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寶寶有新生兒黃疸,總令媽媽心碎,臨床處理這樣做!

2020-12-17 鴿子醫生育兒

初為人母的心總是特別柔軟,只要一聽到寶寶有異樣,瞬間,就溼了眼眶。其中,最常發生在新生兒身上的黃疸,一直是讓媽媽最常感到心碎的狀況,因為有的寶寶必須與媽媽分開,獨自在醫院接受藍光照射。其實黃疸並不一定是疾病,還請媽媽放寬心,務必配合醫囑,讓寶寶的黃疸不致變得更嚴重!

在新生兒身上出現新生兒黃疸雖是常見現象,卻也不是每個新生兒都有,通常足月兒有五、六成的寶寶,早產兒約有七、八成,可觀察到有新生兒黃疸的現象。有沒有黃疸,常見往往與個人體質及成熟度有關。與其看是否有黃疸,應該要看的是黃疸狀況是否嚴重。

黃疸是膽紅素增加所造成的一種現象,根據研究,膽紅素是一種抗發炎物質,對人體有某種程度的好處。因此,除非是符合『病理性黃疸』的診斷定義,膽紅素輕微上升所造成的黃疸無須過度擔心。

聽到媽媽心碎的聲音.醫生先安撫情緒

不少媽媽仍沉浸在新生命到來的喜悅中,卻因為醫生告知『寶寶有黃疸』而當場大哭,不斷追問『怎麼辦?』特別是有些媽媽歷經千辛萬苦後,好不容易才生下可能是此生唯一的寶寶,更是難以接受這樣的信息。

在第一時間要先安撫媽媽的情緒,讓她知道造成的可能原因是什麼?將如何處理?預計多久會改善?如果改善效果不佳,再來會怎麼做?觀察媽媽的神情,主動詢問媽媽所擔憂的部分。多數是因為孩子要留院接受抽血檢查及藍光照射,無法待在媽媽的身邊,不免對此感到擔心及心疼。

新生兒易有黃疸,常見可能原因如下:

.血色素太多:血色素較高,使剛生出來的嬰兒看起來紅通通的。

.新生兒的紅細胞壽命較短:成年人的紅細胞壽命是90至120天,但足月新生兒約60至90天,早產兒更可能短至30至60天。

.肝功能尚未成熟來不及代謝:被破壞的紅細胞釋出膽紅素,而新生兒的肝功能尚未成熟,來不及代謝這些膽紅素,於是沉積在皮膚上。

.肝腸循環:有些正常經由膽道已排出到了腸內的膽紅素,又再被腸道吸收回到血液內,即肝腸循環。

.新生兒吃奶量還不夠:新生兒吃奶量還未上軌道,影響大小便的次數,無法將膽紅素排掉,又進入肝腸循環再吸收增加,加上生理性脫水及熱量不足,讓膽紅素在血液中的濃度更高。

諸多因素加在一起,使新生兒特別容易出現黃疸現象。而早產兒的黃疸比例更高,是因為紅細胞的氧化壓力更嚴重以至於更容易溶血,肝膽功能更不成熟,及腸肝循環增加情形更頻繁所致;至於母乳寶寶的黃疸會持續較久,推測是母乳中的某些成分可能影響了膽紅素的代謝。

如果是正常的生理性黃疸就無須過分擔心;若是病理性黃疸就要找出原因並接受治療。所謂的病理性黃疸,是指黃疸發生時間太早(出生後24小時內出現),升高速度過快,血中數值過高(總膽紅素>15mg/dL或直接型膽紅素>1mg/dL),或持續太久(超過2周),必須儘快接受治療,以免血中膽紅素濃度過高造成嬰兒腦部的傷害。

母乳哺餵造成的延遲性黃疸.別慌!

臨床上,黃疸若超過2周仍未消退,即稱為延遲性黃疸,隨著母乳哺育的比例逐年上升,出現延遲性黃疸及因此就醫的狀況也增加。對於要哺餵母乳的媽媽來說,可能又是一種壓力,因為大部分是母乳餵食情況良好導致的黃疸(母乳性黃疸),少部分要考慮的是先天性膽道閉鎖、感染、內分泌疾患、代謝或是基因問題。若是母乳性黃疸,則先停止24至48小時哺餵母乳,狀況就能改善。就醫的目的在於排除非母乳性黃疸的其他病理性原因。因此,父母對於延遲性黃疸不可過度輕視,但也無須過度擔憂。

餵母乳的寶寶早期容易產生母乳哺餵型黃疸,這是因為餵母乳的媽媽約需要花上一周的時間跟寶寶互相適應,寶寶需要練習吸吮與吞咽,媽媽也需要知道母乳哺餵的技巧,在磨合的過程中難免因哺餵量不足,當媽媽及寶寶習慣了吸吮的模式後,通過吸吮刺激媽媽的泌乳量,就能達到母乳的供需平衡,所以,媽媽不要心急,把自己的心情及身體狀態調適好,就是解決母乳哺餵型黃疸最重要的方法!

其實寶寶一開始的奶量並不大,媽媽不需要擔心自己的泌乳量不足,若真的不夠,適量補充一點配方奶,也是減少母乳哺餵型黃疸及銜接之後順利哺餵母乳的權宜之計。

黃疸指數追追追.父母牢記出院前的囑咐

雖然新生兒普遍有黃疸現象,但正常的新生兒剛出生時不應有黃疸。以足月兒為例,在出生後2至3天出現黃疸,平均在第4到第5天達到高峰,約在1至2周消失;早產兒的黃疸則會持續較長。

為了評估寶寶是否有黃疸程度嚴重的風險,通常在寶寶出生後的第48小時會測量一次(若寶寶狀況明顯有異,更是會提前或立即檢測),足月兒的黃疸指數平均不超過1112mg/dL,早產兒的黃疸指數則不超過15mg/ dL。產後3~5天,一般足月兒及較大的早產兒多會跟著媽媽出院,較小的早產兒則還在住院中,住院期間有醫護人員照顧,可隨時掌握黃疸狀況,反而是足月兒及較大的早產兒需要在家中多被注意,若足月兒出院時超過12mg/ dL時,就會與父母約好3天內複診追蹤,目的是為了及時診治有問題的新生兒黃疸,請父母務必配合。

返家坐月子靠父母觀察.有狀況儘快就醫

不少產婦出院後到月子中心坐月子,基本上,寶寶的狀況有專業人員照顧,會適時掌握黃疸的狀況,比較令人擔心的是,在家坐月子的產婦,黃疸出現的高峰期多在寶寶出院後,為避免父母無法確認黃疸程度而導致延誤就醫時機,出院前,提醒父母如何觀察寶寶的狀況,包括:

1.寶寶如果吃得好、睡得好,醒來時有活力,通常沒有太大問題。若是出現異常尖叫、躁動、嗜睡、食慾不佳、嘔吐,就要提高警覺,甚至儘快就醫。

2.寶寶的尿布約每4小時更換1片,每天有6片以上,每片有沉甸甸的感覺或半溼的狀況,代表有喝夠奶量。若是每日排尿量不足且有深黃色的尿,甚至是結晶尿,極可能是餵食不佳所致。

3. 關於寶寶的便便,往往呈現『吃一次,解一次』的狀況,喝母乳的寶寶少量多餐,一天可能有8~12次的解便,這代表腸胃蠕動正常,並對照健康手冊的嬰兒大便卡比對大便顏色,正常的糞便顏色為7~9號。

4.在白色日光燈下或利用自然光觀察寶寶膚色,可用手指按壓寶寶皮膚,若壓下後再放開,呈白色為正常;若顏色轉黃,則疑有黃疸。寶寶如有病理性黃疸,會從眼睛開始泛黃,並擴大到臉部,再一路往身體、四肢蔓延,請父母從頭到腳觀察,若顏色越來越黃,面積越來越大,代表黃疸程度持續惡化,應儘快就醫。

5.寶寶的體重在1周內會有生理性脫水現象,之後,足月兒多在1周內恢復到出生體重,早產兒則大多在兩周內。如果寶寶體重掉了超過10%,又合併黃疸,就要儘快就醫了。出生1周後,寶寶體重會以每天約20~30克的速度增加,到滿月時,整體體重比出生時約增加500~1,000克。不少父母很在意寶寶的體重是否增加,因為體重的增長攸關寶寶喝奶量是否足夠,但又不像醫院有專門秤寶寶體重的儀器,有時候,媽媽會先量自己的體重,再抱著寶寶秤一次,將兩個數字的差距即為寶寶的體重。

這樣做無可厚非,但建議1周量1次即可。有沒有餵飽孩子,從大小便次數、膚色及孩子的狀況即可掌握大概,不是專門量寶寶的體重計,數字靈敏度不足以做為精確判別體重的依據,希望媽媽不要受限於這樣的數字,只要寶寶整體及餵養狀況正常,每隔幾天抱孩子都有持續變重的感覺,就無需對自己是否有餵飽寶寶感到懷疑。

6.務必確實帶寶寶接受滿月後的第一次健康檢查,因為這時不只是接種第二劑的B肝疫苗,也是讓兒科醫生再次確認寶寶是否有黃疸問題的重要時機。請父母不要忘記,滿月後一定要帶寶寶接受健康檢查,確認寶寶沒有潛在的病理性黃疸問題。

新生兒的問題,新生兒科醫生最了解!不過,若媽媽坐月子的地方並不方便帶有疑慮的寶寶回生產醫院檢查,可就近先找有新生兒科醫生的醫院就診。

黃疸的檢查與治療

即使經過專業訓練的兒科醫生,也無法完全以肉眼判斷黃疸的真正程度,因此仍需要進一步的檢測工具進行才知道。關於檢查黃疸的方式:

1.經皮檢測儀:利用儀器在皮膚量測黃疸指數。如有異常,進行抽血檢查。

2.抽血:膽紅素累積的程度可從血液中膽紅素的濃度觀察,即為黃疸指數,黃疸指數12是指c.的血液中有12毫克的膽紅素(12mg/dL)。這是最準確的檢測方法,依據數值判斷屬於間接型黃疸或直接型黃疸。

3.腹部B超:如為直接型黃疸,最常見為肝膽代謝及排出膽紅素的機制有問題(如:膽道閉鎖、新生兒肝炎等嚴重疾病),其他還可能是代謝、感染、或基因異常等,必須查明原因才能積極治療。

若為間接型黃疸,目前治療黃疸的方法有照光治療、藥物與換血;直接型黃疸則視問題決定治療方式(如:膽道閉鎖需要手術治療)。大部分的足月寶寶多為間接型黃疸,一般來說,黃疸指數高於15mg/dL時,就會收住院進行檢查及藍光照射,藍光照射失敗即考慮換血治療。黃疸的治療依足月兒與早產兒各有遵循標準,即使足月兒,也因出生周數、體重、與夾帶的風險而有所差異。

大部分的孩子進行照光治療,都能得到改善,若出現極高的膽紅素數值,經照光治療無效,或病理性黃疸導致的異常狀況,必須接受換血治療。為了不讓孩子的狀況變得更嚴重,父母在照顧孩子時,保持一定的警覺性,及時就醫並配合醫囑顯得相當重要!

相關焦點

  • 新生兒黃疸指數多少才正常,黃疸偏高怎麼處理
    俗話說「十個寶寶九個黃」,大多數的寶寶在出生後都會有黃疸的症狀。很多臨床試驗表明,大多生理性黃疸症狀不需要特別的治療,會自行消退,但是出現病理性黃疸症狀時,最好是就醫治療,以免病情惡化。但是也有新手媽媽,由於對新生兒黃疸了解不多,沒有正確的治療,差點釀成大禍。據悉,李女士的兒子在出生48小時之後,身體出現逐漸發黃的症狀。當時兒科醫生就表示孩子出現了黃疸的症狀,建議住院治療。但李女士認為新生兒出現黃疸太正常了,在家治療也可以,所以堅持出院了。
  • 新生兒黃疸如何處理?
    作者:巴山客 新生嬰兒的降臨,無疑給全家帶來無比的喜悅和幸福,但小寶寶常常會有一些症狀,給年輕的爸爸媽媽帶來不解和困惑,就拿新生嬰兒的黃疸來說吧,許多家長對它還不太了解。門診中常常會有這樣一些家長提出「寶寶面黃,只要嘴巴裡挑一挑、或用青布擦擦就會好了。」
  • 新生兒總被黃疸「盯上」,孕期堅持「3不做」,讓寶寶更加白淨
    現在有很多新生兒在出生以後都會有黃疸現象,而且發病率一年比一年增多,嚴重的話寶寶還會因此喪命,殊不知,誘發寶寶黃疸的誘因和孕媽在孕期一些習慣有關係,特別是在孕期吃的一些食物。所以想要新生兒不被黃疸「盯上」,孕媽的孕期飲食就至關重要,在怎麼預防之前,先來認識下什麼是新生兒黃疸。
  • 面對新生兒黃疸,你也這樣坑過娃嗎?
    很多待孕媽媽都想著冬天把小寶寶生出來,因為炎炎夏日裡生產、帶娃都太辛苦。 不過,冬天出生的寶寶最常面臨的問題便是新生兒黃疸。 冬天的太陽光照時間明顯縮短,而太陽中的藍光和綠光能使寶寶體內的膽紅素值有所下降。
  • 新生兒黃疸的臨床表現 預防黃疸有這些方法
    對於家長來說,其在平時對於新生兒身上所出現的黃疸病症是要多加注意的,而通過其在患兒身上的症狀表現,還可以判斷出病情所處的階段,那麼,新生兒黃疸的臨床表現有哪些?
  • 新手媽媽第一課:新生兒黃疸知識,你get到了嗎?
    作者:寶寶知道 孕育那些事兒老話說「十個寶寶八個黃」,新生兒黃疸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現象,有統計顯示,80%的早產兒、60%的足月兒都會出現黃疸現象,如果不加以重視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後果。對於新手媽媽們來說,初為人母的您,是否已經做好準備面對這一關?破開新生兒黃疸的「迷霧」(一)新生兒黃疸,到底是什麼?
  • 寶媽不可不知:新生兒黃疸的正確處理
    新生兒黃疸是大部門寶媽繞不開的一個話題。大部分寶媽在寶寶剛出生時都遇到過寶寶黃疸高,很多寶媽一聽說孩子有黃疸時一下子就緊張起來,腦子裡會出現N多個為什麼?總擔心會對寶寶的健康有什麼影響之類的問題。今天就來和大家科普一下新生兒黃疸的知識。
  • 對於孕媽媽:新生兒黃疸需要知道的一些事
    大家都知道新生兒剛出生半個月內多少都出現黃疸,但生理性黃疸還是病理性黃疸,處理方式完全不同。生理性黃疸是比較輕的,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由於新生兒的生理特點,他們體內會更多地生成一種叫做「膽紅素」的物質,同時他們對這種物質的排洩還有所減少。
  • 新生兒出現了黃疸,媽媽們應該怎麼做
    親貝網小編了解到,很多新生兒在剛出生的時候,都會出現黃疸。因為大部分黃疸的出現,都僅限於新生兒剛出生的那段時間,所以也稱「新生兒黃疸」。大多數情況下,出現黃疸是不用擔心的。通常寶寶出生後第2~3天起出現黃疸並逐漸加深,第4~6天為高峰,第2周開始黃疸逐漸減輕,足月兒10~14天黃疸消退,早產兒2~3周黃疸消退。
  • 新生兒黃疸正常值是多少?新生兒黃疸怎麼辦呢?
    醫學上把未滿月(出生28天內)寶寶的黃疸,稱之為新生兒黃疸。新生兒黃疸是大部分寶寶必須經歷的過程,父母也不用過分擔心,聽醫生的建議,按時給寶寶吃藥和護理,很快就會好的。下面貓爸就對新生兒出現黃疸的進行詳細的說明:一、新生兒黃疸正常值是多少?
  • 好媽媽俱樂部|正確認識新生兒黃疸——寶寶不做「小黃人」
    新生兒黃疸分為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新生兒在出生2—3天左右,皮膚、眼球或是口腔黏膜等部位會出現發黃的症狀。據統計在我國大約60%的足月兒,80%的早產兒在出生後第一周,往往會有不同程度的黃疸,常常讓新手爸媽措手不及。那麼,哪些原因會造成新生兒黃疸呢?如何治療和護理病理性黃疸?
  • 新生兒寶寶常見問題:黃疸,脹氣,腸絞痛,新手媽媽都該如何應對
    比如:新生兒黃疸新生兒黃疸是每個新手爸媽最擔心的事情,一般寶寶在出生後都會有黃疸,是因為新生兒期,膽紅素代謝異常,血中膽紅素水平升高,出現以皮膚、黏膜及鞏膜黃染為特徵的病症,是新生兒中最常見的臨床問題。新生兒黃疸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
  • 新生兒黃疸全解析,每個媽媽都要重視:收藏這篇就夠了
    最近常被寶媽問到新生兒黃疸的問題,現在就來給大家做個詳細的解析。新生兒黃疸,這個問題可大可小。新生兒黃疸是指新生兒時期,由於膽紅素代謝異常,引起血中膽紅素水平升高,而出現以皮膚、黏膜及鞏膜黃染為特徵的病症,是新生兒中最常見的臨床問題。有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之分。
  • 當新生寶寶遭遇黃疸
    寶寶出生時的喜悅尤掛在新手父母的臉上,卻突然被醫生告之:寶寶有些黃疸!父母立刻慌了手腳。寶寶順利出生看起來很健康,怎麼會患上黃疸?這算是很嚴重的病嗎?究竟應該如何治療?小寶寶會覺得痛苦嗎……?為了避免新手父母在聽到此症時的手忙腳亂、忐忑不安,先和我們一起補上新生兒黃疸這一課吧,如此才能心中有數、從容應對。
  • 新生兒黃疸,應對有訣竅
    新生兒黃疸可能是幾乎每個爸爸媽媽都要遭遇的一個問題,甚至很多家長為此焦慮不已。本期節目做客到我們直播間的是來自高青縣人民醫院新生兒科主任 謝娜。來給我們科普新生兒黃疸的相關知識。本期看點1、科普知識:新生兒黃疸 2、可能導致寶寶黃疸加重的原因 3、膽紅素升高會帶給寶寶的危害有哪些 4、需要家長高度重視的因素 5、新生兒黃疸的檢測方法 6、家長在家能不能通過眼睛判斷寶寶黃疸的輕重 7、能否提前預防新生兒黃疸 8、針對新生兒黃疸,臨床上有哪些好的方法
  • 新生兒黃疸孕期能規避嗎?孕期堅持「三不做」,多半寶寶沒黃疸
    文/豆寶奶奶(原創文章,歡迎轉載分享)有過生育經歷的媽媽們都知道,有些孩子生下來的時候不像正常的紅色,而是有點兒發黃。這明顯和別的媽媽們口中剛出生的孩子的形象存在差別,是不是生產的時候孩子出毛病了?還是自己家的兒子先天就有什麼疾病?
  • 新生兒黃疸病因治療與誤區
    導語:新生兒黃疸病因和危害媽媽們都應該事先了解,這樣才能更好地治療與護理寶寶,同時也應該避免進入治療誤區、輕信民間謠傳。 當寶寶在媽媽肚子裡時,他產生的膽紅素主要會通過胎盤進入母體的血液循環系統,再通過媽媽的肝臟和膽道系統排洩掉。 但當寶寶出生後,肝臟功能還不成熟,體內的紅細胞卻破壞多,每天生成的膽紅素又遠高於成人,所以,寶寶就沒有能力處理那麼多膽紅素,再加上又失去了母親的幫助,那麼,這些大量產生的膽紅素就會在短時間內蓄積形成一個高峰,於是出現了新生兒生理性黃疸。
  • 家有「小黃人」一枚,新生兒黃疸該怎麼辦?
    很多寶寶剛出生不久會出現皮膚甚至眼白髮黃,這讓新手爸媽手足無措。家有「小黃人」一枚,是什麼原因引起?又該怎麼辦?今天我們來了解下新生兒黃疸及其處理方法,初為人父人母的你碰到也不用慌!3~4周每日血清膽紅素升高<85umol/L(5mg/dl)或每小時<0.5mg/dL血清總膽紅素值尚未達到相應日齡及相應危險因素下的光療幹預標準(圖在下面內容哦)很多正常、健康的新生兒都會出現黃疸,輕微黃疸不會有太大的危害,但如果膽紅素超出了安全上限,黃疸就會很危險!
  • 新生兒都會出現黃疸嗎?孕期做到「三不」,多半寶寶沒黃疸
    這個時候新手媽媽往往會非常擔心,不知道孩子是不是生了什麼疾病。那還是趕緊的諮詢一下醫生吧。這個盛會醫生就會告訴你這是「孩子有黃疸出現」,那麼這「新生兒黃疸」到底什麼呢?「新生兒黃疸」概念「新生兒黃疸」是一種常見的新生兒疾病,有「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兩種。一般新生兒多出現的是「生理學黃疸」,會隨著孩子的生長慢慢的消失。
  • 早期護理幹預對新生兒黃疸的臨床效果分析
    冉珊 遂寧市中心醫院 四川遂寧 629000摘要:目的:對新生兒黃疸患兒接受早期護理幹預的臨床效果進行探討,以儘快改善患兒的臨床症狀。方法:選擇我院2018年04月~2019年04月收治的100例新生兒黃疸患兒作為實驗對象,隨機數字表法分組後探究各組護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