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 | 馬瑩瑩
記者 | 徐遠震 陳東升
「在過去兩個月時間裡,四艘超級油輪由於難以找到買家,無法完全卸貨,只能在山東附近的海域徘徊……」7月3日,媒體曝出的這條消息,經傳播發酵,成為煉化行業消化能力不足的直接證據。其中,山東成為關注焦點。眾人為何聚焦山東?
一組數據可以說明:當地73家煉廠,有68家是地煉。
原油進口配額(單位:萬噸)
天風證券市場分析結果顯示,目前山東地煉企業呈現兩個極端:規模大的、拿到原油進口配額的,開工率基本接近滿負荷,持續盈利;加工規模在200萬噸以下的,沒有原油進口配額的,大部分處於半停工狀態,開工率不足30%。受國際油價、稅制改革、環保執法等因素影響,山東境內40%以上的煉廠都處於虧損狀態。
一夜之間大起大落
業內曾流傳著「油品煉化看山東,山東還得看地煉」的說法。在山東,地煉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這個行業的晴雨表。尤其近些年,隨著油品終端市場活躍度的攀升和進口原油配額的放開,地煉企業的生產能力和投資欲望在不斷走高。向前推大概15年,2003-2005年是山東地煉興起的高峰期,10年前經營過小煉廠的濰坊人張興照回憶:「那時候地煉行業賺錢太容易,政府審批和管理相對寬鬆,賺錢賺到不好意思。」
國內煉能與總加工量比較(單位:億噸)
快速擴張一方面帶來了市場的騷動,另一方面也推動了這個行業的快速發展。經過十多年狂飆突進的原始積累,市場現在相對冷靜了許多,近兩年可以說是山東地煉的轉型期,地煉企業原本粗放的發展模式開始向規模化、規範化轉變。
目前中國的地煉產能已超過國內市場的30%,如果不是遭遇外部因素的衝擊,經過這輪改革後的地煉可能會成為「三桶油」和大型煉化企業之後的又一極。然而,該來的還是來了。
從蓬勃發展到超40%企業虧損,山東地煉一夜之間經歷了大起大落。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這種情況出現?
行業發展路上的幾道關卡
導致虧損的原因有很多,據記者採訪得來的情況看,主要集中在原油價格持續走高、稅制改革、環保壓力、投資壓力這四點。
從利潤空間看,上半年,國際原油價格持續走高,地煉企業成本支出大大提高,尤其是拿到較大原油進口配額的煉廠,面對過剩的生產力和疲軟的市場需求,也只能硬著頭皮生產。 2015年,山東地煉的成品油利潤空間可達2500元/噸,目前經營狀況較好的大型地煉利潤大約只有900元/噸左右,部分小企業甚至出現了價格倒掛。
國內汽油價格構成&國內柴油價格構成
從政策層面看,今年年初,《關於成品油消費稅徵收管理有關問題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8年第1號)》堵住了原料環節的避稅漏洞,5月份執行的增值稅改革,又在一定程度上堵住了出廠環節的避稅漏洞。隨著消費者納稅意識的提高,零售環節索要發票的行為增多,進一步堵住了零售環節的避稅漏洞。據專業機構測算,稅制改革後,部分地煉企業的成品油出廠價可上浮1800 ~2300元/噸(均值),已與央企煉廠相差不大。
從環保局勢來看,一方面,受上合峰會影響,山東省範圍內的安全生產巡查與環保監察貫穿了整個上半年,在限產、限排、關停、罰款等舉措施重壓下,地煉生產的難度陡增;另一方面,全國的環保執法都日益嚴格,諸如上合峰會期間的突擊執法極有可能變為常態化,設備不達標或生產能力不足的小型企業面臨著被關停的風險。
從二次投資角度看,煉化企業設備的使用年限一般在10~15年左右,按照這個時間推算,第一批投產的地煉已到了設備更新期,經營者需要權衡再投資風險。一直被外界視為地煉紅利的原油進口配額,其實在一定程度上也給地煉帶來了壓力。因為一旦獲得原油進口配額,煉廠的開工率就無法靈活調整,商務部會根據第一年的配額完成情況來調整第二年的配額,完成情況不好的,配額可能會被削減甚至取消。另外,原油進口配額從2017年5月停止審批。有些地煉企業即使有能力有意願擴大一次生產投資,但配額不變也是枉然,現有的擴能以二次加工裝置為主。這就意味著,地煉內部的格局已經鎖定。
一些諮詢公司的市場調研員用「有錢、迷茫、被動」來形容目前的地煉行業,更為可怕的是,這種局面不會是短期存在。
大浪淘沙見真金
地煉輕鬆盈利的時代畫上句號,也促使行業開始重新審視「唱衰『三桶油』」的論調,先天不足給地煉行業帶來的影響逐漸暴露出來,煉化行業正面臨一次大的洗牌。
就目前的局勢來看,國家正在倡導煉化一體化,也規劃了一些大的項目: 國內超大型煉化一體化項目主要為江蘇盛虹(3000萬噸/年)、惠州(4000萬噸/年)、舟山(4000萬噸/年)、恆力石化(2000萬噸/年,預計今年9月份投產)這幾個項目。
新建項目將不斷淘汰舊有模式。從化工界的情況來看,目前天津、山東、江蘇等地已強制化工企業入園,達不到入園標準的,必須關停。地煉入園是一個明確的趨勢,山東在這個方面已有動作,但阻力很大。因為門檻較高,設備需要重新購置,以及再投資、重建導致的技術許可、專利費用等,再投資可達上百億元,並缺少政府補貼,對地煉企業而言實現難度較大。接下來,產能落後、規模較小的地煉面臨著強制關停或自然淘汰的結果。
當然,產業整合,影響的不僅是地煉,還有「三桶油」。不過,央企煉廠顯然具備更強的抗風險能力。
地煉企業想要活下來且活得有質量,加速轉型是唯一的道路。招商證券投資分析師認為,地煉轉型的方向,一是規範經營手段,提升除價格優勢以外的其他競爭力;二是產品由單一轉向多元,把產能從煉油為主轉向化工產品深加工領域。
大浪淘沙見真金,在新一輪洗牌之中留下的地煉企業,無論從內部管理能力還是市場適應能力來看,都有更強的競爭力,對「三桶油」和一些大型國有煉化企業來說,它們依然是強勁的競爭對手。
頭圖來自網絡
責任編輯 | 馬瑩瑩
平臺編輯 | 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