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內整合80%地煉,煉化第一大省山東的夢想與現實……

2020-12-22 中國能源報

原本計劃通過整合省內分散產能實現「聚指成拳」、高質量發展,但「積極進取、目標宏大」的整合規劃出臺4個月來,我國煉化第一大省山東並未聽到規劃落地的聲響。

「力爭到2022年,將位於城市人口密集區和煉油能力在300萬噸及以下的地煉企業煉油產能進行整合轉移;到2025年,將500萬噸及以下地煉企業的煉油產能分批分步進行整合轉移,全省地煉行業原油加工能力由目前的1.3億噸/年,壓減到9000萬噸/年左右。」這是山東省於2018年10月底印發的《關於加快七大高耗能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的通知》(下稱《通知》)專門針對地煉行業轉型升級提出的目標。

但《通知》發布至今,山東省尚未出臺明確的可操作細則,加之此前由東明石化牽頭聯合山東16家地煉企業註冊成立一年半之久的山東煉化能源集團迄今未見實質進展的前車之鑑,山東省的整合轉移方案引來業內不少質疑之聲:「只是一種說辭」「沒有什麼可操作性」「並不能解決目前制約地煉發展的根本性問題」……

(文 | 本報記者 仝曉波)

煉化第一大省 多數企業處於價值鏈中低端

山東煉化行業在我國長時間佔據「一哥」地位。數據顯示,目前山東省原油一次加工能力2.1億噸/年,佔全國原油總加工能力的28%。其中,地方煉油產能1.3億噸/年,佔全國地煉總產能的70%。但山東多數煉化相關企業處於價值鏈中低端。

2018年2月,山東省政府印發的《山東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實施規劃》(下稱《規劃》)顯示,該省「傳統產業佔工業比重約70%,重化工業佔傳統產業比重約70%」,隨著近年來環保形勢趨嚴,化解過剩產能、淘汰落後產能任務艱巨,煉化產業轉型升級壓力巨大。基於此,近兩年,山東省密集提出了推動石化產業轉型升級的一系列頂層設想,明確要「建設高端化工產業強省,到2022年,高端化工產業增加值力爭達到5100億元,佔地區生產總值的5.1%」

隨後在2018年6月山東省發改委召開的新舊動能轉換重大項目推介暨金融支持對接會上,山東省確定了總投資1.8萬億元的第一批優選項目450個,其中包括高端化工項目35個。

與上述實施規劃一脈相承,根據《通知》,山東省推進地煉整合轉移的宗旨是「地煉行業區域集中度進一步提高,煉化一體化、規模集約化程度明顯提升,初步形成全系列高端石化產業鏈,實現由『一油獨大』向『油化並舉』的轉變,行業發展質量和競爭能力明顯增強……」

整合之後,山東省將實現煉油與下遊高端石化產品生產的平衡發展。其中,根據《規劃》,山東煉化行業成品油(汽煤柴)的產出率將降至40%左右,而烯烴、芳烴等基礎原料和高端化工新材料保障能力顯著提高,基礎化工原料(產品)佔比達到35%以上的國際先進水平。

與此同時,在一體化大煉化項目全國性多點開花的浪潮推動下,山東省也提出了建設2000萬噸及以上國際領先水平的煉化一體化項目的設想,以適應該省化工產業高端發展的需要。此舉已獲地方政府與企業的積極響應。

據悉,東營市政府擬在東營河口區建設2000萬噸煉化一體化項目及配套200萬噸/年芳烴裝置;前不久煙臺政府也表示爭取龍口萬華裕龍煉化一體化新材料項目儘快開工建設,該項目或包含2000萬噸—4000萬噸/年的產能。另據市場消息,中國能源工程集團規劃在東營市廣饒縣建設的中能產業園也包含1500萬噸/年煉油產能,嵐橋集團也有1500萬噸/年的大煉化規劃。

八成地煉企業將被整合

不少受訪人士認為,山東整合思路符合當前大勢。

「山東地煉眾多,水平參差不齊,其中不乏低水平落後產能,整合一方面可以兼顧滿足綠色、環保的轉型發展需求;另一方面,考慮到目前國內煉油產能整體過剩,地煉企業的競爭力提升以及市場行為的進一步規範化非常重要,這二者在整合過程中都可以兼顧到。」廈門大學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對記者說。

但專家同時指出,「整合併非易事」。

有受訪人士更是直言:「山東省政府提出這樣的地煉整合目標並沒有什麼可操作性,難度之大不可想像。」

對於地方煉廠相對落後的產能,此前全國各省區市官方公開口徑均為淘汰一次加工能力在200萬噸/年以下裝置,而山東整合方案將地煉生存門檻大幅提升至300萬噸/年。同時,對於一次加工能力在300萬噸—500萬噸/年的地煉仍將繼續分批整合。根據規劃,到2025年,山東地煉「入門級別」將在500萬噸/年。

金聯創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維持正常或間歇生產(剔除長期無效產能)的山東地煉有51家左右,其中,一次加工能力在300萬噸/年以下煉廠佔60%,一次加工能力在500萬噸/年以上的地煉僅佔20%左右。也就是說,按照山東省政府現有規劃,未來3年—6年有近80%的現存山東地煉將被整合轉移,地煉數量將大幅減少,現有總產能也將壓減30%左右。

「目前山東只有六七家地煉企業產能超過500萬噸,整合轉移後意味著原有地煉企業幾乎就沒了。那麼,在此過程中大量、價值數十億的原有固定資產怎麼處理,民營企業和銀行的損失誰來補償,錢從哪裡來?不僅如此,現有大量就業崗位、各煉廠相關配套的產業集群將受到什麼樣的影響,地方政府之間如何協調等均將是棘手問題。」金聯創副總裁、石油經濟首席研究員鍾健對記者說。

產能整合併未觸及行業根本問題

當前一個不可迴避的現實是,伴隨著國內大型煉化項目競相上馬、國內成品油需求增速不斷下滑、油品供應過剩日益加劇,以及環保政策、成品油市場管理日漸趨嚴,經歷了短暫輕鬆贏利時代之後的地煉企業開始陷入新的發展困境。

山東省政府選擇此時整合地煉產能,能否力挽狂瀾,帶領山東煉化行業走出「低谷」,面對即將來臨的大整合,地煉企業又將做何應對?面對記者的問題,該省數位企業人士均緘口不言。

「一味『去產能』並非地煉唯一出路。事實上,山東煉化行業現在面臨的問題在需求側,並不在供應側。而山東省政府提出的地煉整合目標僅注重供應側,並不是最優選擇。」 鍾健指出。

鍾健認為,當前地煉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缺乏下遊銷售渠道,無法像「兩桶油」那樣在煉廠批發與成品油零售環節之間合理分配利潤,只能通過偷稅漏稅,壓低出廠價獲取客戶「這才是全國低價油、無票油市場的根源。可以預見,未來隨著國內稅收管理進一步趨嚴,如果缺乏下遊銷售渠道的問題不能得到解決,地煉必然只有死路一條。」

為此,鍾健建議,山東政府推進地煉整合要進行有計劃的、科學的設計,首先應扶持地煉企業與廣大民營加油站市場開展產銷一體化的聯合,打通正規銷售渠道,獲得合理的批零利潤。

「應將地煉的產能問題放到重塑地煉產業格局,統籌協調石油央企與民企在國內外市場分工的層面去考慮,必要時國家政策應該出手。只有放眼全球,通過協調石油央企與民企在國際與國內兩個市場的合理分工,通過市場競合進行有序重組,才能解決我國的煉化產能過大問題。從我國的石油戰略安全角度考慮,只有我國成為一個對全球市場有影響的成品油生產與出口大國,在全球石油產業鏈分工中佔有一席之地時,才能有效維護我國原油進口大國與消費大國的利益。從這個層面講,我國的煉油產能並不存在過剩問題。」鍾健說。

End

歡迎分享給你的朋友!

出品 | 中國能源報

責編 | 盧奇秀

相關焦點

  • 破局仍在「需求側」——地煉大整合:能否跑贏中國煉化大變局(下)
    針對裕龍島項目的上馬和山東地煉的整合,行業專家觀點不一。除了整合後眾多地煉企業的出路問題,未來多個大型煉化一體化項目的競爭問題也引發業內關注。「一味『去產能』並非地煉唯一出路。事實上,山東煉化行業現在面臨的問題並不在供應側,而在需求側。」
  • 山東地煉產能整合轉移拉開序幕
    >   首批2000萬噸置換產能用於裕龍島煉化一體化項目  中化新網訊 近日,山東金石瀝青股份有限公司煉化裝置拆除工作啟動,標誌著山東地煉企業產能整合轉移工作拉開序幕。該公司今年5月與山東省有關部門籤訂產能整合轉移相關協議,成為首個正式籤約並拆除裝置的地煉企業,拆除後將融入煙臺裕龍島煉化一體化項目。  「這次全省地煉企業產能整合轉移給企業發展帶來了春風。」金石瀝青工會主席、外協經理路宜明表示,公司將充分借力各項優惠政策,投建新項目,推進企業轉型發展。
  • 煉化一體化趨勢下的山東地煉未來轉型路線猜測
    今年以來,山東成品油價格和利潤與往年有明顯滑坡,根本上是供過於求的結構失衡決定的。未來幾年,除了結構性過剩外,山東地煉的外部競爭環境也更加惡劣,主要是新建煉化一體化煉廠的扎堆投產。與山東地煉相比,一體化煉廠在多方面有明顯競爭優勢。
  • 山東地煉新一輪整合將啟
    《方案》對於地煉行業轉型升級確定了具體目標,力爭到2022年,將位於城市人口密集區和煉油能力在300萬噸及以下的地煉企業煉油產能進行整合轉移;到2025年,將500萬噸及以下地煉企業的煉油產能分批分步進行整合轉移,全省地煉行業原油加工能力由目前的1.3億噸/年壓減到9000萬噸/年左右,成品油(汽煤柴)收率降至40%左右。
  • 由多家合作變一家獨大,山東地煉「抱團取暖」 失敗?
    自2017年9月註冊成立以來,山東煉化集團即被業內寄予厚望,但成立至今發展遠不及預期,如今又面臨三家股東撤資,山東煉化集團將何去何從?遭遇股東「分家」山東煉化集團成立的初衷是為推動全省地煉企業整合、重組轉型發展,加快全省石化行業新舊動能轉換。
  • 山東地煉整合啟幕,2025年將壓減三成產能
    其中,到2025年,山東地煉產能將由目前的1.3億噸/年,壓減到9000萬噸/年左右,減少約三成。《方案》提出,到2022年,位於城市人口密集區和煉油能力在300萬噸及以下的地煉企業煉油產能,將進行整合轉移。
  • 煉化行業引資本關注,山東地煉頻迎併購
    &nbsp&nbsp&nbsp&nbsp自2014年下半年以來,歐美原油價格出現斷崖式下滑,煉油成本降低,煉油環節利潤相對客觀。同時,從2015年開始,我國地煉獲得進口原油配額及相關原油進口、成品油出口的資質,地煉受到各路資本的關注。
  • 中國煉油行業研究(上):大煉化時代的地煉新格局
    2018-2020年中國煉油能力合計增長將達到1.1億噸/年,其中地煉佔比分別為69%,71%,59%.山東是地煉企業最集中的區域,其產能佔地煉總產能的70%左右。我們認為,面對新型民營大煉化項目即將投產的現實,山東地煉亟需一場變革來突破如下困境:1)新型大煉化項目和山東地煉存在目標市場的重疊,新項目的投產將擠壓山東地煉在幾個重要市場的市場份額;2)山東地煉存在規模較小,同質競爭嚴重的問題;3)山東地煉產品線簡單,高端產品佔比較低,導致產業附加值不及新型大煉化企業。
  • 山東地煉重組背後
    持續低油價和石化行業破壟斷下放原油「雙權」,創造了山東地煉發展的契機,也造就了山東地煉的跨越式發展。但體量大、合力難是山東煉化能源集團不得不面臨的問題,在龐而雜的基礎上整合如同老建築的塗漆裝修,優化明顯但仍有隱患,「抱團」能否為其提供可靠的支撐還有待考量。
  • 山東地煉轉型升級提速
    種種跡象表明,山東大煉化項目建設有望提速。而在前不久召開的全國石油和化工行業經濟形勢分析會上,山東省工信廳副廳長孔慶成介紹了地煉轉型升級的相關情況。山東坐擁全國最大煉油產能,共有地煉企業37家,一次原油加工能力1.3億噸/年。
  • 山東地煉退出機制細則出爐,不符合一體化標準,結局應該就是被拆除
    當山東裕龍石化項目揭開冰山一角時,山東全省地煉企業產能整合轉移的終極方案也逐漸浮出水面。  此次會議中已在談及產能退出的市場化解決方案,即:  各方將共同設立 200 億元裕龍島煉化一體化項目建設基金,主要用於購買地煉產能指標,其中省和煙臺市引導基金各認繳出資 20 億元,企業及其他社會資本出資 160 億元。通過實施轉出地和轉入地稅收分享政策平衡地區利益,分享期限為10年。
  • 山東地煉整合:風光時賣油給中石油、中石化,現一半幾近虧損
    作為我國地煉企業最為集中的地區,山東在北方具有國內規模最大的煉化企業集團,隨著山東大煉化的發展,它們逐漸擺脫了對原先「三桶油」(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的依靠,建立了屬於自己的時代:在那個年代,山東地煉煉能增速保持著高速增長,一直是全國煉油產能擴張的主要貢獻者。2016年前後,山東的地煉企業賺得盆滿缽滿。
  • 煉油行業「煉化一體化」轉型成共識-新華網
    原油加工過剩能力每年將超億噸  7月末,地煉大省山東召開省政府常務會議,專門研究了地煉企業產能整合轉移問題。  實際上早在去年10月,山東出臺《關於加快七大高耗能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就為地煉行業減量整合、轉型升級畫出路線圖:力爭到2022年,將位於城市人口密集區和煉油能力在300萬噸及以下的地煉企業煉油產能進行整合轉移;到2025年,將500萬噸及以下地煉企業的煉油產能分批分步進行整合轉移,全省地煉行業原油加工能力由目前的1.3億噸/年壓減到9000萬噸/年左右。
  • 山東地煉組成的"巨無霸",憑啥爭"全國第三"
    聽名字,山東煉能集團儼然是一家「國字號」,但實際上,它是由16家山東地煉企業(民企)聯合出資建立,意在優化整合地方煉油企業在原料、物流、資金、產品等方面的配置,實現大資金、大物流,提高行業核心競爭力和話語權。許多人眼裡,石化煉油這樣的「高大上」行業基本都是中石油、中石化這「兩桶油」的天下,什麼時候輪到民間資本「發威」了?
  • 中國地煉哪家強?山東41家主要地煉分布圖及詳細介紹!
    中國化工第一大省非山東莫屬,而提及山東,「地煉」是耀眼的關鍵詞。今天我們將從3張山東41家主要地煉分布圖開始,向大家詳細介紹山東主要地煉企業的基本信息。  2、山東地煉煉化區域布局地圖  除濟寧、泰安、萊蕪、棗莊、聊城和威海6市沒有煉化企業外,其他各市均有布點,其中東營、濰坊、淄博、濱州聚集了37家地煉(佔總數的70%)。
  • 山東地煉四成變虧,最近到底發生了什麼? | 特別關注
    在山東,地煉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這個行業的晴雨表。尤其近些年,隨著油品終端市場活躍度的攀升和進口原油配額的放開,地煉企業的生產能力和投資欲望在不斷走高。向前推大概15年,2003-2005年是山東地煉興起的高峰期,10年前經營過小煉廠的濰坊人張興照回憶:「那時候地煉行業賺錢太容易,政府審批和管理相對寬鬆,賺錢賺到不好意思。」
  • 國內煉化產能再創新高 優質地煉產能佔比增高
    十三五期間煉油能力將得至進一步增加,在國內及一帶一路地區以中國企業為主體,2019年率先投產的煉化一體化產能包括恆力2000萬噸/年、浙江石化2000萬噸/年、恆逸800萬噸/年以及東營石化500萬噸/年等;2019年全國煉化產能近8.4億噸/年。2009年國內成品油定價機制調整加之國際油價反彈,煉油業景氣度提升。
  • 成品油出口配額 山東地煉翹首以盼!
    原標題:成品油出口配額,山東地煉翹首以盼!而就在今年7月份,商務部批覆,浙江石化成為第一家獲得成品油出口資格的民營煉油企業。   種種跡象表明,中國成品油出口政策的進一步放開,未來民營煉化一體化獲得成品油出口配額的速度將明顯加快。
  • 山東將整合地煉成立集團,地煉小產能將加速退出
    新華社報導,中國山東將整合地煉成立集團。  新華社援引山東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周五發布的文件稱,新集團的股東包括山東東明石化集團等主要化工企業。  地煉小產能將加速退出  東方證券首席石化分析師趙辰日前分析稱,地煉小產能將加速退出,山東地煉存在天然瓶頸,預計未來三年每年產能退出規模在1000萬噸以上:  我國地煉主要集中於山東,每年產量約為0.74億噸,原因在於勝利油田當年為其提供了大量原料,但當下原料基本依賴進口,該優勢已不復存在。
  • 92號汽油降價1.5元/升背後:山東地煉結盟大戰兩桶油
    【資本運作】  兩桶油盯上煉化業務 控股當地20.5%地煉  為了獲得優質原油,有的山東地煉企業開始尋求與大型石油央企聯姻,而在這種合作中,作為地煉只能選擇被收購或者被控股。  這就在某種意義上打破了山東地煉企業曾為應對兩桶油的圍剿而組成的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