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山東成品油價格和利潤與往年有明顯滑坡,根本上是供過於求的結構失衡決定的。未來幾年,除了結構性過剩外,山東地煉的外部競爭環境也更加惡劣,主要是新建煉化一體化煉廠的扎堆投產。與山東地煉相比,一體化煉廠在多方面有明顯競爭優勢。首先是成本優勢,主要體現在原料成本、運輸成本、產能一體優勢。以國內已投產的某煉化一體化企業為例,其加工高硫重質劣質原油的沙重、沙中為主,光原料成本一噸就比山東地煉低200元/噸以上。且由於它六成以上的成品油發船運,兩成發鐵運,運輸成本優勢明顯。另外,由於裝置一體化,上下遊裝置之間產能匹配和供應的自給自足,大量節省了中間環節的運費、稅費和損耗等。粗略測算其綜合成本能較山東地煉低300元/噸以上。其次,民營一體化煉廠多為上市公司,融資能力強,資金有保障。另外,成品油銷路更廣。近幾年國內規劃的幾個一體化項目區位優勢明顯,大多有自有碼頭、鐵路線,銷售輻射半徑更大,與兩桶油合作更緊密。另外,有望很快取得出口資質及配額,進一步拓寬銷路。因此,山東地煉面臨的各方面壓力也越來越大。
2019-2022年,預計新投產大煉化項目汽油最大新增產量2000萬噸,柴油最大新增產量1400萬噸。而預計中國汽油需求2021年後波動趨緩,柴油需求逐年下滑,國內供過於求的局面將進一步凸顯,國內市場競爭加劇一體化煉廠與一般煉廠盈利水平差距,中小型煉廠喪失價格優勢。在煉化一體化大趨勢下,這也倒逼獨立煉廠進行產業結構升級以及轉型。
山東地煉轉型是自上而下的、政府引導的,山東省去年印發《關於加快七大高耗能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的通知》以來,實際政策執行一直悄無聲息,直到8月份,東營、淄博、日照、德州、濱州等地9家地煉企業達成整合意向,邁出了實際執行的第一步。這9家企業合計常減壓加工能力2500萬噸/年,正好與裕龍島項目一期的2000萬噸規劃產能接近.另外,合計擁有進口原油使用配額1480萬噸/年,整合完成以後,這些原油配額也一併歸於裕龍島項目。不過,由於各煉廠間利益交叉錯綜複雜,中間會涉及到就業、稅收和利益分配等核心問題,實際執行起來必然難度重重。首先,9家煉廠龐大的就業人群整合到一起後,不可避免有大批人員需要重新安置,這或是最棘手的問題。另外,裝置拆遷補貼、股權分配的商議恐需較長時間處理。不過若第一批煉廠能成功整合,山東煉化行業的轉型將有實質推進,以後在對抗浙石化與恆力石化南北夾擊的形勢中增加了底氣。
隨著山東煉化行業的轉型提上日程,市場對於關於未來轉型路線的猜測也較關注。現在來看,未來山東地煉轉型大概有四種路線。一種有實力的煉廠加速一體化,就是本身實力比較強,自己就可以通過改善裝置、補鏈增鏈來獨立完成向一體化的進程,像東明、金城、魯青、中化工旗下煉廠。有一些煉廠自身實力不夠,裝置規模難以配套下遊化工裝置,不能獨立轉型的,就走整合轉型路線,這也是目前唯一有政策落地執行的路線。還有就是加工能力小,有的甚至沒有原油加工能力、只有二三次裝置的這些小煉廠,產品單一、資質不全、技術落後等一批小煉廠只能被動的逐步被市場淘汰或者被收購。最後是專用產品路線,如清源集團,雖然也有成品油產品,但多年來一直是主打潤滑油、基礎油等都是高端特種油路線的。不過,這一類煉廠較為特殊,數量也較少。
未來3-5年是煉化行業重新洗牌的最為關鍵的時期,山東獨立煉廠不管走哪一種路線也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未來裕龍島項目與山東老牌煉廠獨立轉型成功且「一超多強」的局面並存或是理想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