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巴山客
新生嬰兒的降臨,無疑給全家帶來無比的喜悅和幸福,但小寶寶常常會有一些症狀,給年輕的爸爸媽媽帶來不解和困惑,就拿新生嬰兒的黃疸來說吧,許多家長對它還不太了解。門診中常常會有這樣一些家長提出「寶寶面黃,只要嘴巴裡挑一挑、或用青布擦擦就會好了。」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
首先,剛出生不久的嬰兒由於膽紅素代謝異常引起血中膽紅素水平暫時性升高,而出現皮膚、鞏膜及黏膜的黃染,稱為新生兒黃疸。
新生兒黃疸發生率:足月兒約為50%,早產兒則可為80%。輕者則無大得,重者(尤其出生一周以內的新生兒)過多的未結合膽紅素可以通過未發育完善的血腦屏障進入顱內,造成對神經組織的損害,引起膽紅素腦病,這時寶寶會出現尖叫、嘔吐、抽搐等症狀。存活者會留下智力障礙、手足顫抖、眼、耳等後遺症。嚴重影響了寶寶以後的生長發育和生活質量。
新生嬰兒黃疸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那麼怎樣來判斷呢?
1
生理性黃疸
一般在新生兒出生後2~3天開始出現,46天達高峰,足月嬰兒10~14天可消退,早產嬰兒2~3周可消退。雖有黃疸,寶寶照樣能吃能睡,體重增長,糞便色黃,小便卻不黃,一般不需治療,只要早期餵奶,供給足量奶量就可以了。
2
病理性黃疸
一般出現時間早,出生後24小時就可出現面色發黃,且黃疸上升速度快,(超過膽紅素監測警戒值)持續時間長,足月兒>2周,早產兒>4周,或者黃疸退而復現,常見有以下幾種情況:
1、感染性黃疸可由細菌(如大腸桿菌葡萄球菌)和病毒(如巨細胞病毒、B肝病毒、風疹病毒等)引起,不少為宮內感染,寶寶除面黃外,還可表現為不吃、不哭,體溫忽高忽低、反應差,體重不長等症。常見疾病如新生兒敗血症、新生兒肝炎等。
2、母乳性黃常見於母乳餵養的寶寶,專家認為可能與母乳中某些酶的活性有關。黃疸可在生理性黃疸期(生後2天-2周)出現,但不隨生理性黃疸消失而消退。
為了寶寶的健康,媽媽不要輕易放棄母乳養,可採取少量多次餵哺,或停母乳48~72小時(改配方乳餵養),黃疸會下降至原來的50%左右。一般在3~4月後消退,寶寶預後良好。
3、梗阻性黃疸多由先天膽道畸形引起,主要疾病為先天性膽道閉鎖或膽總管囊腫。寶寶面顏、皮膚逐漸變黃,眼淚變黃,尿色深黃如茶水,大便顏色變淺如油灰樣,腹部膨隆、肝脾腫大、變硬等,須及時診斷,及早手術治療。
4、溶血性黃疸可有兩種:一種為Rh血型不合溶血病,好發於媽媽血型為Rh陰性、寶寶血型為Rh陽性者,或媽媽以往曾接受過輸血治療以及媽媽血型為Rh陰性、外婆血型為Rh陽性者。
此種寶寶大多為第二胎,出生時症狀很重,可有水腫、貧血、肝脾腫大、心力衰竭等,若不及時搶救治療,出生後不久就會死亡。另一種為ABO血型不合溶血病,常發生於O型血的母親、A型血或B型血的寶寶,第一胎就可發病。臨床症狀較Rh溶血病輕,但發病率遠高於Rh溶血病。
除此之外,其他較少見的黃疸亦可出現在某些遺傳性疾病如:紅細胞酶的缺陷病或也可由藥物、窒息、缺氧、酸中毒等情況下發生。
基層風採
歡迎關注「基層醫管論壇」
探討基層醫療機構管理與發展
展示基層醫療機構管理者風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