曆》顯示,北京時間8月7日9時6分是「立秋」節氣。


夏盡秋來,金風漸至,傳統意義上的秋天已經開始了。大暑之後,時序到了立秋。曆書曰:「鬥指西南維為立秋,陰意出地始殺萬物,按秋訓示,谷熟也。」這時太陽黃經為135度。


立秋之後,氣溫由最熱逐漸下降。天高氣爽,月明風清。有諺語說:「立秋之日涼風至」,即立秋是涼爽季節的開始。


立秋後怎麼做才能讓身體神清氣爽呢?



立秋後的飲食


「安身之本,必資於食,不知食宜,不足以存生」,指出飲食對機體健康生命維持的重要性。


滋陰潤肺


秋季燥氣當令,易傷津液,《飲膳正要》說:「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秋季飲食以「滋陰潤肺」為基本準則。初秋時分,氣溫仍偏高,應繼續注意避陽降溫,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同時注意及時補充水分。


1、多吃蘿蔔


民間有「秋後蘿蔔賽人參」的說法。蘿蔔不僅營養豐富,且有較高食療價值,行氣、消食、止咳、化痰、生津、除燥、解毒、利尿。新鮮榨取的鮮蘿蔔汁對口腔潰瘍、扁桃體炎、熱性哮喘、高血壓等疾病均有療效。


2、常備百合 


《本草綱目》記載百合具有潤肺止咳、寧心安神、補中益氣的功效。現代研究表明百合不僅味道鮮美,而且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及鈣、磷、鐵等營養元素,是老幼皆宜的營養佳品,秋季可常食百合粥和百合湯。


3、適當食鴨 


鴨為水禽,性寒涼。營養學家認為,當年的新鴨養到秋季後,肉質鮮美且營養豐富,可補充人體必需的蛋白質、維生素及鈣、磷、鐵等營養元素,適合秋季進補養生。廣東地區喜歡煲湯,秋季常常用的有老鴨冬瓜湯、老鴨蟲草湯、豬蹄燉老鴨等。


通過食物或藥物補養肺陰,可防止機體在肺陰虛的基礎上再受燥邪影響,產生疾病。


急食酸以收之


《素問·髒氣法時論》說:「肺主秋……肺收斂,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可見酸味收斂肺氣,辛味發散瀉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儘量少吃蔥、姜等辛味之品,適當多食酸味果蔬。秋時肺金當令,肺金太旺則克肝木,故《金匱要略》又有「秋不食肺」之說。


另外需要提醒的是,立秋之後生食大量瓜類、水果容易引發胃、腸道疾患。因此,脾胃虛寒者注意不宜食用過多。



一場秋雨一場涼,近幾天的幾場秋雨,已經將秋意的涼爽展示的淋漓盡致。


現在的天氣雖然有了些涼意,但還有些&34;沒散,暑熱中人的毛孔是張開的,皮膚的紋理比較疏鬆,容易受外界的邪氣侵襲,出現頭痛、惡寒、關節酸痛、腹痛腹瀉等&34;症狀。


立秋後,晝夜溫差逐漸加大,脾胃容易在這種冷熱刺激中發生不適。中醫養生理念認為,這段時期不要貪飲涼食,多灸在大椎,關元,神闕,足三裡等,不但有助於調理脾胃,也有利於陽氣提升。減少秋燥的症狀,初秋晚上睡覺時不要通宵吹空調和電扇,腹部和膝蓋最好加蓋薄被或者毛毯。


立秋後祛溼清火,健脾清肺


祛溼,以養脾胃


立秋後天氣仍熱,且雨水多,常暴雨成災。這段時間天上有烈日,地上多水溼,溼熱交蒸,合而為溼熱邪氣。


《黃帝內經》言「溼氣通於脾」。因脾喜燥惡溼,溼邪留滯,最易困脾。溼為陰邪,易阻遏氣機,損傷陽氣,致脾陽不振,運化無權,水溼停聚,發為水腫或腹瀉,加之人們喜食生冷瓜果、冷飲,更助溼邪,損傷脾陽。


由於脾陽不振,不能運化水溼,水溼停聚而生痰,所以有「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之說。早秋脾傷於溼,且為冬天的慢性支氣管炎復發種下病根。


立秋時節保養脾胃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一是多吃祛溼熱的食物或藥物。祛溼的藥物最常用的莫過於香薷了。《本草綱目》稱:「世醫治暑病,以香薷飲為首藥。」


二是多吃一些健脾和胃的食物,如茯苓,以促進脾胃功能恢復。《神農本草經》也把茯苓列為上品,稱其「久服安魂養神,不飢延年」。除此之外,芡實、山藥、豇豆、小米等都具有健脾益胃之功。


去火,以清肺熱


夏天和秋天的連接叫做長夏季節,多溼熱。在中醫看來,立秋時節正處於長夏過後,基本延續了溼熱的特點,所以在立秋時節應該以祛溼為主。同時,此時還伴有暑熱,而暑熱也可以導致肺熱。可以說,立秋時節應該以清肺祛溼為主


眼睛紅、鼻子幹、口腔潰瘍都是人體上火的表現。《黃帝內經》記載,肺開竅於鼻,但要說有肺熱的重要典型表現,就是鼻子幹。眼睛幹是肝火旺引起的,口腔潰瘍則多半是由脾胃溼熱引起的。


肺與呼吸系統相關,因此,鼻子幹、咽痛、咳嗽、咳黃痰、便秘、身熱、伴有喘息都是肺火的表現,與上呼吸道、氣管相關。中醫上講,肺與大腸相表裡,如果肺火嚴重則可以導致腸燥便秘。所以,當家中的大人或孩子有高熱、急性肺炎等病症時,有大便不通的情況,可以用通便的方法退熱、治咳嗽。


去肺火,金銀花是最好的代茶飲,能夠去除肺火和胃火。有不少人認為百合花和月季花也是可以去火的,但中醫入藥會採用百合,百合是一種滋陰的藥,沒有去火的功效。月季花性溫,多吃它只會「火上澆油」。


日常泡水,用6~10 克金銀花,在此基礎上加入菊花,在去肺火的同時還能起到清肝的作用。一般來講,一次的量衝泡2~3 次為宜。


註:在衝泡的代茶飲中加入的菊花一般用的是白菊花,杭菊、雛菊等,如果採用野菊花,去火的藥效則過大,也不適宜。


通過掐按穴位去肺火


按摩手掌上的穴位可以達到去肺火的功效。推薦兩個穴位,魚際穴少商穴。少商穴位於大拇指指甲蓋左下側0.1 釐米的地方;魚際穴位於手掌骨中間,細心的人們可以發現,自己的手掌裡側偏白外側偏紅,魚際穴就在這之中。



(點擊圖片即可放大)


當人體的肺熱現象很嚴重的時候,例如嗓子疼、腫,咳嗽,可用手指甲掐按這兩個穴位,每次掐按10次左右,起到輔助的去肺火功效。


冬瓜的清肺祛溼效果最好


冬瓜可以祛溼又可以清熱,是清肺祛溼最好的食物。


《本草綱目》中記載,冬瓜,甘,微寒的,主治:小腹水脹,利小便,止渴。冬瓜主要用來治療水腫。在中醫藥用中,多採用冬瓜皮。食療的過程中,建議多吃冬瓜,和冬瓜皮藥用的效果是相同的。


溼氣重的時候,人的舌苔比較厚、比較白,大便不成形。這一症狀多集中在肥胖人群中。對此,可以多食用冬瓜湯,不僅清肺祛溼,還具有減肥的作用。


秋季養生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此乃古人對四時調攝之宗旨,告誡人們,順應四時養生要知道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


想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就要順應之,遵循之。整個自然界的變化是循循漸進的過程,立秋的氣候是由熱轉涼的交接節氣,也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時期,是萬物成熟收穫的季節,也是人體陰陽代謝出現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


秋天起居,斂陽舒肺


立秋過後自然界的陽氣開始收斂,起居調養宜早臥早起。「早臥」可調養人體中的陽氣,「早起」可使肺氣得以舒展,防止收斂太多。一般立秋過後以晚10 點入睡,早晨6點起床為宜,既順應陽氣的收斂,又能舒展肺氣。


在冷秋及寒冬到來之時, 自身陽氣充足才不至於被寒邪侵襲, 正所謂「正氣存內, 邪不可幹」 。艾灸具有溫陽補氣、溫經通絡、消疲散結、補中益氣的作用, 對身體各種症狀的調理及身體的保健有著相當顯著的效果, 得到了古今眾醫家及老百姓的認可, 因此使得艾灸幾千年來沿用至今, 為百姓所樂道。立秋調神,宜安養神氣,寧神定志。


立秋是進入秋季的初始。《管子》中記載:「秋者陰氣始下,故萬物收。」立秋時,天氣仍然很熱,但是已沒有夏天的溫度高,秋天的氣候特點為乾燥。



按照中醫理論,立秋後肺功能開始處於旺盛時期。從五行的對應來看,秋季與悲憂的情志相對應。這主要是因為,初秋時節,大自然逐漸出現了肅殺的景象,人容易產生悲憂的情緒,此時應保持心情舒暢,注重收斂神氣、寧神定志,做到內心寧靜。切忌悲憂傷感,即使遇到傷感的事,也應主動予以排解,以避肅殺之氣,同時還應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


同時,秋季天高雲淡,適當參加一些郊遊或者登山等活動,登高望遠,非常有助於緩解悲憂的情緒。


運動調養


進入秋季,是開展各種運動鍛鍊的大好時機,每人可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選擇不同的鍛鍊項目,這裡給大家介紹一種秋季養生功,即《道臧·玉軸經》所載「秋季吐納健身法」。


具體做法: 清晨洗漱後,於室內閉目靜坐,先叩齒36 次,再用舌在口中攪動,待口裡液滿,漱練幾遍,分三次咽下,並意送至丹田,捎停片刻,緩緩做腹式深呼吸。吸氣時,舌舔上顎,用鼻吸氣,用意送至丹田。再將氣慢慢從口中呼出,呼氣時要默念哂字,但不要出聲。如此反覆30 次。秋季堅持此功,有保肺健身之功效。


如果想學習更多的中醫知識,點擊閱讀原文進入官網學習!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用,請轉發朋友圈,讓更多人學習中醫!


來源:網絡

責任編輯:有道君

版權申明:文章和配圖的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侵權,請聯繫我們。


點擊「了解更多」學習中醫 ↓ ↓ ↓

相關焦點

  • 穀雨養生--健脾祛溼 疏肝清火
    穀雨時節的飲食上宜少食酸味食物,適量增加甘味食物,適當增加化溼健脾、利水滲溼之物,如薏苡仁、陳皮、茯苓、冬瓜等。可用薏苡仁30g,木瓜20g,大米100g一起熬粥喝,經常食用可健脾祛溼、散寒止痛。另外,適量增加戶外運動,促進身體新陳代謝,排出體內溼濁之氣。
  • 健脾祛溼我有絕招,這三種材料一起煮,溼氣溼毒一掃光,快收藏!
    好在,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意識到了溼氣的危害,那麼,怎樣才能祛溼排毒呢?健脾祛溼我有絕招,三種材料一起煮,溼氣溼毒一掃光。夏季高溫高溼的季節,是祛溼健脾的好時候。健脾祛溼,首先要從飲食上著手調理,拒絕冷飲,涼性食物少吃,尤其是立秋後。紅豆薏米南瓜粥是個不錯的選擇。
  • 立秋將至,煲一鍋老鴨湯,降火祛溼又潤燥,每次煲一鍋完全不夠喝
    儘管現在依舊天氣炎熱,可是看看日曆,還有幾天就是立秋了,不得不感嘆,時間過得真快。夏季溼熱,秋季乾燥,在夏秋換季的時候,大家都有哪些飲食習慣呢?我們家就喜歡燉老鴨湯,湯裡再放一些薏米、冬瓜和海帶,既能清熱潤燥,又能降火潤燥,而且營養又美味。
  • 「一米、一豆」搭配好,夏季祛溼健脾最有效!
    要祛溼,不少人會想到喝薏米水。而且早在《神農本草經》就有記載,薏米能健脾胃、消水腫,久服可以輕身益氣。像紅豆一樣,大多數的豆類都生長在晚春,於早秋收割,而赤小豆於五月仲夏播種,秋冬收穫,受氣於火夏,正因為它是天地之火煉出來的,所以對水溼都不怕,並且能將水溼吸走。如果再配以薏仁米,薏仁米是得水氣而生,能蕩水溼,兩者相得益彰就能起到很好的利水消腫作用。
  • 「清肺排毒湯」蘊含的千古祛溼名方:家庭食療防病如何用
    10天過去了,清肺排毒湯的實際療效如何呢? 2月17日最新數據:10個省用清肺排毒湯治療新冠肺炎701例(包括重症),目前有效率94%。
  • 10種健脾清熱祛溼的中成藥,健脾清熱祛溼效果好
    關於10種健脾清熱祛溼的中成藥,中有著平肝祛溼的藥物,還有緩解肝膽溼熱的藥物。10種健脾清熱祛溼的中成藥1、黃疸茵陳顆粒黃疸茵陳顆粒重用茵陳有著清熱、退黃、利溼的功效,輔用黃芩、大黃有著很好的利肝膽溼熱的功效,此藥有著利溼清熱退黃的功效。現代研究發現,黃疸茵陳顆粒有著很好的改善膽循環的功效,還能排洩膽紅素,臨床上主要用來治療肝膽性黃疸,和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
  • 穀雨節氣養生 宜養肝健脾祛溼
    穀雨之後,氣溫升高,雨量有所增加,人體難免出現溼熱之感。中醫學認為,穀雨養生,要護肝、健脾、祛溼為宜。此時的食療要點重在養肝清肝、滋養明目。春天是肝火旺盛的時節,多吃酸性的食物會使肝火更旺,損傷脾胃;應多吃一些味甘性平的食物,如大棗、菠菜、還要注意補充一些維生素和礦物質含量較高的食物,如海魚、牛肉、枸杞子、豌豆、黃花菜等,有利於養肝護肝。專家也提醒:穀雨後空氣中的溼度逐漸加大,溼邪容易侵入人體,若已患有各類關節疾病,如風溼性關節炎,也容易在該節氣誘發。
  • 紅豆薏米粥健脾祛溼,有「兩點注意,六種加減」,了解一下
    無論是脾虛還是溼氣重,都需要健脾祛溼。怎麼健脾祛溼呢?關於健脾祛溼的養生藥食,相信大家都聽得很多。其中又以「紅豆薏米粥」最為大家熟悉。然而,很多人經常吃點紅豆薏米粥,而脾虛溼氣重的現象並沒有明顯的改善。這又是為什麼呢?
  • 健脾祛溼的食物 健脾祛溼的茶
    健脾祛溼的食物 1、薏米 薏米的祛溼效果非常好,比較常見的食用方法是和紅豆一起熬粥,也可以將薏米炒熟泡茶喝,或打成粉,衝泡來飲用,都是不錯的方法。
  • 清補涼湯,清潤健脾祛溼,四季皆宜的湯水
    清補涼湯清補涼湯又稱四味湯,主要是沙參,玉竹,蓮子和百合,也可以再加上雪耳,薏米,芡實,準山等。是一道清潤健脾祛溼,四季皆宜的湯水。原料:沙參、玉竹、蓮子、百合、雪耳、薏米、芡實、瘦肉、雞骨架、鹽。第6步、補而不燥,清潤健脾。來自 美食天下 elmonte 的作品。
  • 老中醫告訴你紅豆薏米水的正確煮法,祛溼健脾,夏季要常喝
    去年,我也因為這個原因特地去請教了老中醫,除給開了中藥之外,老中醫還建議可以時常煮一些紅豆薏米水來喝,不僅可以去除溼氣,還有一定的健脾功效。老中醫告訴你紅豆薏米水的正確煮法,祛溼健脾,夏季要常喝。雖說是簡單的紅豆薏米,但是想要熬出去溼健脾的功效,還是需要特別注意的,老中醫也告訴了我其中的幾個關鍵。
  • 立秋後吃什麼?養生食譜請收好!
    所以秋季養生要以「收」為要,立秋之後,三伏未盡,吃些什麼?一、貼秋膘尚早,蜂蜜水先喝起來經過炎夏,人的胃口還沒有徹底恢復,此時急著貼秋膘,肯定是不合適的。為貼秋膘大吃大喝,更不是養生,而是傷身。立秋後,喝蜂蜜水有潤肺祛燥的效果。
  • 今日立秋!這些要點需記牢
    」節氣「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此時節「涼風至,白露生,寒蟬鳴」雖是暑去涼來之時但立秋後要小心「秋老虎」!養生·這些要點需記牢從中醫角度來說,立秋至秋分這段日子被稱為「長夏」。「長夏應脾而變化」,中醫認為溼為陰邪,易傷人陽氣,尤其是脾陽,這個時節養生保健要格外注意。
  • 推薦女人幾款祛溼養生湯 健脾開胃又解乏
    功效:赤小豆冬瓜煲生魚湯清淡不膩滯又富有營養,同時又有祛溼健脾作用。赤小豆是常用的煲湯料之一,有健脾去溼,消腫解毒的作用,冬瓜能解暑氣,而生魚能補脾利水。山楂扁豆金銀胗湯材料:山楂40克,炒扁豆50克,鮮鴨胗、臘鴨胗各2個,豬肉200克,陳皮14個、生薑3片。
  • 陰雨潮溼天 祛溼吃薏米
    據《後漢書·馬援傳》記載,東漢名將馬援曾領兵徵討交趾(相當於今廣東、廣西大部、越南北部和中部一帶),由於南方山林天氣溼熱、瘴氣流行,很多將士都生了病,後來,馬援聽取了當地的民間的經驗,讓將士們食用薏米,很多人症狀立刻減輕,效果非常好。  由此看來,早在2000年前,人們已經認識到薏米具有祛溼清熱的藥用功效。沈堅華說,從中藥的性味歸經來看,薏米味甘、淡、微寒,歸脾、胃、肺經。
  • 中醫治健脾清熱祛溼的10種中成藥
    關於10種健脾清熱祛溼的中成藥,中有著平肝祛溼的藥物,還有緩解肝膽溼熱的藥物。3、夏桑菊顆粒夏桑菊顆粒主要的作用有著祛溼,調理肝脾的功效,裡面的夏枯草、野菊花、桑葉為主要成分,可以治療肝氣鬱積導致的肝氣不調,同時有著祛溼健脾的功效。對於治療溼邪侵入肝脾導致的食欲不振,頭暈耳鳴。4、萆薢分清丸
  • 立秋後,最該喝的是它,而不是冷飲,驅寒祛溼,平安度過三伏天!
    時間不知不覺中已經過了立秋,即將來到八月中旬了,立秋後,最該喝的是它,而不是冷飲,驅寒祛溼,平安度過三伏天!雖然已經立秋,但是夏天的悶熱卻依舊拖著尾巴遲遲不肯離我們遠去,所以還是會有一段時間的高溫。可是很多喜歡喝冷飲的小夥伴們應該要知道,我們的腸胃在經過夏天的考驗之後,又突然面對冷飲的刺激很容易就會受到傷害,所以我們在立秋之後,應該儘量控制自己食用冷飲的頻率,但是很多人又要問了,不讓喝冷飲那喝什麼呢?
  • 明日立秋,記住福建專家的「543」妙招,可以養肺潤肺貼秋膘!
    福建中醫藥大學國醫堂中醫健康管理(治未病)中心陳淑嬌主任醫師說,一是不可貪涼。立秋前後,天氣依然炎熱,許多人宅在空調房,容易引發「陰暑」。立秋時節,遇到颱風降雨,突然降溫,受到陰寒之氣侵襲,也容易誘發陰暑。因此,應早睡早起,早晚較涼,應適當增減衣服;空調開放時間不易過長,夜裡最好不開或只開除溼。
  • 10種健脾清熱祛溼的中成藥,幫你去除「溼邪」
    中醫理論裡將「風、寒、暑、燥、溼、火」稱之為「六邪」,其中中醫認為溼邪最為常見且最難根除。溼邪不除,容易導致脾胃不調、運化阻滯,像平常經常覺得身體浮腫、乏力、四肢沉重,大便不成型、容易胸悶噯氣等,都是溼氣重的表現。那麼「溼邪」究竟該如何去除呢?下面給大家介紹幾種健脾清熱祛溼的中成藥。
  • 立秋後多給孩子吃它,煮粥喝健脾養胃,比豆漿牛奶還營養
    立秋後多給孩子吃它,煮粥喝健脾養胃,比豆漿牛奶還營養。在我們家一到夏天飲食上都有大變化,不是煲湯就是熬粥,特別是五穀雜糧粥,經常這樣吃可以補充粗纖維,健脾養胃,特別是脾胃虛弱的小孩,抵抗力沒大人的強,多喝粥對身體有補益作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