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雲南一中學3名學生被老師勒令砸手機 ,涉事教師停課調查」的消息成為網絡熱點。
中國新聞網消息:
12月1日,雲南省紅河州蒙自市「鳴鷲鎮中學3名學生在教室講臺被勒令自行砸手機」的視頻引起網民熱議。當晚,蒙自市教育體育局發布通報,稱網傳視頻屬實,並已對該教師進行停課調查,對學生及家長進行安撫。
面對上述消息,有媒體認為:校規班規不能凌駕於法律之上,強迫學生摔壞手機,涉嫌侵犯財產權,需要進行賠償,如果總額達到一定標準,還可能涉嫌犯罪。
一、隨著手機普及,學校砸手機事件早有發生。
手機等即時通訊工具的普及,在方便了家長與子女的溝通聯繫的同時,也在影響著正常的教學秩序。成為學校管理難題,上課玩手機,考試用手機作弊的現象層出。
因此我們就看到了網絡上學校和手機鬥爭的一幕幕故事。
1.2013年,河南澠池高級中學勒令違反考紀的學生將手機當眾砸毀,經網友曝光後引來熱議。強烈要求學校查處。
最後,學校感到銷毀手機的做法生硬欠妥,處理不夠合理,對當事教師提出了嚴肅批評,並向學生及家長誠懇致歉。
2.2019年10月,安徽一中學學校內,銷毀學生違禁帶入校園內、被沒收的手機的視頻走紅。但該校校長「做法過激,但不做危害更大!」的回覆猶在耳邊徘徊。
3.2019年,河南商丘一高三學生砸手機視頻出現在網絡,涉事學校稱:班幹部組織砸的,學校沒有強制!
……
二、根據傳統和現實法律,學校有管理學生的職責和權力。
中國傳統上重視教育,傳統文化中注重倫理綱常的觀念,在師生觀念中有所反映,天地君親師,師者所謂學為君也。
我國傳統文化中往往強調學生對教師的絕對服從,順從教尊、不違背的學生才是好學生。
在此基礎上,師者可以決定學生的命運,區區體罰更不在話下。
但隨著清末民初社會結構開始變革,傳統的師生觀念也隨之改變。在此過程中禁止體罰的思想開始生根發芽,並在新中國成立後得以確認,並在改革開放後漸漸深入人心。
但是,雖然舊的師生之間人身依附關係早已改變,體罰學生也得到禁止,但是學校和教師對學生教導管理的職責並沒有改變!
我國教育法規定「對受教育者進行學籍管理,實施獎勵或者處分。」
但是隨著權利意識的覺醒,獨生子女政策實施,甚至有些家庭對子女錯誤教育,當教師稍有不當時,學生就會反應過激。不僅學生受到傷害,教師也會受到各方壓力。
三、法律確保教育的權利,學校和教師要依法對學生進行管理。
1.公民私有財產受到法律保護。但公民也有權處分私有財產。學校可以與學生監護人或成年學生籤署相應的管理規約,約定學生違規時,學校可以暫時扣押相應財產。
2.學校處理類似問題時要充分保護學生人格權利。即便與監護人協商,也不能侵犯學生名譽和榮譽。
3.賦予教師相應管理權利,保護教師管理權。
雖然我國法律沒有賦予學校監護權,但是學校具有依法管理和教育學生的職責。教師在教育過程中也要儘量避免簡單粗暴,同時也要注意保護自己!
玉不琢不成器,請給教師們多一份寬容,少一分苛責。不要讓教師成為弱勢群體!
圖片來源與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