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媽媽之後,我常常處於一種擔憂的狀態,怕自己因為對某一領域不太專業,拖了孩子的後腿。年哥笑我,這種擔心就好像小學的孩子,每天在擔憂「清華和北大,到底應該上哪個?」我不認同他的想法,因為,孩子肆意的發展方向,可能因為父母不知道在哪裡的邊界,就被限制了,然後漸漸,被現實的框架,約束成和我們一樣的,方方正正的大人。
這一點,在發現年糕在畫畫上有一些興趣之後更甚。這個寒假,因為疫情,他在家呆了四個多月,如果說有什麼專項突擊的話,我想就是畫畫了。然而,陪伴他的人(我們家的任何一人),並沒有一個在這方面有任何特長。他從最開始的,畫的不知所云,漸漸的,有想法,有步驟的進步了。後來他開始畫小恐龍的主題畫,畫海底世界,樂此不疲的一直畫一直畫。終於有一天,他在本子上畫了一副蠻好看的畫,告訴我,等到他7歲生日的時候,就要這樣過。很驚訝,這幅畫,我覺得很棒很棒!但又說不出來哪裡棒。
年糕自己畫的自己的7歲生日
又漸漸的,我發現他的畫,始終在畫海底世界,始終在畫類似的東西。而且,線條簡單,好像進入了一個瓶頸一般,於是我問了老師,老師評價很高,說年糕的畫有很多地方已經超出了這個年齡階段的認知,比如椅子是透視的角度,小人五官的勾勒等等,並告訴我,所謂瓶頸,其實是一個階段積累之後的質變。
我無意將孩子培養成一個藝術家,但本文開頭的那個擔憂再次冒了出來,難道父母本身是常規長大,亦步亦趨的,孩子就一定也要這樣?難道我不會在未來的某個階段,成為限制孩子的壁壘嗎?
外出玩一個攀爬架後,回家畫出的樣子
最近讀親子教育類書籍,越來越提倡,家長做好自己,即情緒平穩、專心自身,給孩子營造一個安全的環境是最重要的,對孩子所謂的具體「學科」式的教育,在早期是沒有必要,甚至不應該的。而讀這本書,越來越有一種感受,小時候學成語「揠苗助長」時,總覺得那個農夫好笨,但在現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中,太多的父母在揠苗助長了。拿畫畫這件事來說,孩子畫人,剛開始只是畫一個頭,慢慢的,頭下面只畫兩條腿,再長大,開始畫身體,但兩個胳膊是兩條很短的線……而有多少父母,都在孩子不畫身體的時候開始糾正「你看啊,人是這樣畫的,先是頭,頭是圓的,再畫身體,再畫腿……」但因此,我們就這麼剝奪了孩子認識事物的樂趣和積極性,阻礙了他的學習能力。
孩子的發展是有規律的,1歲以內可能只能畫橫線,2歲可以畫閉合的圓形,3歲可以畫人物,4歲開始有想像……要做的是,永遠聆聽孩子畫裡的故事,並不斷不斷的誇獎他,而不是告訴他圓形怎麼畫,塗色怎麼塗;如果更要說,如何讓一個孩子畫更好的畫,豐富孩子的生活體驗,多交朋友、盡情玩耍,多聽故事,多多表達。沒有一個學科是單一的,畫畫必然是建立在豐富的精神世界和五彩的想像基礎上,好的繪畫更是要求鑑賞能力、表達能力的提高。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對任何的學習都是作用甚少的。
如果問這本書和其他育兒類書籍有什麼區別的話,除了介紹每一階段孩子畫畫的特徵外,他提供了很多孩子畫畫的場景,告訴你在不同場景下,應該如何聆聽孩子,在孩子闡述畫面的時候,怎麼和他對話。如果你對於如何和孩子聊他的畫有信心,那沒必要讀這本書,因為基礎都是信任和愛。
這個社會,「神童」越來越多,5歲能背500首詩,6歲可以像個哲學家一樣論點明確,也有大片的評論稱頌讚揚,出名要趁早、成才要趁早,不知這算不算一種揠苗助長。有時會想,我們想把孩子培養成一個什麼樣的人?5歲、6歲比同齡人在某一方面跑的更快一點是否有利於目標的達成?知識灌輸、競爭主義大行其道,我們要不要慢下來,思考我們和孩子們的方向?
那我們不斷提升自己的育兒技巧,不斷學習和孩子相處的能力是為了幹什麼?我想是為了在孩子天馬行空的時候不會大聲喝止,在孩子盡情玩耍的時候不會因為泥濘不讓他體驗,是為了讓孩子享受做孩子這個當下,也是為了讓我們享受做這個階段孩子父母的這個當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