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為人母的心總是特別柔軟,只要一聽到寶寶有異樣,瞬間,就溼了眼眶。其中,最常發生在新生兒身上的黃疸,一直是讓媽媽最常感到心碎的狀況,因為有的寶寶必須與媽媽分開,獨自在醫院接受藍光照射。其實黃疸並不一定是疾病,還請媽媽放寬心,務必配合醫囑,讓寶寶的黃疸不致變得更嚴重!
在新生兒身上出現新生兒黃疸雖是常見現象,卻也不是每個新生兒都有,通常足月兒有五、六成的寶寶,早產兒約有七、八成,可觀察到有新生兒黃疸的現象。有沒有黃疸,常見往往與個人體質及成熟度有關。與其看是否有黃疸,應該要看的是黃疸狀況是否嚴重。
黃疸是膽紅素增加所造成的一種現象,根據研究,膽紅素是一種抗發炎物質,對人體有某種程度的好處。因此,除非是符合『病理性黃疸』的診斷定義,膽紅素輕微上升所造成的黃疸無須過度擔心。
聽到媽媽心碎的聲音.醫生先安撫情緒
不少媽媽仍沉浸在新生命到來的喜悅中,卻因為醫生告知『寶寶有黃疸』而當場大哭,不斷追問『怎麼辦?』特別是有些媽媽歷經千辛萬苦後,好不容易才生下可能是此生唯一的寶寶,更是難以接受這樣的信息。
在第一時間要先安撫媽媽的情緒,讓她知道造成的可能原因是什麼?將如何處理?預計多久會改善?如果改善效果不佳,再來會怎麼做?觀察媽媽的神情,主動詢問媽媽所擔憂的部分。多數是因為孩子要留院接受抽血檢查及藍光照射,無法待在媽媽的身邊,不免對此感到擔心及心疼。
新生兒易有黃疸,常見可能原因如下:
.血色素太多:血色素較高,使剛生出來的嬰兒看起來紅通通的。
.新生兒的紅細胞壽命較短:成年人的紅細胞壽命是90至120天,但足月新生兒約60至90天,早產兒更可能短至30至60天。
.肝功能尚未成熟來不及代謝:被破壞的紅細胞釋出膽紅素,而新生兒的肝功能尚未成熟,來不及代謝這些膽紅素,於是沉積在皮膚上。
.肝腸循環:有些正常經由膽道已排出到了腸內的膽紅素,又再被腸道吸收回到血液內,即肝腸循環。
.新生兒吃奶量還不夠:新生兒吃奶量還未上軌道,影響大小便的次數,無法將膽紅素排掉,又進入肝腸循環再吸收增加,加上生理性脫水及熱量不足,讓膽紅素在血液中的濃度更高。
諸多因素加在一起,使新生兒特別容易出現黃疸現象。而早產兒的黃疸比例更高,是因為紅細胞的氧化壓力更嚴重以至於更容易溶血,肝膽功能更不成熟,及腸肝循環增加情形更頻繁所致;至於母乳寶寶的黃疸會持續較久,推測是母乳中的某些成分可能影響了膽紅素的代謝。
如果是正常的生理性黃疸就無須過分擔心;若是病理性黃疸就要找出原因並接受治療。所謂的病理性黃疸,是指黃疸發生時間太早(出生後24小時內出現),升高速度過快,血中數值過高(總膽紅素>15mg/dL或直接型膽紅素>1mg/dL),或持續太久(超過2周),必須儘快接受治療,以免血中膽紅素濃度過高造成嬰兒腦部的傷害。
母乳哺餵造成的延遲性黃疸.別慌!
臨床上,黃疸若超過2周仍未消退,即稱為延遲性黃疸,隨著母乳哺育的比例逐年上升,出現延遲性黃疸及因此就醫的狀況也增加。對於要哺餵母乳的媽媽來說,可能又是一種壓力,因為大部分是母乳餵食情況良好導致的黃疸(母乳性黃疸),少部分要考慮的是先天性膽道閉鎖、感染、內分泌疾患、代謝或是基因問題。若是母乳性黃疸,則先停止24至48小時哺餵母乳,狀況就能改善。就醫的目的在於排除非母乳性黃疸的其他病理性原因。因此,父母對於延遲性黃疸不可過度輕視,但也無須過度擔憂。
餵母乳的寶寶早期容易產生母乳哺餵型黃疸,這是因為餵母乳的媽媽約需要花上一周的時間跟寶寶互相適應,寶寶需要練習吸吮與吞咽,媽媽也需要知道母乳哺餵的技巧,在磨合的過程中難免因哺餵量不足,當媽媽及寶寶習慣了吸吮的模式後,通過吸吮刺激媽媽的泌乳量,就能達到母乳的供需平衡,所以,媽媽不要心急,把自己的心情及身體狀態調適好,就是解決母乳哺餵型黃疸最重要的方法!
其實寶寶一開始的奶量並不大,媽媽不需要擔心自己的泌乳量不足,若真的不夠,適量補充一點配方奶,也是減少母乳哺餵型黃疸及銜接之後順利哺餵母乳的權宜之計。
黃疸指數追追追.父母牢記出院前的囑咐
雖然新生兒普遍有黃疸現象,但正常的新生兒剛出生時不應有黃疸。以足月兒為例,在出生後2至3天出現黃疸,平均在第4到第5天達到高峰,約在1至2周消失;早產兒的黃疸則會持續較長。
為了評估寶寶是否有黃疸程度嚴重的風險,通常在寶寶出生後的第48小時會測量一次(若寶寶狀況明顯有異,更是會提前或立即檢測),足月兒的黃疸指數平均不超過1112mg/dL,早產兒的黃疸指數則不超過15mg/ dL。產後3~5天,一般足月兒及較大的早產兒多會跟著媽媽出院,較小的早產兒則還在住院中,住院期間有醫護人員照顧,可隨時掌握黃疸狀況,反而是足月兒及較大的早產兒需要在家中多被注意,若足月兒出院時超過12mg/ dL時,就會與父母約好3天內複診追蹤,目的是為了及時診治有問題的新生兒黃疸,請父母務必配合。
返家坐月子靠父母觀察.有狀況儘快就醫
不少產婦出院後到月子中心坐月子,基本上,寶寶的狀況有專業人員照顧,會適時掌握黃疸的狀況,比較令人擔心的是,在家坐月子的產婦,黃疸出現的高峰期多在寶寶出院後,為避免父母無法確認黃疸程度而導致延誤就醫時機,出院前,提醒父母如何觀察寶寶的狀況,包括:
1.寶寶如果吃得好、睡得好,醒來時有活力,通常沒有太大問題。若是出現異常尖叫、躁動、嗜睡、食慾不佳、嘔吐,就要提高警覺,甚至儘快就醫。
2.寶寶的尿布約每4小時更換1片,每天有6片以上,每片有沉甸甸的感覺或半溼的狀況,代表有喝夠奶量。若是每日排尿量不足且有深黃色的尿,甚至是結晶尿,極可能是餵食不佳所致。
3. 關於寶寶的便便,往往呈現『吃一次,解一次』的狀況,喝母乳的寶寶少量多餐,一天可能有8~12次的解便,這代表腸胃蠕動正常,並對照健康手冊的嬰兒大便卡比對大便顏色,正常的糞便顏色為7~9號。
4.在白色日光燈下或利用自然光觀察寶寶膚色,可用手指按壓寶寶皮膚,若壓下後再放開,呈白色為正常;若顏色轉黃,則疑有黃疸。寶寶如有病理性黃疸,會從眼睛開始泛黃,並擴大到臉部,再一路往身體、四肢蔓延,請父母從頭到腳觀察,若顏色越來越黃,面積越來越大,代表黃疸程度持續惡化,應儘快就醫。
5.寶寶的體重在1周內會有生理性脫水現象,之後,足月兒多在1周內恢復到出生體重,早產兒則大多在兩周內。如果寶寶體重掉了超過10%,又合併黃疸,就要儘快就醫了。出生1周後,寶寶體重會以每天約20~30克的速度增加,到滿月時,整體體重比出生時約增加500~1,000克。不少父母很在意寶寶的體重是否增加,因為體重的增長攸關寶寶喝奶量是否足夠,但又不像醫院有專門秤寶寶體重的儀器,有時候,媽媽會先量自己的體重,再抱著寶寶秤一次,將兩個數字的差距即為寶寶的體重。
這樣做無可厚非,但建議1周量1次即可。有沒有餵飽孩子,從大小便次數、膚色及孩子的狀況即可掌握大概,不是專門量寶寶的體重計,數字靈敏度不足以做為精確判別體重的依據,希望媽媽不要受限於這樣的數字,只要寶寶整體及餵養狀況正常,每隔幾天抱孩子都有持續變重的感覺,就無需對自己是否有餵飽寶寶感到懷疑。
6.務必確實帶寶寶接受滿月後的第一次健康檢查,因為這時不只是接種第二劑的B肝疫苗,也是讓兒科醫生再次確認寶寶是否有黃疸問題的重要時機。請父母不要忘記,滿月後一定要帶寶寶接受健康檢查,確認寶寶沒有潛在的病理性黃疸問題。
新生兒的問題,新生兒科醫生最了解!不過,若媽媽坐月子的地方並不方便帶有疑慮的寶寶回生產醫院檢查,可就近先找有新生兒科醫生的醫院就診。
黃疸的檢查與治療
即使經過專業訓練的兒科醫生,也無法完全以肉眼判斷黃疸的真正程度,因此仍需要進一步的檢測工具進行才知道。關於檢查黃疸的方式:
1.經皮檢測儀:利用儀器在皮膚量測黃疸指數。如有異常,進行抽血檢查。
2.抽血:膽紅素累積的程度可從血液中膽紅素的濃度觀察,即為黃疸指數,黃疸指數12是指c.的血液中有12毫克的膽紅素(12mg/dL)。這是最準確的檢測方法,依據數值判斷屬於間接型黃疸或直接型黃疸。
3.腹部B超:如為直接型黃疸,最常見為肝膽代謝及排出膽紅素的機制有問題(如:膽道閉鎖、新生兒肝炎等嚴重疾病),其他還可能是代謝、感染、或基因異常等,必須查明原因才能積極治療。
若為間接型黃疸,目前治療黃疸的方法有照光治療、藥物與換血;直接型黃疸則視問題決定治療方式(如:膽道閉鎖需要手術治療)。大部分的足月寶寶多為間接型黃疸,一般來說,黃疸指數高於15mg/dL時,就會收住院進行檢查及藍光照射,藍光照射失敗即考慮換血治療。黃疸的治療依足月兒與早產兒各有遵循標準,即使足月兒,也因出生周數、體重、與夾帶的風險而有所差異。
大部分的孩子進行照光治療,都能得到改善,若出現極高的膽紅素數值,經照光治療無效,或病理性黃疸導致的異常狀況,必須接受換血治療。為了不讓孩子的狀況變得更嚴重,父母在照顧孩子時,保持一定的警覺性,及時就醫並配合醫囑顯得相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