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孩子的畫? ——這是個難題!
很多家長欣賞不了自家寶寶的畫,怕打擊寶寶的積極性,又只能誇,誇來誇去又不知道具體該誇點什麼,所以挺尷尬的。於是家長們費盡心思去學習如何誇孩子,今天我們從根源上來解決這個問題。比起如何誇孩子,家長們更需要學習的是如何欣賞孩子!
畢卡索:我一生都在學習像孩子一樣畫畫!
畢卡索《畫家和孩子》
1. 繪畫的技巧成分越少,藝術成分就越高。
畢卡索《玩卡車的小孩》
2. 每個孩子都是藝術家,問題在於你長大成人之後是否能夠繼續保持藝術家的靈性。
畢卡索《兩個小孩》
(萬達集團1.72億元收入囊中)
3. 有的畫家把太陽畫成黃點,有的畫家則把黃點化為太陽。
畢卡索《瑪雅和玩具娃娃》
4. 我總是去嘗試那些我不會的事,這樣我才能學習如何『會』。
畢卡索《兒童和花朵》
5. 如果我們能把腦子扔了只用眼睛就好了。
畢卡索《學生》
6. 每次見到小孩子在街上、在瀝青路面或在牆上亂塗亂畫,我都會停住腳步……他們筆下的東西往往令人感到意外……總可以讓我學到一些東西……
畢卡索《自行車旁的小男孩》
是的,畢卡索一生都在讚美孩子與生俱來的靈感和天賦,我們作為家長也首先應該放下對小朋友的偏見,以一個正確的心態去看待孩子的畫。那麼,如何欣賞孩子的畫呢?
別只看像不像,要看作品有沒有童趣。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體會到,孩子的畫不僅僅是靠「看」,還要去「聽」孩子講他畫的是什麼,在做什麼事情,成人在看孩子的畫時有一個最大的偏見,就是看孩子畫的不像就覺得孩子畫的不好,或者指責孩子畫的亂七八糟,這也是我們大多數家長最容易犯的錯誤。
畫得像畫得很寫實只是藝術形式的一部分而已,並不是繪畫的全部,兒童畫最顯著的特徵就是稚拙的童趣。
孩子的畫不合乎比例,透視,卻合乎表達的需要,天真無邪,歪歪扭扭,粗粗細細,曲曲直直,這正是任何成人作品無法比擬,無法替代的,也正是兒童畫特有的美感。
如果我們過早的要求孩子模仿成人繪畫,過分注重繪畫的技巧,不能體現兒童的稚趣,這樣的畫也不算好的兒童畫。
所以這也是我們為什麼不提倡孩子教孩子畫簡筆畫,讓該塗填色畫的原因,這樣會讓孩子失去對繪畫的熱情。
別只看模仿能力,要看作品是否能表現兒童親身的生活經驗和情感。
模仿能力是孩子的一種不斷增長的學習能力,成人也是一樣的,我們也不斷的在模仿中學習,但模仿不是唯一的學習方法,我們要在模仿中找到自己的獨特點。
在上藝術課時,孩子們看到老師為小朋友量身定做的美麗的範畫欣賞,大多數孩子都會產生審美愉悅,調動出畫畫的欲望,尤其在開始階段,模仿在所難免,如果孩子只是在不斷的模仿,沒有加入自己的想法,這樣的畫不算是好的兒童畫。
▲ 優思同一堂課不同孩子的作品
好的老師會在適應時引導孩子們大膽去想去說去做,通過畫畫來提高孩子的自信心,每個孩子對生活都有自己的情感,有獨特的表達方式,所以孩子畫的畫也沒有必要去比較,他們作品是獨一無二的。
別只看畫面形象,要看作品是否有新意。
藝術大師羅丹曾經說過「生活中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這句話也特別適合用到欣賞兒童畫,我們經常會看到孩子的畫裡,人比樹還高,太陽是彩色的……按照我們認知來說這些都是不合情理的,然而在孩子的畫中卻大量的出現,我們不能武斷的加以否認,只要作品有新意,有自己的思想感情表達,就是好的兒童畫。
別只看常見的技法是否熟練地掌握,要看技法是否多樣。
提到兒童繪畫,我們首先想到的是拿畫筆在紙上畫,還有我們常見到的繪畫工具,油畫棒、水彩筆、水彩畫、水粉畫等。
其實我們還可以給孩子提供水墨畫、沙畫、版畫、油水分離等各種形式的藝術表達形式。我們能做的是給孩子提供材料,孩子能熟練的運用這些畫種的工具、材料和技法。
掌握之後他們就會很自然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形式不拘泥於技法裡面,創造出更多的可能。孩子的畫是能舉一反三的,使用一種工具的畫法他可能會運用到另一種畫法裡,從而實現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