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部位要「春捂」(圖)

2020-12-19 網易新聞

  老話說「春捂秋凍」,在這個乍暖還寒的時節,有些年輕人早早的就換上了輕薄春裝、甚至夏裝,其實是對健康無益的。有些身體

部位

最需要「捂一捂」才能保持健康。

  手腕:手腕處有心經的原穴神門穴,而原穴是臟腑原氣經過和留止的部位,能夠強化臟腑的功能。心臟主管全身的血脈,通過輸送氣血來溫暖全身,所以春捂的第一個關鍵部位就是手腕。

  神門穴在腕橫紋上,手小指一側腕下方肌腱的內側。主治胸痛、便秘、焦躁、心悸、失眠、食欲不振等疾病。

  保健方法:用拇指指端反覆點按神門穴30次,可以去除煩躁、安神定志。按揉此穴時力量不需要太大,也不必追求酸脹感。

  腰眼:人體陽氣的根在腎,而腰為腎之府,腎陽虛時常出現腰酸軟、怕冷、尿頻或容易睏倦疲乏。用熱水袋

熱敷

腎俞穴,可以起到溫暖腎陽的作用。

  腎俞穴位於腰部,當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寬處。主治腰痛、腎臟病、高血壓、低血壓、耳鳴、精力減退等。

  保健方法:兩手握拳,以食指掌指關節突起部放在兩側腎俞穴上,先

順時針

方向壓揉9次,再逆時針方向壓揉9次,如此連做36次。每天按揉腎俞穴,具有滋陰壯陽、補腎健腰等作用。

  小腿:有些人在天氣寒冷時容易出現偏頭痛或小腹痛,甚至出現噁心、嘔吐等,中醫認為這種表現屬於陽虛,這時要重點保護好小腿外側,可以多熱敷足臨泣穴和陽輔穴。

  足臨泣穴位於第四腳趾和小腳趾之間縫的終點,取穴方法是將手指從第四腳趾和小腳趾之間的縫向腳背方向推,推到有骨頭的邊緣時就是足臨泣穴。陽輔穴在小腿的外側,腳外踝關節上方四寸的位置。

  足臨泣穴主治頭痛、眼痛、目眩、脅肋痛、瘧疾、中風偏癱、痺痛不仁、肌肉痙攣、膽囊炎、中風、神經官能症等。 陽輔穴主治偏頭痛、下肢痿痺、半身不遂、腳氣等。

  肚臍: 中醫稱肚臍為神闕穴,溫暖這個穴位可以鼓舞脾胃陽氣,特別是一些胃部怕冷、易腹瀉的人,要特別注意這個部位的保暖,可以經常在肚臍熱敷。另外,還可在中脘穴(位於臍上4寸)和胸骨下劍突連線的中點處熱敷,有助於胃腸保暖。

  神闕穴是人體生命最隱秘最關鍵的要害穴竅,是人體的長壽大穴。經常對神闕穴進行保養,可使人體真氣充盈、精神飽滿、體力充沛、腰肌強壯、面色紅潤、耳聰目明、輕身延年。並對腹痛腸鳴、水腫腹脹、瀉痢脫肛等有獨特的療效。

  保健方法:其一是揉中法:每晚睡前空腹,將雙手搓熱,雙手左下右上疊放於肚臍,順時針揉轉(女子相反),每次180下。其二是聚氣法:端坐,放鬆,微閉眼,用右手對著神闕穴轉,用意念將真氣能量向臍中聚集,以感覺溫熱為度。

  本版稿件記者黃倩報導

  本版圖片均為配圖

本文來源:昆明日報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乍暖還寒,孩子「春捂」要護好這4個部位!穿衣遵循這兩個原則!
    給寶寶春捂的重要性?我們都聽過「春捂秋凍」,現在就應該給寶寶做好「春捂」的工作,春捂能有利於寶寶抵抗嚴寒。再加上寶寶本身抵抗力比較差,春天各種傳染病比較多,所以「春捂」工作。。春捂要做到「四暖」1、捂頭和脖子隨著春天的來臨,如何正確的給寶寶「春捂」,成了很多家長關注的話題,那麼寶寶到底應該怎麼捂呢?
  • 立春——晚睡早起精神足 春捂秋凍要注意
    立春——晚睡早起精神足 春捂秋凍要注意 2018年01月25日 15:30作者:網絡編輯:網絡 立春——晚睡早起精神足 春捂秋凍要注意 在春回大地之際,中醫專家提醒,立春時節首先要注意養肝護陽的原理。
  • 春季來臨,寶寶身上三個部位要捂好,當心四個小毛病悄悄埋下
    為什麼要春捂?所謂春捂,指的是春季氣溫剛回暖,不要急著脫保暖的外套,而是要根據氣溫的變化及時增減衣物,使身體的產熱和散熱調節功能與冬季環境溫度在一個平衡的狀態。要捂好哪些部位?正常情況下,春捂最重要的是要捂好孩子的頭部、腹部和雙腳。1、頭部。孩子的頭部血管比較豐富,且位置較淺,若在剛進入春季後沒有做好頭部保暖,就容易讓寒氣侵襲入體,導致他們生病,但也不可捂得過多,因娃頭部的散熱達身體的1/3,可能會造成出汗,若此時被涼風一吹,也是很易引起感冒發燒。
  • 入秋後給孩子的添衣指南,「春捂秋凍」靠譜嗎?寶媽們要了解清楚
    那麼,入秋後給孩子的添衣指南,「春捂秋凍」到底靠譜嗎?寶媽們要了解清楚。「春捂秋凍」真的是個靠譜的穿衣指南嗎?當時,我提醒過她:現在早晚溫差大,早上記得給孩子穿個外套,哪怕熱了再脫呢。但是,閨蜜卻滿不在乎,非說「春捂秋凍」,孩子凍一凍抵抗力會更強。但是,貌似她家兒子抵抗力沒上去,反而是入秋後最早感冒的那一批孩子,然後連累的閨蜜兩口子、外加倆老人,全家都感冒了。所以,「春捂秋凍」看似很靠譜,可以有助提高孩子的免疫力。
  • 「春捂秋凍」你還準備「捂」多久
    春捂要特別重視對頭、腳、頸、手這些部位的保暖,不要很快就摘掉帽子,取下圍巾、口罩,脫掉厚襪及手套,否則很容易降低身體免疫力,導致疾病入侵。>>>春捂秋凍是中醫養生之道嗎?  都說「春捂秋凍」你還準備「捂」多久?  「一般情況下,立春後最短也要『捂』10天—15天。」中國中醫科學院教授王宏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雖然立春代表春天的來臨,但冬季的低溫並不會立刻回升,需要至少10天—15天的過渡時間。
  • 秋天孩子要「春捂秋凍」?家長都被騙了,專家:注意「兩暖一涼」
    ,「春捂秋凍」雖然是有一定的好處,但是對於還小的寶寶卻並不建議孩子這麼穿。為啥不建議寶寶穿衣遵循「春捂秋凍」?1.孩子的體溫調節還不完善孩子在小的時候,身體的各個系統還並不是很完善,尤其是體溫調節系統,並不能在過冷過熱的時候,對自己的體溫進行及時的調節,如果家長一味的遵循春捂秋凍,就會讓孩子的體溫出現異常的情況,因為寶寶身體狀態發生了改變,還會引發其他各種各樣的問題,所以家長千萬要注意。
  • 入秋後給孩子的添衣指南,「春捂秋凍」靠譜嗎?
    俗話說「春捂秋凍」,但爸爸媽媽們一定要了解清楚這個到底靠不靠譜。「春捂秋凍」真的是個靠譜的穿衣指南嗎?我知道後提醒朋友:現在早晚溫差大,早上記得給孩子穿個外套,哪怕熱了再脫呢。▼處理好身體關鍵部位的冷熱給孩子增添衣物的時候,寶媽們要注意,一定要處理好孩子身體關鍵部位的冷熱。
  • "春捂秋凍"對嗎?入秋後如何給孩子穿衣,寶媽們一定要清楚
    也許他們真正的想響應那句:"春捂秋凍"的說法吧?實際上,許多成年人都按照這個原則為孩子穿衣服。那麼,秋季後給孩子如何增添衣服,秋天一定要凍,這樣的行為到底可靠嗎?媽媽們必須清楚明白。總是感覺要"春捂秋凍",則孩子會更抗凍,身體會更健康,身體也會變得對外界有抵抗力。但是,後來發生的事情孩子的抵抗力沒有改善。相反,孩子在首先感冒後,然後傳染整個家庭的成員感冒。
  • 「春捂秋凍」,秋冬季節孩子到底該如何「凍」?這些原則要牢記
    春捂秋凍是指在當然季節轉換的基礎上,人們根據季節轉換採取的一種應急措施。春捂,意為春末氣候轉變,極易引起季節性疾病,如流行性感冒,所以春天不必過早穿上棉衣;秋凍,代表秋天不必急著穿上棉衣,因為剛入秋時的氣溫只有早晚低,不容易對身體健康造成威脅。
  • 「春捂」的方式不對,反倒給娃捂病了,這三個地方捂好才正確
    「春捂秋凍」不用全身捂,保護好身體幾個關鍵部位即可1) 保護孩子呼吸道春天萬物復甦,很多植物粉末也會造成孩子的呼吸道感染或者出現過敏的現象。當身體的抵抗力下降的時候,病菌就會在身體上肆虐。所以如果有霧霾,或者是沙塵,一定要做好防範工作,出門一定要戴好口罩。
  • 兒童也要「春捂秋凍」?聽聽中醫專家怎麼說
    「春捂秋凍,不生雜病」是我國廣泛流傳的養生保健諺語,不少家長對此已經耳熟能詳,在換季時據此為寶寶增減衣物。 若問起為什麼「春捂秋凍」,恐怕許多人並沒有仔細追究。有的家長對於這種老話嚴格遵守,這幾天給孩子凍得感冒咳嗽。
  • 「春捂」不是「亂捂」!倒春寒下五個穿衣法則,讓孩子舒適過春!
    又到了我們俗語中「春捂秋凍」裡的「春捂」季節。但春捂不是亂捂,只有捂的正確,捂的健康,才能做到真正的捂到位!01 為什麼要「春捂」?但是,各位家長也要知道,孩子的新陳代謝比較快,再加上他們愛動,活動量大,容易出汗,如果一味的給孩子「捂」,容易讓孩子身上出汗,如果這時孩子四處玩耍,稍微吹一點風,感冒的機率反而就會更大了。不捂,孩子穿少了會感冒;亂捂,孩子穿多了還是會感冒。春季到底該怎麼捂?
  • 入秋給娃添衣有技巧,春捂秋凍不靠譜,「兩暖一涼」原則要牢記
    那麼給孩子穿衣服到底應不應該遵循老一輩人所說的「春捂秋凍婆婆一直和她說「春捂秋凍」,小孩子這個時候凍一凍就好了,不要穿的太暖和,但是事實證明這招根本就不好使,孩子已經吃過好幾回虧了。老人常說的「春捂秋凍」在孩子身上不靠譜「春捂秋凍」是指對於孩子而言,春季要多穿點,別著急更換薄衣服,捂一捂,出出汗,而秋季就是應該少給孩子穿,讓孩子挨點凍,這樣能讓孩子自身的體溫系統適應當下環境,感覺更舒服。但是這種操作根本不適用於孩子,主要是因為孩子本身的情況和大人不一樣。
  • 春捂秋凍不靠譜!春天千萬不能這樣給寶寶穿衣服
    你要想反駁一句,保準回你一句:「春天就要捂一捂娃才能少生病」。捂一捂就能少生病?我們先從現在醫學的角度來分析一下。一般情況下,孩子生病主要是由於細菌、病毒、支原體等入侵身體,導致機體出現異常,就生病了。
  • 「春捂秋凍」靠譜嗎?要注意娃的「兩暖一涼」
    執筆:張大貓編輯:張大貓定稿:歐陽比文隨著中秋的臨近,天氣也越來越涼,娃的出行穿戴也成了家長們的關注重點,一般來說,有以下兩大主流派系,「捂汗派」和「春捂秋凍派」。不過穿多了怕孩子熱著,相信「春捂秋凍」又怕把孩子凍著。秋季怎麼給娃穿衣,成了大多數父母最頭疼的問題。
  • 「春捂秋凍」可行嗎?注意「兩暖一涼」比較好
    「春捂秋凍」可行嗎?注意「兩暖一涼」比較好!很多人都說「春捂秋凍」,認為秋天不要提早穿厚衣服,不然到了冬天身體沒有免疫力,就更難過了!真是這樣嗎?實際並非如此,當人感覺到冷的時候,再不及時增加衣服,很容易生病,所以春捂秋凍根本不可行,效果不好。
  • 老話總說「春捂秋凍」,什麼凍法才合適?做錯反而容易得病
    秋天已經過了大半,今年也只剩三個月不到了,天氣正在逐漸向冬季過度,每一下場雨就降一次溫,早晚變得更涼了,一定要穿外套出門,我們都聽過 「春捂秋凍,不生雜病」這種說法,但又聽說秋季不做好保暖容易生病,哪個說法是正確的呢?
  • 老一輩常說「春捂秋凍」,娃要如何「凍」才行?有些話不靠譜
    不是經常看到一些奶奶帶孩子的圖片嗎,給孩子捂的像個球,還說「有一種冷叫奶奶覺得你冷」。我感覺我倒是成了過於怕孩子冷的奶奶。「春捂秋凍」從何而來?我大學的一位老師是個60後,一次在課堂上還真跟我們講過春捂秋凍的由來,我感覺還是挺有道理的。他說我們現在以為春捂秋凍是金科玉律,但其實是過去的時候窮的。
  • 「春捂秋凍」有講究,寶寶的衣食住行需要特別關注
    春捂秋凍的意義是什麼?秋季是夏季與冬季的過渡期,天氣由熱轉冷,秋凍是為了增強人體對寒冷的耐受性,以便應付我們更為殘酷的嚴冬。如果此時過早穿上厚衣棉衣,便無法讓身體得到鍛鍊,不能很好地增強身體抵抗能力。晚秋可以適當拖延增加衣服的時間,適當地接受寒冷的刺激,但要以自己能夠接受為限度。南北方「秋凍」要區別對待我國南北方氣候差異較大。南方秋涼來得較晚,晝夜溫差變化不大,甚至入冬後也不太冷,因此不必過早、過快地添衣,應適當延長「秋凍」的時間。而北方秋涼來得較早,晝夜溫差變化大,早晚氣溫較低時應及時增添衣物,以防著涼。
  • 「春捂秋凍」不靠譜,入秋給娃穿衣記住三原則,寶寶舒適不愛生病
    其實這件事沒有一個準確的定律,穿的太多或者太少,都對寶寶的身體健康不利,想要娃舒適不生病,要穿的剛剛好。「春捂秋凍」不靠譜,入秋給娃穿衣記住三原則前幾天在寶媽群裡,有寶媽分享了這樣一件事:秋天想給孩子少穿一點,鍛鍊娃體抗力,結果抵抗力沒鍛鍊上來,孩子先進醫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