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璵川原創,專注讀書評論,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01.簡述
很多年前,當義大利著名作家伊泰洛 卡爾維諾像從大海裡撈針那樣,完成了一百五十年來無人成功的壯舉,編算一部義大利的《格林童話》時,他並未料到,隨著時間的流逝,《義大利童話》會再版十餘次而不衰,並被譯成俄、英、中等多種文字廣泛流傳。而且他也根本不會意識到,在中國他的《義大利童話》從本質上居然做到了沒人了解。
雖然人們驚訝地發現: 在保持民間文學本色等方面,《義大利童話》可能還在《格林童話》之上。
02.成書
義大利民間文學有著悠久的傳統,豐富的寶藏。問題在於,自發和零散的口頭文學如何通過發掘和加工,升華為世界文化寶庫中的不朽名著。《義大利童話》的成書絕非偶然,它取決於編纂者對民間文學的歷史和群眾審美情趣的深刻把握,以及精湛的重構技巧。
伊泰洛卡爾維諾認為,他的工作有繼往開來的性質(為此,特意在序言裡列舉了前人的勞績,並給予了公正的評價);決非搜奇獵異,而是打撈「種族記憶」的沉澱。這種信念使他能夠超越局限於狹小天地的先輩。
他花費大部分精力整理民間傳說研究者近百年來積累的素材,同時又加入二三成個人判斷。卡爾維諾對大量口述資料(近五十種基本類型)進行篩選,將最罕見、最優美的故事原型由方言譯成義大利文。
如果尚存的唯一版本是完成的譯文,但未能體現本來面他就乾脆改寫。他努力充實故事的 內容,但從不改變原有的特徵和完整性。對故事中遺漏和過於粗略的部分,他儘可能予以妥善的增補。
全書多達六萬字的注釋,詳盡註明了每篇作品的材料來源和搜集地區;相當一部分作品還註明了講述者的姓名、職業、性別和年齡,以及與同類世界著名童話的情節差異; 每一則作品的整理和增刪情況,也都有具體交代。他努力在故事不流於俚俗的前提下保持方言的清新和純樸,避免使用過於高雅的詞句。
藝術和科學性得到完美的統一,因而讀者能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流傳地區的風光、習俗、道德觀念以至鄉音。
03.比較
《義大利童話》與《格林童話》相異是兩部作品的文體:《格林童話》保持了改寫者單一平淡的語言風格,《義大利童話》則較好地保留了義大利民間故事豐富清晰、淳樸自然的語言風格。
《格林童話》使我們體會到語言的韻味,《義大利童話》卻使我們感覺到有許多故事講述者存在,他們時而多愁善感,時而意氣風發,語氣多樣的優美語言,和諧的旋律構成這些作品的基調。這些故事措辭巧妙,以生動活潑、奇異別致取勝,這種風格是義大利各地方言的自然產物。
兩者更大的不同之處在於,《格林童話》在主題、人物、故事情節等方面離民間文學的本來面目較遠,《義大利童話》除在注釋裡附有各種資料外,印刷十三次而未在內容和形式上做過重大修改。如卡爾維諾在《義大利童 話》前言中指出,根據口述記錄民間故事的方法始於格林兄弟,但他們的方法在今天看來稱不上「科學」,最多只能稱為半「科學」。 對他們原稿的研究可以證實行家閱讀《格林童話》時的強烈印象,即格林兄弟在老婦人口述的故事裡,加上個人的主觀色彩。
所以,讀一本原汁原味的《義大利童話》將是我們對義大利民間文學的一次學習和體驗,哪裡畢竟是文藝復興過了的地方。
看看《義大利童話》裡面故事的名字,「吃風過日子的女人」,「駝背、跛子和歪脖子」,「老十四地獄擒魔王」,大家是不是也想讀一讀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