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煉油行業研究(上):大煉化時代的地煉新格局

2020-12-22 金融界

報告摘要

地方煉油廠,簡稱「地煉」,是相對於主營煉油廠的一種分類。通常來說,行業內把中石化,中石油以及中海油所屬的煉油廠稱為主營煉油廠,而剩下的統稱為地方煉廠。未來三年中國煉油行業的新增產能大部分來自於地煉。2018-2020年中國煉油能力合計增長將達到1.1億噸/年,其中地煉佔比分別為69%,71%,59%.

山東是地煉企業最集中的區域,其產能佔地煉總產能的70%左右。我們認為,面對新型民營大煉化項目即將投產的現實,山東地煉亟需一場變革來突破如下困境:1)新型大煉化項目和山東地煉存在目標市場的重疊,新項目的投產將擠壓山東地煉在幾個重要市場的市場份額;2)山東地煉存在規模較小,同質競爭嚴重的問題;3)山東地煉產品線簡單,高端產品佔比較低,導致產業附加值不及新型大煉化企業。

對比山東地煉,新型民營大型一體化煉化企業的原油加工能力均在1,000萬噸/年以上,且有更完善的下遊化工基礎和更複雜的產業鏈結構。除了更大的原油加工能力之外,上述三個新型大煉化項目裝置先進程度和複雜程度也遠好於山東地煉。此外,由於將要投產的這幾個大煉化項目都是由下遊化纖行業催生的煉化一體化,項目的產品結構會更偏向化工方向,受國內煉油產能過剩的影響將小於山東地煉。

通過收集和分析大煉化項目的具體信息,我們分別對浙江石化,恆力石化和恆逸(汶萊)項目在Brent70美元/桶,75美元/桶和80美元/桶的假設下進行了測算,在上述油價假設下,這三個大煉化項目均可保持較為可觀的盈利。

2015年起,非國營煉油企業可分別向國家發改委和商務部申請加工進口原油的使用權和自主進口原油的配額。2017年以來,地煉企業再未獲得過成品油出口配額。2018年3月,國家稅務總局發布《關於成品油消費稅徵收管理有關問題的公告》。在稅收新政的執行下,我們認為部分落後產能或將無法承擔新政帶來的新增產油成本,從而逐步被市場淘汰。

2018-2020年中國煉廠一次加工能力CARG為4.8%,2018,2019和2020年一次加工能力可分別增加3,600萬噸,3,500萬噸和3,900萬噸;其中,地方煉廠新增項目的貢獻量約佔總量50%。未來,主營煉廠,如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和上海石化將面臨競爭,導致整體產能利用率下滑。對比新增煉化一體化項目與傳統煉化企業的產品結構,可以發現新增的幾個大煉化項目特點為「小煉油大化工」。即,利用裂解柴油回煉或者加氫轉化等技術,將柴油轉化為化工原料,降低成品油收率,提高原油生產乙烯和PX等主要化工原料的強度。我們認為,新建的大煉化項目並不會加劇國內煉油行業產能過剩的局面,原因: 1)地煉每年預計退出1,000萬噸落後產能;2)大煉化項目成品油收率相對偏低。

相關焦點

  • 煉油行業「煉化一體化」轉型成共識-新華網
    原油加工過剩能力每年將超億噸  7月末,地煉大省山東召開省政府常務會議,專門研究了地煉企業產能整合轉移問題。  實際上早在去年10月,山東出臺《關於加快七大高耗能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就為地煉行業減量整合、轉型升級畫出路線圖:力爭到2022年,將位於城市人口密集區和煉油能力在300萬噸及以下的地煉企業煉油產能進行整合轉移;到2025年,將500萬噸及以下地煉企業的煉油產能分批分步進行整合轉移,全省地煉行業原油加工能力由目前的1.3億噸/年壓減到9000萬噸/年左右。
  • 煉化行業引資本關注,山東地煉頻迎併購
    &nbsp&nbsp&nbsp&nbsp據了解,中國能源工作集團隸屬於央企——中國機械工業集團,產業鏈涉及電力、煉化、基建、環保、服務、新能源等領域。中國能源工程集團在控股勝星化工之後,於今年2月份又組建了天津國能勝星化工有限公司,主營燃料油生產銷售等業務。這次入股尚能石化後,其加工能力已可在煉化領域穩穩佔據一席之地。
  • 6年內整合80%地煉,煉化第一大省山東的夢想與現實……
    「力爭到2022年,將位於城市人口密集區和煉油能力在300萬噸及以下的地煉企業煉油產能進行整合轉移;到2025年,將500萬噸及以下地煉企業的煉油產能分批分步進行整合轉移,全省地煉行業原油加工能力由目前的1.3億噸/年,壓減到9000萬噸/年左右。」
  • 破局仍在「需求側」——地煉大整合:能否跑贏中國煉化大變局(下)
    針對裕龍島項目的上馬和山東地煉的整合,行業專家觀點不一。除了整合後眾多地煉企業的出路問題,未來多個大型煉化一體化項目的競爭問題也引發業內關注。「一味『去產能』並非地煉唯一出路。事實上,山東煉化行業現在面臨的問題並不在供應側,而在需求側。」
  • 國內煉化產能再創新高 優質地煉產能佔比增高
    受益於宏觀經濟增長和油品需求增長,國內迎來一波煉油新建及改擴建熱潮,煉油能力逐年走高。2014下半年隨著國際油價的暴跌,由於庫存跌價,煉油企業大幅虧損。國內各方也開始普遍認識到煉油能力過剩問題,監管層開始出手淘汰落後產能。國家相關部門逐步加強對煉油能力的監控、調控,繼續深化、完善煉油項目的審批程序,推動煉油行業向規模化、煉化一體化、基地化和集約化發展。
  • 巨型煉廠崛起,中國煉油格局重構前景
    4.1市場改革速度加快,產業迎來大變局時代1)多項市場開放政策密集出臺2015年《關於深化石油天然氣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中指出,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中國石油市場開放速度不斷加快。
  • 山東地煉重組背後
    持續低油價和石化行業破壟斷下放原油「雙權」,創造了山東地煉發展的契機,也造就了山東地煉的跨越式發展。但體量大、合力難是山東煉化能源集團不得不面臨的問題,在龐而雜的基礎上整合如同老建築的塗漆裝修,優化明顯但仍有隱患,「抱團」能否為其提供可靠的支撐還有待考量。
  • 山東地煉轉型升級提速
    種種跡象表明,山東大煉化項目建設有望提速。而在前不久召開的全國石油和化工行業經濟形勢分析會上,山東省工信廳副廳長孔慶成介紹了地煉轉型升級的相關情況。山東坐擁全國最大煉油產能,共有地煉企業37家,一次原油加工能力1.3億噸/年。
  • 大煉化行業洗牌ing,看未來幾年大煉化的盈利中樞
    而眾多企業甘冒高點擴產的周期大忌也要進入煉化,自然也有其道理,核心還是看到了行業壟斷打破後給新進入者帶來的巨大成長空間。周期和成長之間投資邏輯的背離也使得煉化成為目前化工行業中分析難度最大的研究方向之一,無論是未來行業景氣走勢、格局演進,還是新進入者在各個階段的盈利預測都存在著極大不確定性,相比其他投資邏輯更為清晰的行業,自然也就更容易出現大的投資機會或陷阱。
  • 山東地煉新一輪整合將啟
    繼今年年初提出實施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後,山東近日再度發布《關於加快七大高耗能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下稱《方案》)這一重磅文件,給各高耗能行業特別是今年陷入發展困境的山東地煉指明未來發展的清晰路徑。    金聯創認為,該《方案》直接大幅提高地煉生存門檻。
  • 山東地煉整合:風光時賣油給中石油、中石化,現一半幾近虧損
    作為我國地煉企業最為集中的地區,山東在北方具有國內規模最大的煉化企業集團,隨著山東大煉化的發展,它們逐漸擺脫了對原先「三桶油」(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的依靠,建立了屬於自己的時代:在那個年代,山東地煉煉能增速保持著高速增長,一直是全國煉油產能擴張的主要貢獻者。2016年前後,山東的地煉企業賺得盆滿缽滿。
  • 據說,這是中國目前最火的10大煉化企業
    作為國內首家一次性建成的2000萬噸級以上現代化煉廠,恆力煉化擁有國際領先、國內一流的工藝技術水平與裝置加工規模,具備國內難以複製且卓越齊備的產業配套能力,行業領先的綜合競爭優勢突出,成為了公司當前利潤結構的主要來源與業績增長的主驅動力。
  • 民營化纖巨頭大...
    文 | 化纖頭條編輯 | 潮訊財經 轉載請註明出處回顧近年來,我國煉化行業的政策環境、煉油能力、市場格局、產業鏈等四方面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地煉產能優化動作頻頻,民營大煉化也蓄勢待發,市場版圖加快重塑,煉化行業更為激烈殘酷的競爭將隨著改革步伐在未來幾年集中爆發。
  • 山東地煉產能整合轉移拉開序幕
    >   首批2000萬噸置換產能用於裕龍島煉化一體化項目  中化新網訊 近日,山東金石瀝青股份有限公司煉化裝置拆除工作啟動,標誌著山東地煉企業產能整合轉移工作拉開序幕。該公司今年5月與山東省有關部門籤訂產能整合轉移相關協議,成為首個正式籤約並拆除裝置的地煉企業,拆除後將融入煙臺裕龍島煉化一體化項目。  「這次全省地煉企業產能整合轉移給企業發展帶來了春風。」金石瀝青工會主席、外協經理路宜明表示,公司將充分借力各項優惠政策,投建新項目,推進企業轉型發展。
  • 由多家合作變一家獨大,山東地煉「抱團取暖」 失敗?
    來源:中國能源報文丨本報記者 李玲曾肩負全省石化行業新舊動能轉換重任的山東煉化能源集團(下稱「山東煉化集團」)正面臨「分家」的「窘境」。自2017年9月註冊成立以來,山東煉化集團即被業內寄予厚望,但成立至今發展遠不及預期,如今又面臨三家股東撤資,山東煉化集團將何去何從?遭遇股東「分家」山東煉化集團成立的初衷是為推動全省地煉企業整合、重組轉型發展,加快全省石化行業新舊動能轉換。
  • 地煉企業「至暗時刻」:開工率創新低
    受益於進口原油使用權和原油進口權放開,地煉企業在規模快速發展之後,現在面臨著新一輪考驗:根據能源機構的監測,7月18日,山東地方煉油廠常減壓開工率為50.7%,開工率再創2017年以來的新低,並陸續有地煉企業開始停工檢修。「煉油廠的集中檢修多發生在春季,現在這樣高的停工先修率是不正常的。」
  • 山東地煉開工率重回50%
    >   經濟恢復消化積壓庫存 原油下跌帶來市場契機  中化新網訊 2月下旬本報曾報導山東地煉企業生產負荷一度降至36.9%,汽柴油庫存激增5倍,行業面臨大範圍停工風險。近期隨著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勝利,各地經濟活動陸續恢復,加之國際原油價格持續暴跌,山東地煉企業迎來難得的市場契機,前期停產企業已紛紛復產。最新數據顯示,3月下旬山東地煉開工率再次回到50%上方。  3月20日,萬達控股集團旗下山東天弘化學有限公司常減壓裝置一次開車成功,經過春季大檢修,該公司煉化裝置再次開足馬力,成為3月以來山東地煉行業恢復生產的第13家企業。
  • 成品油出口配額 山東地煉翹首以盼!
    原標題:成品油出口配額,山東地煉翹首以盼!而就在今年7月份,商務部批覆,浙江石化成為第一家獲得成品油出口資格的民營煉油企業。   種種跡象表明,中國成品油出口政策的進一步放開,未來民營煉化一體化獲得成品油出口配額的速度將明顯加快。
  • 山東地煉退出機制細則出爐,不符合一體化標準,結局應該就是被拆除
    山東省2017年決定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在煉化產業方面,將通過「上大壓小」發展高端石化。在通過山東煉化協會、山東省工信廳進行了一系列考察後,決定將煉化一體化項目放在煙臺裕龍島建設,主要由山東煉化能源集團承接。  山東最初的想法是用萬華集團的品牌在國家有關部門立項,但萬華方面認為公司以化工為主業,對煉油行業不夠了解,後經各方探討,決定由山東煉化能源集團牽頭該項目。
  • 煉化一體化趨勢下的山東地煉未來轉型路線猜測
    今年以來,山東成品油價格和利潤與往年有明顯滑坡,根本上是供過於求的結構失衡決定的。未來幾年,除了結構性過剩外,山東地煉的外部競爭環境也更加惡劣,主要是新建煉化一體化煉廠的扎堆投產。與山東地煉相比,一體化煉廠在多方面有明顯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