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宋朝開國名相趙普說「半部論語治天下」。由此我想到「一句論語修自身」。《論語》充滿了大智慧,離我們的生活並不遠,而是句句接地氣,更是我們為人處事的拐棍兒。
如,孔老夫子跟子路講的「六言六蔽」: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有一次,孔子問子路:「由呀,你聽說六種品德和六種弊病嗎?」
子路回答說:「沒有。」
孔子說:「來,坐下,我告訴你。一個人好仁愛而不好學習,他的弊病是容易被人愚弄;好耍聰明而不愛學習,他的弊病是容易放蕩不羈;好誠信而不愛學習,他的弊病是容易被人利用;好直率而不愛學習,他的弊病是容易說話尖酸刻薄;好勇敢而不愛學習,他的弊病是容易出亂子;好剛強而不愛學習,他的弊病是狂妄悖理。」
這「六言六蔽」不正是我們應該身教言傳地教給孩子的嗎?
仁是一種品德,能做到仁卻沒那麼容易。如果不好好學禮,就可能會歪曲了「仁」的意義。會把「老好人」當成仁愛,是非善惡分不清楚,沒有學問、涵養,行為表現就會愚笨,也容易被人愚弄。
仁慈不能盲目,不能過分,所謂「慈悲生禍害,方便出下流」。有時出於好心的幫助,反而害了被幫助的人。雖然善良、仁慈,但學問不夠,才能不夠,流弊就是竟做愚蠢的事。
比如,東郭先生與狼的故事、農夫與蛇的故事。
有些人自認為知識淵博,樣樣比人能幹,故而不學處事分寸,他的流弊就是看不起人,放肆、任性,不懂得收斂自己,做事沒有準則。
比如,曹操整叔叔的故事,方仲永的故事。
再如,煉地溝油、奶粉摻三聚氰胺、給豬餵瘦肉精、草莓上抹激素等等。
所以,學問並不是知識,而是一個人做人做事的修養。
這裡的「信」,或許有兩層意義:自信和誠信。
人過分的自信,有問題時,會喜歡用手段,覺得自己有辦法,沒什麼可以難倒自己,但這個「辦法」的結果,可能是害人害己。
做事一味的誠信,而不考慮周全,不學義,就容易被人利用,誠信守信要符合義。
如果不問是非黑白,只知道守住自己的承諾,這是小人。
例如,有一次,孔子途徑蒲邑,和公叔氏在蒲地邊見面,蒲地人扣留了孔子。
有一個叫公良孺的弟子,帶著自己的五輛馬車跟從孔子出行。這個人為人賢明,力氣很大,對蒲人說:「先前我跟從夫子在匡地遭遇困難,現在又在此地遭遇困難,這是命呀!我與夫子再次遭遇困難,寧可鬥爭而死,也不屈從。」
戰鬥很激烈,蒲人害怕了,對孔子說:「如果你們不再去衛都,我們就放你走。」 孔子與蒲人訂了盟約,然後他們從東門把孔子放了出來。
孔子當即前往衛地。子貢問:「盟約可以違背嗎?」 孔子說:「受要挾訂立的盟約,神明不會理睬。」
一個人太直了,直到沒有涵養,講話就成了刀子嘴,做事也會處處傷人。直爽是好的,但忠言未必要逆耳,給人的勸諫能讓人欣然接受,這是要學的。否則,他的流弊就像繩子絞起來的一樣,會繃斷的。
個性過於耿直的人會誤事,甚至僨事。所以要學習,要在禮儀和修養上下功夫。
例如,魯迅先生的雜文《立論》裡提到的一件事。
有戶人家生了一個男孩,全家高興得不得了。孩子滿月的時候,便抱出來給客人看。
一個說:「這孩子將來要發財的。」於是他得到一番感謝。
一個說:「這孩子將來要做官的。」於是他收到幾句恭維。
一個說:「這孩子將來是要死的。」於是他得到一頓痛打。
一個人光有勇猛,而不學義禮,就會犯上作亂,會闖禍。這樣的人脾氣大,動輒打人,凡是幹了再說,這是勇而無禮,勇而無智,因為沒有學問修養,流弊就是容易出亂子。
如,《三國》中的呂布。
剛強過了頭兒,就成了直腸子,解決問題不會轉彎,直話直說,亂了分寸。個性剛強,若不學禮義,流弊就是狂妄自大,不知天高地厚。
例如,《西遊記》中的孫悟空,《三國》中的關羽。
通過對「六言六蔽」的理解,我們就能明白孔老夫子為什麼說「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
這六條就是我們隨時用來反省自己的鏡子,用來教育孩子的箴言。
每個人的個性不同,或仁、或知、或信、或直、或勇、或剛,但不管是哪種個性,都要培養道德修養和人格修養。
教育孩子也是這樣,學習知識技能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孩子學會做人做事,因為這才是他獲得幸福的源頭。
學習推薦:書籍《福田心耕 青少年要上的十二堂國學課》蔡禮旭
覺得好看,敬請點讚,與人分享,手有餘香。
編輯/多彩豆自性學堂-戴莎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