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商報-上遊財經見習記者 韋玥
重慶商報訊 5年前,姜軍和合伙人商量如何給產品取一個有趣的名字,西瓜配甜梨切塊裝杯叫「拿offer的水果杯」,蘋果、草莓、奇異果配酸奶取名「女神套餐」。不到一個月,姜軍和王健樂創立的線上水果杯品牌——「菜小二」,就在校園賣火了。
現在,姜軍也和合伙人商量著給產品命名,這次不是給水果杯取名,而是視頻設計。5年時間,姜軍靠水果拿下天使輪融資,再轉型到做影視成為平臺TOP,又有什麼秘訣?
「懶人經濟」助推首次創業
2016年以前,姜軍常常頭戴小二帽,長著卡通臉、腳踏摩託車穿梭於各個宿舍樓之間,為重慶郵電大學的同學送上價廉物美的水果杯。那時,同學們親切地稱呼姜軍和夥伴們——「菜小二」,但他們不賣菜,只賣鮮切水果,還能送貨上門。
從2012年到2016年,姜軍賣了4年水果,開了3家店,利潤率高達40%,還順利拿下天使輪融資。他的第一次創業,可謂非常成功。
姜軍說,第一次創業源於一次偶然,某天給實驗室的同學晚上送東西,突然發現,在學校做送貨上門的買賣可能有市場。在學校做了隨機問卷調查後,他確信了「懶人經濟」的市場,做外賣太複雜,那就做簡單的水果杯,隨即研發線上售賣渠道,上午下單,下午送,價格定在4、6、8、10元。
2012年年底,姜軍和合伙人籌集了8萬元啟動金,找了一家在學校很火的小店做合作夥伴,把產品擺到別人的店裡。為什麼在別人店裡賣產品?姜軍告訴記者,一方面是為了節約資金,另一方面是那家店生意好,能搭一下他們的人氣。「我們發現那家店付款時常排起長隊,排隊期間同學們會四處張望,水果杯擺在哪兒,正好就被發現了。加上我們又在那裡宣傳,排隊累了的同學們自然就買水果來補充體力。」
很快,「菜小二」單店月營業額達1.7萬,並在重慶科技學院和南岸區微企孵化園開店。
團隊變動 轉型二次「創業」
2015年,「菜小二」團隊壯大至20人,大多數成員已經大三,面臨創業還是實習的抉擇。從下半年開始,團隊成員們陸陸續續去實習,人員巨大的流動性導致「菜小二」的運營出現問題。虧損三個月後,姜軍決定關掉店鋪,讓成員專心找工作,而他和合伙人決定再創業。
當時,導演專業出身的楊澤來找到姜軍,提出做影視的想法。經過考慮後,姜軍開始轉型做影視。從賣水果到做影視,為什麼選擇如此大的跨度?他向記者解釋,以前為創立「菜小二」積累資金,就靠做視頻設計賺錢支撐,這才有了「菜小二」的成功,再加上運營「菜小二」積累了很多網際網路模式的經驗和資源,又有導演專業的合伙人助陣,就選擇影視類創業。
如果說賣水果時,姜軍搭了實體店的人氣,那第二次創業就是搭上了網絡平臺的人氣。2016年初,姜軍的小二郎文化傳媒公司進入豬八戒網,選擇這個平臺可是大有講究。姜軍表示,豬八戒網作為國內有名的服務眾包平臺有很大的人氣,但服務產品主要集中在靜態設計上,做視頻類的服務商少之又少。小二郎正是抓住了這個機遇,率先在豬八戒網做視頻設計,一年時間不到就成為該類別的TOP,年營業額達600萬元。
在產品開發模式上,小二郎通過在全國各地鋪設線下渠道,實現「影視+中央廚房」模式。外地客戶線上下單,小二郎重慶總部制定出腳本,發給當地合作攝影團隊錄製,線下團隊再將半成品返回重慶總部的中央廚房剪輯,最後再把「菜」端給客戶。目前小二郎已建立十幾個合作站點,輻射全國。
影視為主 再兼創業導師
在文化傳媒領域,藝術和商業一直是各方爭論的話題,商業與藝術難兼容。面對這個問題,姜軍選擇同時開展兩條線,一條是藝術,一條是商業,但儘量把商業化作品做出藝術感。他一邊在客戶的要求下進行藝術化指導,如果有硬性要求則全按客戶想法來。另一邊,他又通過製作微電影來實現藝術追求。
公司管理常見類型以技術或客戶為主,姜軍卻把小二郎定義為以服務為主,不僅是服務客戶,還要服務員工。他認為團隊內要互相服務,各部門雖然分開但要常溝通,一起研究腳本、拍攝、後期,給其他部門提意見。部門與部門交接後,有更好的方法可提出,可以讓上一個部門修改。這樣不僅增加了內部契合度,也能碰撞出好點子。
另外,姜軍又成立了「小二學院」,專注網際網路+移動網課。同時,他還成為了重慶師範大學的創業講師,時不時回學校與同學們分享創業心得。姜軍認為,年輕人都應該擁有創業、創新精神,不怕苦、踏實肯幹的品質在哪個領域都行得通,創業的過程比結果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