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以為世間溝壑都是一種阻隔,不論是自然的,還是人心裡的,否則,世間就不會有那麼多的橋。直到我遊歷了大青溝之後,才知道世上還有讓人更貼近自然的溝壑。
大青溝位於內蒙古科左後旗甘旗卡境內,是遠古時代的原始森林斷裂層。我是受友人邀請從昌圖縣出發,橫跨遼寧、吉林、內蒙三省,行程七百餘裡到達大青溝的。途中經過大軍閥吳佩孚居住過的鄭家屯,由鄭家屯往前,是一片高粱不生、玉米不長的鹽鹼地,遠望去,長天厚土,野草零亂叢生,樹木抱團成長,一任野風陰嗖嗖地吹著,間或點綴些牛羊,這就是現代著名作家端木蕻良筆下的科爾沁草原。穿過這片荒地,就是大青溝了。
想像中的大青溝應該是一條沒有水的河流。可事實告訴我,這裡不但有水,而且還是由無數眼清澈山泉匯集而成的涓涓溪流(這條溪水一直流到遼寧省彰武縣鏡內的旅遊區「大青溝水庫」),溪水兩面的溝坡上叢生著茂密的千年古樹,虯勁蒼鬱,遮天避日,偶有幾聲梟鳥的怪叫,更增添了幾分靜謐清幽。過長江三峽你是在驚心動魄中領略酈道元筆下的「隱天避日」「不見曦月」的,而在這裡,你可以隨意租只皮划艇,用不著漿櫓,舒適地躺在小艇上,與溪水一起漂流,就可以感受到千年古人所描繪的美景了。我就是在這樣的小艇上漂流了兩千多米,與大自然進行了一次短暫而深刻的對悟。
人們熱愛自然,寄情山水,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大自然帶給我們的寧靜與和諧。置身於自然山水間,紛繁、喧鬧不見了,憂愁、浮燥不見了,這時的你心曠神怡、清明透澈,千種心情都融於自然,歸屬自然。這是大自然給予人類的一種深厚的愛,這種愛沒有時空界限,更不會因人而異。不知你有沒有想過:既然大自然將如此廣博的愛無私地奉獻給了我們,我們同樣也能把這種愛傳遞給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如果人與人之間都由這種博愛銜接,那麼,世間還會有溝壑嗎?紅塵是不是會變得更加美好?兩千多米的漂流轉瞬就會結束,在這短暫的行程中,大自然竟讓我感悟到了人生的「寧靜」。這種感悟是在內蒙古,在大青溝,在一條溪水上漂流的小皮划艇上。
據導遊介紹,大青溝實在有點神秘,說有一種叫長更燈的怪鳥,這種鳥在別處都是在地下築巢,唯獨在大青溝是在樹上築巢;說青蛙在大青溝不會鳴叫;說大青溝沒有烏鴉,還講述了菊麗瑪女神誅殺惡魔尼古勒的故事。我對那故事實在不感興趣,可偏偏有那麼多的遊人爭著搶著與女神合影留念,這使我想起了舒婷的詩句:
與其在崖上展覽千年
不如在愛人肩頭痛哭一晚
第一天旅遊結束時,導遊對我們說:「你們若晚來些時日,就能見到大青溝的紅葉,絕不遜色於北京的香山紅葉。」這句話讓我轉回頭對著大青溝再次凝望,著實憧憬了一番。
當天我們住宿在蒙古包,由於晚上忽然下起了小雨(據說這裡一年都下不上幾回雨),我們並沒有欣賞到蒙古族特有的篝火晚會,可我並不覺得遺憾,我只是冒著小雨在住地的成吉思汗塑象前默視了一會兒。白天導遊還在給我們誤導:說古代蒙古人講究「天葬」,人死後將骨灰撒向草原,然後,在其居住過的地方,用石塊堆一圓包就是其墓地了,不然成吉思汗怎麼會有好幾處墓地呢?而那圓包就是歌曲《敖包相會》所提的「敖包」。我知道敖包不是導遊所說的蒙古人的墓地,只是蒙語指做邊界和路標的石堆,這些當然不重要,我只是在想七百多年前的一代天驕,身後竟沒有一座完好的陵墓,實在有些可悲,由此我想到了《三國演義》,為什麼一部轟轟烈烈的鐵血英雄史,竟從白髮漁翁的談笑間徐徐展開呢?答案也就在導遊所誤導的「敖包」裡。 這一晚我睡的非常甜美,陪伴我酣睡的是蒙古包外的茫茫細雨。 大青溝北面是一望無際的大沙漠,來一趟大青溝不看看沙漠實在是一種遺憾。第二天,雨停了,我們趕緊來到了賽馬場(據說這裡以前是乾隆皇帝的一處宮廷獵園),一人租一匹蒙古馬,向北行去,大約一小時左右,我們就看見了一望無際的大沙漠,這裡天高地闊,風沙瀰漫,不善於騎馬的我們,頓覺暈頭轉向,匆匆地瞭望幾眼無垠的遠方,幻想一下沙漠遠行的艱難,趕緊勒馬轉身,原路返回。 這就是大青溝,方圓數百裡沙漠包圍的大青溝,科爾沁草原讓我崇仰前輩名家,原始森林讓我感悟寧靜,無邊沙漠讓我痴痴傻想。 再見了,茫茫沙漠! 再見了,大青溝! 再見了,科爾沁草原!(摘自中華網)
作者:趙文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