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疹、黃疸折磨寶寶?媽媽這樣做,寶寶少遭罪

2020-12-22 醫知袋鼠

生活中,很多新手爸媽在激動和喜悅中,很快會面臨一個問題,出生時粉粉嫩嫩的小可愛,突然變成了「小黃人」:寶寶怎麼突然變黃了?嚴不嚴重?怎麼退黃好得快?

而在育兒過程中,還會遇到「磨人的小妖精」——溼疹。經常有用戶留言:寶寶溼疹反反覆覆,看著就心疼,怎麼破?激素藥膏到底能不能用?

關於新生兒黃疸和寶寶溼疹的問題,此前袋鼠麻麻也進行過多次科普,今天我們選幾個家長比較關心的問題,再次為大家分享一些相關的知識,希望能解答大家的一些困惑,幫助新手爸媽減少焦慮,輕鬆帶娃~

一、黃疸

我們常聽說「10個孩子8個黃」,可見黃疸在新生兒中,發病率極高。

其實,大多數情況都屬於生理性黃疸,粑粑麻麻們無需太過憂慮。當然也不能掉以輕心,需要隨時觀測寶寶,若是病理性黃疸,問題就不簡單了,嚴重者甚至會對腦部造成永久性傷害。

1.生理性黃疸

絕大多數新生兒一般在出生後2~3天開始出現黃疸,通常在出生後5~7天黃疸會達到峰值,然後逐漸消退。正常情況下,足月兒出生後不超過2周,黃疸就消退了,早產兒可延遲到出生後2~4周內消失。

如果寶寶的黃疸不太嚴重,達不到病理性黃疸的標準,家庭輔助護理常常是曬太陽。

但是,曬太陽不是隨便曬曬就可以,錯誤的方法會對寶寶造成傷害,如果在家曬太陽,一定要注意以下幾點:

1)保證適宜的室內溫度(28度左右)

2)保護眼睛,可以用眼罩把寶寶眼睛遮起來;

3)保護好寶寶的外生殖器,給寶寶穿上紙尿褲或包上尿布。

4)在曬太陽的時候,避開照射強烈時段,務必要讓寶寶平躺著曬一段時間,然後再給寶寶翻身,趴著繼續曬,儘量讓寶寶全天累計曬太陽的時間能夠達到2~4個小時,這樣對寶寶才是有幫助的;在給寶寶曬太陽期間,可以給寶寶補充少量的水分。

2.病理性黃疸

病理性黃疸一定要重視,如果存在以下情況,務必及時就醫:

1)寶寶出生後24小時內就出現了黃疸;

2)足月兒出生超過2周、早產兒出生後 4 周黃疸還未消退;

3)黃疸消退後再次出現或加重;

4)寶寶在黃的同時,伴有其他症狀,如精神差、吃奶差、發燒,甚至驚厥等。

經醫生診斷若為病理性黃疸,常用的有效治療方法是藍光治療,也叫光療。光療能促使寶寶體內的膽紅素轉變成水溶性的,從而經尿液排出。

另外在寶寶嚴重的黃疸,高膽紅素血症的情況下,有可能需要換血治療。

所謂的換血治療,其實是通過輸入正常的血漿和紅細胞,把寶寶體內致敏的紅細胞、以及抗體和高的膽紅素換出,達到治癒黃疸的目的,避免出現腦損傷甚至生命危險,還能改善寶寶的貧血。

注意,國家已經明令禁止嬰幼兒通過注射茵梔黃來退黃

因為茵梔黃容易引起寶寶胃腸道出血、腎功能異常等不良反應,更是容易引發新生兒溶血。

茵梔黃口服製劑也不建議用,如果口服了茵梔黃,需要密切關注患兒在服用期間是否有腹瀉的情況。

二、溼疹

溼疹也是嬰幼兒常見的疾病之一,尤其是0-3歲的寶寶。

生活中,寶寶溼疹反覆發作往往是因為家長對溼疹認識存在誤區,不注重規範用藥,或者忽略了日常正確護理。

接下來,我們來聊聊家長們較為關注的幾方面知識。

1.溼疹的罪魁禍首是因為「潮溼」嗎?

相信有不少家長有這樣的想法:寶寶出現溼疹,肯定是皮膚太「溼」導致的,就更不能洗澡了。

實際上恰恰相反,皮膚越乾濕疹會越嚴重。

北京兒童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馬琳在醫知袋鼠的科普視頻和文章中經常講到:「給寶寶做好潤膚工作,對於溼疹的治療至關重要!」

寶寶得了溼疹後,皮膚變得粗糙,很容易產生脫屑,需要清洗掉,保持皮膚的清潔度,並做好潤膚。所以寶寶得了溼疹,也要洗澡,但需注意:

1)為了避免刺激,只用清水即可,水溫控制在32~38度之間,時間10~15分鐘。

2)洗完澡後,用柔軟的幹毛巾輕拍皮膚,沾走水分,不要擦,然後幫寶寶輕輕塗抹潤膚劑,而且要大劑量塗抹,使皮膚看上去油亮亮的。

注意:在為孩子選擇潤膚產品時,應該選擇潤膚霜這類包含油分的產品,而不是潤膚露這類含水量高的劑型,因為潤膚露塗在皮膚上後,水分會很快蒸發,保溼效果要差一點。

2.治療溼疹,不用激素藥膏可以嗎?

一提到激素,很多家長就視之為「洪水猛獸」,覺得用激素治療溼疹就是錯誤的做法。

其實,目前治療中重度溼疹的一線用藥,是在醫生指導下局部外用糖皮質激素。合理選擇激素的種類、激素應用的時間,以及激素減停的方案,對治療溼疹尤為重要。

很多家長問:激素藥不是影響寶寶發育嗎?

通常長期大量的口服糖皮質激素才會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嚴格遵醫囑局部外用激素,皮膚吸收的量極其少,不會影響寶寶正常的生長發育。

需要注意的一點是:溼疹好轉後,不要擅自停藥,需要在醫生指導下逐漸減少藥量,直至停藥。否則很容易導致溼疹反覆和加重。

3.寶寶溼疹可以接種疫苗嗎?

研究表明,只要沒有其他接種禁忌症,溼疹患兒可以正常接種常見的疫苗。

不過,如果寶寶得了溼疹,應提醒接種醫生,在接種疫苗時注意避開溼疹發生部位。

這裡還要提醒寶爸寶媽們:密切關注孩子溼疹的發展進程,如果溼疹嚴重且並發其他疾病,則應暫緩接種疫苗。

寶寶溼疹通常到2歲以後會緩解,隨著皮膚發育、成熟的過程,50%的寶寶5歲以上會自愈。

在這期間,只要遵醫囑合理的用藥、正確護膚,就可以幫寶寶很好地控制和減輕症狀。

袋鼠麻麻有話說:

很多嬰幼兒常見疾病,應對關鍵之一就是家庭的科學護理,希望爸爸媽媽們堅持學習育兒知識,為寶寶的健康保駕護航~

相關焦點

  • 新生兒常見的4種問題,早知道早預防,媽媽護理得當,寶寶少遭罪
    掌握新生兒的護理技巧,寶寶其實健康可愛著呢。媽媽護理得當,寶寶少遭罪同事佳琪年後一直在休產假,終於在上個月成功生下一個7斤重的小棉襖。寶寶剛出生的幾天,身體特別健康,在醫院的阿普家評分還獲得了10分。寶寶曬太陽去黃媽媽們一旦發現寶寶黃疸持續不退,身體發黃面積擴散到膝蓋以下,或者是出現陶土色大便、食欲不振、發熱、吐奶等情況,即使是生理性黃疸
  • 炎炎夏日到來,聰明寶媽學會如何區分溼疹和痱子,讓寶寶少遭罪
    「本文為糖果媽媽獨家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夏季已經到了,雖然還沒到三伏天,夏天特有的炎熱和潮溼,容易讓寶寶出現皮膚問題。溼疹則沒有這樣的規律,主要會出現在臉上,像是臉頰、前額、耳後比較常見。4)從季節判斷痱子通常是出現在夏季,有些寶媽總擔心寶寶冷,冬季給寶寶捂的過多,也會出現。
  • 母乳媽媽不忌口,寶寶得了溼疹:這些食物別再吃了
    其中以黃疸和溼疹最常見,黃疸大多是生理性的,寶寶沒有什麼不舒服的地方,吃好喝好睡好,對生活沒什麼影響,後期慢慢就退了;而溼疹的原因比較多,出現以後寶寶會非常癢,時常因為發癢而哭鬧不止,煩躁不安,如果後期處理不當的話,還可能會反覆出現,讓寶寶很遭罪。跟生理性黃疸對比,這種看起來不太嚴重的溼疹,反而讓新手媽媽非常頭疼。
  • 孕媽媽「胎火大」,是引起新生寶寶溼疹、黃疸的重要因素嗎?
    例如孕媽媽在妊娠期吃太多魚肉,或者吃很多孕婦專用的奶粉和辛辣刺激類、油炸類食物,那麼孕媽媽身上的熱氣會增多,寶寶在出生之後有可能會患有溼疹或是黃疸的情況。尤其是在我國南方的很多城市,都有傳統進行清除胎毒的習俗。這是由於南方較為溼熱的緣故。
  • 新手媽遭遇難題:黃疸、腸絞痛、溼疹、紅屁屁、感冒、紅脖子
    可寶寶還是在第五天出院時,被兒科醫生下達轉新生兒科的通知,原因是寶寶為病理性黃疸,超了標準值0.1。關於黃疸,我跟寶爸一早就做了很多功課,又恰逢過年,我們毫不猶豫的拒絕了醫生的要求,沒想到歪打正著,這成了第一個讓寶寶少受罪的決定。
  • 月嫂:溼疹瘙癢折磨寶寶睡不好?3個實用妙招,寶寶少受罪
    誰知道才半天不到的時間,寶寶身上的小紅點越來越多,臉上額頭上都長了疹子,不少都是水泡,連成一片的疹子瘙癢無比,折磨得寶寶睡不好覺,而且一直哭鬧著抓撓,一家人哪見過這樣的情況,就嚇得趕緊連夜抱著笑笑去了醫院。在掛號的時候旁邊有個也在排隊的熱心大媽,她見到哭鬧的笑笑,就說一看就知道這個孩子是過敏得了溼疹。
  • 媽媽一不小心,寶寶輕度溼疹變重度,寶寶好遭罪~
    很多媽媽都有寶寶溼疹的問題,尤其現在氣候變化導致得溼疹的寶寶越來越多,發病也越來越早。新運媽媽好的寶寶lucky就是典型的溼疹寶寶。從出生20多天到現在,皮膚乾乾淨淨的日子都能一雙手數的過來。和溼疹的戰鬥也是每天的重點工作!久病成良醫,今天就給大家講講寶寶溼疹的問題。
  • 寶寶長溼疹怎麼辦?學會這幾招讓寶寶少遭罪!
    寶寶有個什麼疼癢,媽媽們總是第一個難受的,今天鈞媽就和大家來談下寶寶長溼疹怎麼辦?寶寶溼疹是嬰兒時期常見的皮膚病之一,俗稱「奶癬」,是一種對牛奶、母乳和雞蛋白等食物過敏而引起的皮膚病。因此我們在寶寶的飲食起居方面要注意了!1、我們要儘量避免寶寶接觸可能引起過敏的物質,如果寶寶對蝦或是雞蛋過敏,就讓寶寶暫時不要添加這些食物。
  • 新生寶寶常見問題和疾病的預防及護理!媽媽這樣做,寶寶少生病
    本文總結了新生寶寶常見問題、疾病的預防和護理方法,媽媽貼心護理,能夠有效預防降低各種意外發生,寶寶少生病,媽媽更安心。新生兒臍炎的防治寶寶出生後,接生人員就會將臍帶結紮,切斷。斷臍後,臍帶殘端逐漸乾枯變細、變黑,最終脫落。
  • 寶寶便秘,黃疸,肚臍炎,腹瀉,腸絞痛,溼疹,尿布疹……看這裡
    這個時候,家長發現寶寶出現黃疸,要先觀察寶寶的精神狀態如何,大小便是否正常。如果寶寶出現精神不濟,少動,發熱,就要立即送醫。黃疸的程度看這裡:如果只在臉蛋腦門有黃疸這就是輕微的,不需要處理;如果發展到前胸後背都有,這就是中度的,就需要去醫院查一下黃疸值;如果胳膊,腿上都有了,那就是重度的。肚臍炎
  • 寶寶皮膚經常發紅又瘙癢?十有八九是乾性溼疹,媽媽應該這樣做
    不是說溼疹常發於夏季嗎?怎麼現在還會有?寶寶皮膚常發紅瘙癢,可能是患上了乾性溼疹乾性溼疹,聽到這個名字就知道它和溼疹的關係,沒錯,它也是溼疹裡的一種,因為常發於乾燥的冬季或者冬春交替時節,加上它主要的症狀是局部皮膚乾燥粗糙,表面有大量皮屑。因此,也叫乾性溼疹。
  • 寶寶吃奶後就吐奶是有病嗎?這樣做可以幫助寶寶少遭罪
    最近寶寶每天早上睡覺起來就一直哭鬧,好像很餓的樣子,只有吃奶才不哭,可是一吃完馬上就吐奶,好幾天都這樣了,怎麼辦呀?低月齡寶寶經常出現喝奶後不適的表現,如打嗝、哭鬧甚至吐奶,這往往會讓爸爸媽媽們感覺莫名的擔憂,面對寶寶難受時樣子爸爸媽媽也會感覺束手無策。
  • 新生兒有黃疸,這3類食物在作祟,孕婦不觸碰孩子少遭罪
    如果觸碰了什麼孕期禁忌,會讓寶寶遭罪。有一種情況不知道各位父母有沒有遇到過,新生兒出生後,身體會變得黃黃的,這種症狀是什麼呢?新生兒有黃疸,孕期太大意上個月,鄰居小劉終於熬過了十月懷胎,成功卸貨,生下了一個可愛的男寶寶。
  • 孕期常這樣吃能排「胎毒」,寶寶不得溼疹,還能預防新生兒黃疸
    很多孕期媽媽都聽說過「胎毒」,從中醫上來講就是內熱,在南方會有清除胎毒一說,這是由於南方氣候溼熱,孕婦在分娩前是要清除胎毒的,否則寶寶出生後會長紅疹。但「胎毒」在醫學上並不存在,在醫學上「胎毒」一般指新生兒脂溢性皮膚炎症,主要的症狀就是寶寶皮膚出現皮疹,這都是由媽媽體熱所導致。
  • 準媽媽要注意,孕期這幾件事要不做,可以減少寶寶黃疸的機率
    很多準媽媽在懷孕之後,都會想要了解更多知識,為迎接寶寶的到來做準備。因此會看很多相關的書籍,或者在網絡上了解相關的信息。我在寶寶出生之前,總擔心他出生之後那麼小那麼脆弱,一不注意就受到傷害,所以看了很多育兒方面的書。
  • 寶寶黃疸、溼疹,可以接種疫苗嗎?長沙等六地專家這樣說
    湖南省人民醫院兒童醫學中心主任兼呼吸免疫科主任鍾禮立說,接種疫苗是寶寶獲得免疫力的重要途徑。寶寶6周齡時,其母傳抗體水平開始下降,而此時寶寶自身免疫系統尚未發育成熟,肺炎球菌可能通過黏膜屏障進入無菌部位。
  • 不想生出黑寶寶?孕期媽媽這樣做,生出寶寶白白淨淨
    生活中,多數寶寶出生時都是白白淨淨,可是有的寶寶一生下來就是黑的,媽媽自己都覺得醜哭了。父母都希望自己寶寶漂漂亮亮,有時爸爸媽媽也都不黑,寶寶怎麼會黑黝黝的呢?這是什麼原因呢?怎麼避免寶寶生出來是黑的呢?
  • 孕期吃鵝蛋能去胎毒,寶寶不溼疹除黃疸?此言差矣~
    作者:寶寶知道 呵護小寶貝的愛鵝蛋去胎毒,到底真還是假?民間流傳著「鵝蛋去胎毒」的說法,也有很多老人家千叮萬囑要自家媳婦多吃鵝蛋。網上有很多網友也傳言懷孕晚期吃鵝蛋可以排胎毒,將來孩子出生不會得溼疹,而且還能快速去除黃疸。但有些媽媽並不是喜歡吃鵝蛋,只是衝著「去胎毒」的目的,強忍著吃了。
  • 寶寶溼疹反反覆覆,媽媽應當怎樣做呢?
    寶媽抱怨說:就是因為前兩周天氣變化,給寶寶穿得較多,寶寶出汗多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寶寶身上出現的皮疹是典型的溼疹。溼疹是一種慢性皮膚疾病,主要原因是對食入物、吸入物或接觸物不耐受或過敏所致。患有溼疹的孩子起初皮膚發紅、出現皮疹、繼之皮膚發糙、脫屑,撫摩寶寶的皮膚如同觸摸在砂紙上一樣。遇熱、遇溼都可使溼疹表現顯著。由於溼疹伴有奇癢,寶寶會用手抓皮疹的部位,造成皮膚破潰。
  • 聽到寶寶有新生兒黃疸,總令媽媽心碎,臨床處理這樣做!
    初為人母的心總是特別柔軟,只要一聽到寶寶有異樣,瞬間,就溼了眼眶。其中,最常發生在新生兒身上的黃疸,一直是讓媽媽最常感到心碎的狀況,因為有的寶寶必須與媽媽分開,獨自在醫院接受藍光照射。其實黃疸並不一定是疾病,還請媽媽放寬心,務必配合醫囑,讓寶寶的黃疸不致變得更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