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鵬
■本報通訊員 付文婷 記者 溫才妃
晚上六點半,像往常一樣,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5級生物技術2班的郭鑫博急匆匆吃完晚飯,一路小跑趕到八號教學樓8213教室,搶佔到第一排最中間的位置。此時距上課還有一個小時。「生物化學與分子專題課可謂『乾貨』十足,要想坐到前三排,必須提前到教室『佔據有利地形』」,以「蹭課生」身份落座的郭鑫博感慨道。
讓郭鑫博用「乾貨」二字形容的這門選修課,主講人正是該校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陳鵬。那麼,這門讓「蹭課生」慕名而來的課究竟有何魔力?
幫助學生「知其所以然」
談起實驗課,不管是畢業多年的學生還是在校生,都忍不住為陳鵬「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教學方法點讚。
為解決學生僅靠「照方抓藥」就可以完成全部實驗的頑疾,陳鵬探索了生物技術綜合設計性實驗並用於實踐。在實驗目標確定的前提下,只為學生提供基本實驗材料和方法,並不預設任何細化的操作流程,讓學生在熟悉課程設計原則的基礎上,確定實驗方案並進行小組論證。
厚厚的一沓學生實驗記錄本和報告,見證了陳鵬悉心指導學生學思結合的過程。其中,生物技術2006級學生王龍和朱葉的中文或英文的手寫生物技術綜合大實驗報告長達20餘頁,不亞於一篇小論文。
「質粒提取實驗過程中,陳老師會讓我們思考每個步驟和每個溶液的作用,理解實驗流程的技術邏輯。分析不同異常情況造成的原因與解決辦法。除技術要領外,更重要的是教給我嚴謹的科學態度。」在澳大利亞雪梨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的畢業生文徵宇說。
「我以前從未思考過實驗為什麼要這樣做,改變條件能不能做。陳老師一次次的發問,為我打開了對未知世界好奇和思考的大門,讓我深刻體會到學思踐悟,實現知識—思維—能力—創新的重要性。」生物技術專業2015級學生李海寧坦言。
做實驗是最好的調整方式
兩臺冰箱、一臺冰櫃裡裝著密密麻麻的實驗材料與試劑,小的離心管只有小拇指大小、大的也不過兩根手指粗細,上面詳細記錄著樣品編號、濃度、日期等。為了防止字跡溼水後模糊不清,陳鵬還細心地給每個試劑穿上膠帶「外衣」。
2000年至今,他的辦公室雖然挪了幾次,但辦公室與實驗室合二為一的格局一直延續至今。
工作二十年來,陳鵬始終以嚴謹認真的態度對待教學,堅持點滴積累。
任教之初,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基因工程、蛋白質純化、酶工程等涉及本科教學的11個實驗,每個實驗陳鵬都獨立操作過多遍。從實驗體系建設、實驗內容優化、課程實驗設計和預作乃至全英文實驗教材的編寫,他邊摸索邊實踐。
2008年從澳大利亞植物功能基因組中心訪學歸來至今,陳鵬的實驗記錄就有9本,黑色大16開記錄本摞起來近20釐米厚,按時間一條一條詳細記錄了自己的所思所悟。除了出差,他幾乎每天都要補充相關內容。
緊張的工作勞作之餘,做實驗就是陳鵬最好的調整和休息方式。
「吃力不討好」,一幹十幾年
在許多人看來,陳鵬吃力不討好的教學改革一幹就是十幾年,但他選擇了堅守,「生物技術是當今發展最快的領域之一,新技術層出不窮。教學要適應新時代發展,與時俱進,才是真正對學生負責」。
他常與青年教師交流教學改革中遇到的問題並予以耐心指導。「陳老師勤學好思,經驗豐富。基於蛋白質純化教學體系的改革,得益於他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幫助才順利結題。」同事張新梅感激地說。
二十年執著堅守,陳鵬先後負責教育部「生物技術特色專業建設」教改項目,主筆完成教育部生命科學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的申請以及生物技術特色專業建設規劃制定和實施,並多次應邀在國內的教學研討會上交流,有近十所院校的同行索要綜合實踐教學的教學設計內容和實驗材料。中國農業大學生物學院教授劉國琴評價道:「生物技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形成了難能可貴的持續改革的體系,具有在全國推廣的價值和意義。」
他先後主編完成了《現代蛋白質實驗技術》,副主編完成了《酶工程》等教材。新近完成的「十三五」規劃教材《生物化學實驗技術》將於今年6月出版。
「我是眼看著生物技術專業從無到有,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它就像我的孩子一樣,全情投入教學改革是我責無旁貸的責任。」陳鵬動情地說。
《中國科學報》 (2018-05-08 第6版 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