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靠獻媚寵臣接近秦孝公
商鞅是戰國時期的魏國人,姓公孫因封地為商才被叫做商鞅。當時秦孝公求賢若渴,欲重振秦國,收復被魏國侵佔土地。而商鞅魏國並不受重視,於是選擇投敵去秦國施展拳腳。
商鞅來到秦國也是做了一番功課,和秦孝公的寵臣景監順利搭上了線。通過景監的關係,商鞅開始面試。第一次面試,商鞅給秦孝公大談五王之道(黃帝、顓頊、帝嚳、堯、舜),這就好比領導問你21世紀怎麼治國?你用先秦時期的方式來回答,自然不討領導喜歡。秦孝公自然不滿意,批評了一頓景監草草打發商鞅。景監想再試一次,就安排了商鞅第二次面試,商鞅這次又聊起了三王之道(禹、商湯、周文武),聊的確實比上一次火熱,但秦孝公還是不滿意。面試過後景監又被領導點名批評,景監狠狠責備了一頓商鞅。商鞅這回對景監表態,最後一次絕對成功。沒過多久,商鞅的第三次面試開始了。這次商鞅大談強國之道,秦孝公聽的如痴如醉,一連談了好幾天。於是秦孝公決定重用商鞅開始變法強國。秦國通過變法日漸強盛,令諸侯畏懼,就連周天子都送祭肉給秦孝公。
商鞅不講武德偷襲魏軍
適逢馬陵之戰齊軍大敗魏軍,俘虜了太子申,並殺死了將軍龐涓,魏國大亂。商鞅就進言秦孝公,趁著魏國國力衰弱之際發兵徵伐。秦孝公同意了商鞅的策略,並派他領兵出徵魏國。
魏王聽聞秦國發兵,隨即派公子印領兵禦敵。商鞅聽聞是公子印領兵,就派人送信給公子印。信的第一層意思是表達朋友情義深重,第二次意思是為兩國百姓著想不想打仗,最後一層意思是找個地方籤和平條約。公子印看到商鞅的信後,欣然接受應商鞅之邀開啟談判。
當雙方在籤訂完和平條約後,正要設宴對飲。但商鞅在宴外早早埋伏甲士,偷襲俘虜了公子印。魏軍大將被俘群龍無首,秦軍順勢輕取魏軍大勝而歸。
魏王因軍隊連敗於齊、秦兩國,國力十分空虛,當即遣使去秦國求和並割讓河西之地。戰後秦孝公論功行賞將分封土地給商鞅,商鞅至此在秦國的地位到達了頂峰。
出來混早晚要還的
秦孝公去世後,商鞅的好日子算是到頭了。商鞅在整個變法過程中,得罪了貴族集團。貴族為了報復商鞅告發他有意謀反,秦王就下詔逮捕商鞅。
商鞅提前聽到了風聲趕忙逃亡到了邊關,路過一家客棧打算住店。店小二問商鞅要「身份證」,商鞅沒有這東西。於是店小二誅心了一番:根據商君的法令,沒有留宿的證明就住店是違法的。商鞅無奈只得繼續逃亡,逃回了母國魏國申請政治避難。而魏國對商鞅在戰場不講武德欺騙公子印的行為耿耿於懷,又把商鞅遣返回秦國。再次回到秦國的商鞅,只得召集黨徒造反,但很快被鎮壓下去。最終商鞅被殺屍體車裂示眾,其家族連坐無一倖免。
史記中司馬遷這樣評價商鞅: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缺德之人註定下場不會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