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們在對待孩子畫畫這件事時,常常會有很多些誤區:
1、阻止孩子的亂塗亂畫,總是擔心孩子把衣服或者牆面弄的髒兮兮;
2、過於熱心,孩子繪畫的時候在一旁喋喋不休的詢問在畫什麼;
3、教孩子畫畫,雲朵這樣畫、房子那樣畫、汽車是這樣的等等;
早期教育之父福祿貝爾說:遊戲是學習的最高境界,動手製作和繪畫等造型遊戲是孩子最好的遊戲。運用自己的手、腳讓世界發生變化,通過眼睛、耳朵、肌膚來感受這種變化,對孩子來說沒有比這更快樂的了。
作為父母,應該要明白:
1、繪畫是孩子的表達方式
無論是誰都擁有與生俱來的繪畫能力,和語言、行為一樣,孩子通過繪畫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感受和發現,成人應該要像傾聽語言一樣去傾聽孩子在繪畫中想要表達的東西。但傾聽繪畫的原則是,在孩子專心畫畫的時候,最好不要發問,當他畫完拿給你看,或畫的有些不耐煩時,再去問問題。
2、讓孩子自由的繪畫
繪畫的世界沒有比「自由」更重要的事情了。
畫畫是一種表達,如果成人將自己對畫的理解灌輸給孩子,那無異於剝奪了孩子自己感知世界和表達自我的樂趣了,甚至挫傷了孩子認識世界的積極性。
父母需要做的就是提供繪畫用具和場所,讓孩子盡情塗鴉。畫畫也不總是要規規矩矩的坐著,走來走去、在牆壁上,甚至趴在地上都無妨;使用哪只手或什麼姿勢握筆更加無關緊要;
父母可以給孩子創造更多的體驗,比如玩沙子、玩水、玩遊戲等,對大一點的孩子可以更豐富,比如採摘、徒步、露營、看星星等等,然後鼓勵孩子將他們的觀察和感受用繪畫表達出來;也可以創造條件和小夥伴一起繪畫,會激發孩子的表現欲和更大的熱情;
父母可以記錄下孩子對畫的解釋和說明,並標註上日期,這樣就可以看出孩子畫畫以及成長的變化。
3、父母不該做什麼
父母無需做的是,從成人的眼光來評判畫的是否像,是否有美感,也不要試圖通過畫去分析孩子的心理,除非專業人員需要用於特殊案例。
不要拘泥於顏色和形象,不要總忍不住地問孩子「為什麼沒有鼻子、為什麼沒有耳朵、為什麼沒有腳」之類的問題,或者這樣怎麼樣,那樣怎麼樣的幹涉孩子,那樣會孩子的繪畫變得形式而生硬,拘泥於事物具體的形象而束縛他的表達;
4、兒童繪畫的進程
1歲左右,孩子是從點的亂畫開始,手、腳、筆任何能留下痕跡的東西都是繪畫的工具;
1歲半,會畫半圓的弧線或不規則線條,1歲半以後,開始畫連續圓圈,這個階段還是孩子體驗手運動給畫紙帶來的變化,並不是有意識地去畫些什麼,還沒有必要問孩子畫畫的內容,在旁邊看著就好;
2歲多一點,可以畫單獨的線條或圓圈,並開始對自己畫的東西以自己的印象加以解釋,孩子是先動手畫,再給畫賦予意義;
3歲左右,孩子開始有意識的畫畫,腦海裡會先浮現想要畫的東西,隨後按照自己的想法畫畫,把圓圈當作要畫的東西,一個又一個的畫,孩子會把這些圓圈聯繫起來,逐漸演變出故事情節,這些圓圈、線條變成了能夠表達、象徵孩子感受的東西;隨後,圓圈上畫上點和橫線的「頭部人像」形象開始出現,「頭足人像」也慢慢出現;
4歲前後,孩子可以憑印象畫畫,這時可以讓他們以「我的爸爸」、「我的媽媽」為主題畫畫,孩子對印象深刻的東西通常會畫得很大;孩子會在一張紙上畫出各種各樣的形象,這種表達方式成為「羅列表達」。
5歲以後,孩子會畫帶著帽子、穿著鞋子、衣服的「穿衣人像」,孩子開始明白事物各自的特徵和事物間的聯繫,但通常只畫自己感興趣和關心的事物,也就是「感覺的寫實主義」。
5歲半到6歲,開始過渡到「系列化的表達方式」,會用基底線表達關係,這個時期,欣賞孩子作品時,最好的方法是聽孩子講述畫裡的各種關係和豐富的情節;這個時期的孩子非常享受分區塗色的樂趣,會使用和形象相符的顏色,可以給孩子準備多色蠟筆或繪畫材料,;
7、8歲,開始分別從正面、側面、背面三個角度畫人物肖像;
9歲,孩子開始採用和成人相同的觀察方式,畫法開始向寫實的手法轉變,進入「視覺的寫實主義」階段,9歲的孩子可以開始寫生。
我家姐姐現在剛好9歲,現在已經很少表現出對繪畫的興趣了,但小時候她是個愛畫畫的孩子,現在想想我其實就犯了書中提到的一些錯誤,比如教她畫畫,曾經因為看她對繪畫有興趣,畫的也不錯,因此在她幼兒園的時候就給她報了學習繪畫的課程,她畫了很多畫,從成人角度看,是畫的很不錯的,色彩很豐富,構圖也很漂亮,但他們的繪畫課是老師提供了模版並進行講解,他們會添加一些自己的想法,畫雖漂亮但實際上她沒有在表達自己。她畫了那麼多,但我們卻也很少聽她講她的畫,聽她講她的畫有什麼樣的故事,我們無意中剝奪了她探索世界、用繪畫自我表達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