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手把手教孩子畫畫。
孩子哭著說:我不會畫。
你說:你畫得不像。
等,這幾個場景,你見過嗎?
孩子畫畫一定要「像」嗎? 孩子為什麼不會畫畫?兩個實例告訴你,畫畫需要鼓勵。
實例一:
吳小陽在畫畫,她拿好畫紙,選了一支黑色的蠟筆,就開始在畫紙上畫畫。她先在畫紙的右上角畫了一個太陽,接著在畫紙的左邊畫了一隻長頸鹿(今天的美術活動畫長頸鹿),她的長頸鹿的頭是三角形的,脖子是長方形的,身子有點像橢圓形。
在長頸鹿的上方,她畫了樹枝和樹葉,畫好這些,她換了一隻橙色的筆,給長頸鹿塗色,塗完後,她還換了其他幾種顏色的筆,把她畫的太陽,樹葉等塗上顏色。這時候,韓笑涵看了看她的畫說:「你的長頸鹿不像。」她馬上坐在地下哭了起來。
觀察分析:
在整個畫畫的過程中,她非常的認真和專注,也很有條理,能先畫好輪廓後,再選擇自己喜歡的顏色逐一塗上顏色,很好地完成了一幅作品。
當韓笑涵看了她的畫說:「你的長頸鹿不像。」她馬上坐在地下哭了起來。由此看出,她很滿意自己的作品,不能讓別人說「不像」,所以,她哭了。這是這個年齡段孩子的特點。而謝笑涵,因為不會評價,才導致吳小陽哭了的。
藝術教育的核心價值是培養孩子對「美」的感受和表現,要求老師支持孩子的自發表現,鼓勵孩子大膽表現,「不簡單用『像不像』『好不好』等成人標準來評價」。
措施:
老師請吳小陽自己講述自己的作品,給予鼓勵,撫平謝笑涵給她帶來的不快。
老師表揚她今天能專心畫畫,畫畫的時候能把自己想到的都畫出來,完成了一幅「美」的作品。
老師把吳小陽的作品貼在美工區展示,讓其他孩子欣賞,孩子會覺得:看!我的畫很美。有一種自豪感,下一次畫畫的信心就會大增!也不會再理同伴的評價「像不像」了。
幼兒園老師這樣做:
採取適當的措施,鼓勵了孩子,維護了孩子的自尊心,激發了孩子的自信心,孩子就會更加喜歡畫畫,對畫畫充滿了興趣。
家長這樣做:
家長常帶孩子到大自然中,欣賞花、草、樹、木,觀察動物、植物,參觀園林、名勝、古蹟等。聽小動物的叫聲,觀察小動物的動作,從而感受、發現和欣賞自然環境、人文、景觀中美的事物。
並鼓勵孩子把看到的東西用自己的方式表現出來。還可以帶孩子看畫展、欣賞名師作品,孩子的感受與欣賞能力強了,表現和創造力就會更好,就能激發他們對畫畫活動的興趣。
孩子在家自主畫畫的過程中,家長不做過多的幹預或把大人的想法強加給孩子,在孩子需要時,再給孩子具體的幫助。同時,家裡有一面牆面,展示孩子的作品,鼓勵孩子用自己的作品布置客廳或房間,體驗成就感,以此,激發孩子對畫畫活動的興趣。
案例二
林木凱是我們班孩子中,「不喜歡」畫畫的孩子,每一次畫畫,他都說:「我不會畫畫。我畫得不像。」手裡拿著筆,不知如何下筆。但,每當看到他畫一個圓形或畫出物體的一部分,老師都會鼓勵他,說他畫得很好。
有一天,孩子們都在畫鳥,他開始也說「我不會畫畫。我畫得不像。」當時,他正好坐在很會畫畫的鄧曉藝的旁邊,老師請他看看鄧曉藝是怎麼畫的,還讓他說一說,他看見過的鳥是怎麼樣的。
終於,他畫出了一隻鳥,他高興地問老師:「老師,好不好看。」「好看,好看。」老師連連稱讚。那一次,他畫了四隻鳥,還塗了好看的顏色。
評價作品時,老師特別請他自己說一說,他非常的高興。自此之後,他再也沒有說過「我不會畫畫,我畫不像」了,而是對老師說:「老師,我畫的是不是很漂亮。」從此,喜歡上了畫畫。
對孩子的鼓勵是多麼的重要,孩子感受到了來自老師的關愛,這種關愛,就讓孩子敢於並樂於表現。
幼兒園老師這樣做:
孩子不會畫,是跟他的能力有關,老師要給他環境的刺激。讓孩子多看,多欣賞。如班上開展主題「傘」。課室裝飾著各種各樣的傘,有油紙傘、小花傘、公主傘、透明傘等作吊飾,這些造型獨特的傘都是孩子們和家長自己收集的。
對美的事物進行收集、感知和發現,讓孩子置身於審美環境中,有助於孩子審美能力的提高,有助於孩子主動創造,發揮想像力。
所以,在日常教學活動中,老師要提供這樣一個環境,特別是孩子不會動手畫畫時,老師更要鼓勵支持孩子,哪怕孩子只會畫一個點,一條線,老師都不要否認孩子的表現和創作,這是安定的、溫馨的、有愛的鼓勵。
家長這樣做:
孩子不會畫畫的時候,千萬別手把手地教孩子,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畫一畫,把畫畫當做遊戲,讓孩子的心理沒有任何壓力。當孩子願意拿起畫筆時,無論孩子畫的怎麼樣,都不要評價,把評價的權利給孩子,讓孩子說說自己畫了什麼?然後,家長才可以給一些指導。
這樣,激發孩子畫畫的興趣,培養孩子「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孩子在愉快的環境中,不知不覺就喜歡上畫畫了。
聲明:本文為原創首發作品!別抄襲!可轉發!老師的<幼兒園的教育故事>持續更新中~~~,希望能給您的育兒帶來啟發。感謝閱讀!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