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政策與市場倒逼,山東地煉將迎來一場變革。
山東省近日出臺了《關於加快七大高耗能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下稱《方案》),將對省內的鋼鐵、地煉、焦化、電解鋁、輪胎、化肥、氯鹼等七大高耗能行業實施產能總量控制。其中,到2025年,山東地煉產能將由目前的1.3億噸/年,壓減到9000萬噸/年左右,減少約三成。
《方案》提出,到2022年,位於城市人口密集區和煉油能力在300萬噸及以下的地煉企業煉油產能,將進行整合轉移。
到2025年,山東省500萬噸及以下地煉的煉油產能將分批分步進行整合轉移,且成品油收率(汽煤柴產量佔原油加工量百分比)降至40%左右,烯烴、芳烴等基礎原料和高端化工新材料能力顯著提高。
按照《方案》,山東將在魯北高端石化產業基地和省政府公布的煉化產業集中度較高、產能較大的化工園區,建設3000萬噸大型煉化一體化項目,打造高端石化產業和特色產業集群,從「一油獨大」向「油化並舉」轉變。
石化產業是山東省傳統的重要支柱產業。此前,山東省發改委主任張新文在接受山東省人民政府網採訪時透露,山東省原油一次加工能力為2.1億噸/年,佔全國總產能的28%,地煉則佔到了全國地煉總產能的70%。
2017年,山東省骨幹地煉企業分別實現主營業務收入和利稅6066.7億元和419.8億元,分別增長29.8%和40.7%。
但山東地煉存在著「大而不強」的問題。張新文表示,山東石化行業布局分散,產品結構單一,區域性的市場競爭激烈;煉化一體化水平低,石化產品的精深加工水平不高,安全環保壓力仍然較大。
在山東地煉內部,大型煉化企業和小型煉化企業之間的分化十分嚴重。由於沒有穩定的原料來源,地方煉廠受原油進口配額影響較大。2015年,國家發改委發布了《關於進口原油使用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拿到原油進口配額的大型煉廠近乎滿負荷開工,盈利水平較高。小型煉化企業因自身規模較小和缺乏原料來源等問題,陷入經營困境。
在油價低迷的情況下,地煉擁有價格優勢,但隨著稅改實施和原油價格的不斷提高,地煉的原油加工成本也在提高,利潤空間被逐漸壓縮,小型及落後的地煉產能將逐步退出市場。
業內認為,山東省通過政策推動山東地煉整合,倒逼落後產能退場,有助於提高產業集聚的規模效應,對提高山東地煉的整體競爭性也有著積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