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疫情,春節哪裡都沒去,就待在杭州家裡,程先生陪伴不乖的時間明顯增多了。他們父女倆經常做的事就是畫畫。爸爸畫,不乖跟著畫。各種毛絨玩偶、車車,程先生一筆一划,很耐心地示範。當時我沒覺得這有什麼不對勁兒,反而覺得程先生很有繪畫天賦呢!!
可隨後一段時間,程不乖什麼都要爸爸畫,自己不主動畫了;即便主動畫,畫的也是爸爸給她畫過的形象。我才驚覺得這是有問題的!
繪畫和語言一樣,是一種表達方式。當孩子還沒掌握文字這種表達方式時,就會繪畫來表達。孩子的畫表達的應該是自己的體驗和興趣,而成人的示範畫僅僅代表自己的體驗,與孩子腦中的體驗毫無關係。
這種示範畫法、臨摹和複製,簡直就是在扼殺孩子的想像力嘛~~當孩子習慣了依賴模仿,不同的事物就沒有信心畫了,就會一直找成人幫忙。
1、語言引導
如果孩子想畫某個事物,但是不知從何下筆,那爸媽可以用語言來引導(說白了,就是和孩子聊天),幫孩子回憶細節和當時的情感體驗,將不在眼前的事物描述的就像正在進行中一樣(好考驗爸媽的語言表達能力呀)。
孩子想畫火車,那就跟孩子討論坐火車的細節,火車站有什麼,什麼都在做什麼,火車上人們又都在做什麼,坐火車開心嗎,為什麼……
孩子想要畫滑滑梯,那就跟孩子討論玩滑梯時的感受,什麼姿勢滑的最開心,滑滑梯的時候頭髮會飄起來嗎,嘴巴會張大還是閉緊呢……
2、豐富孩子的體驗
對畫畫這件事來說,爸媽最好的幫助不是代筆或示範,而是引導孩子運用各個感官去感受周圍的世界,然後用紙筆表達出來。心裡沒有竹子,怎麼能畫出竹子呢?
豐富孩子的體驗,這樣孩子才有熱情和動力將自己經歷過的事畫出來。
3、多給孩子講故事。
多帶孩子去各種真實的場景中觀察。小區溜達時,觀察各種花花草草,顏色、大小、形狀……在家裡,也可以觀察玩具呀、繪本呀。
讓孩子多接觸大自然,運用各種感官來感受這個世界。所有的藝術體驗都來自於感官。
4、給孩子找個同齡夥伴,一起畫畫
孩子喜歡學孩子,只要給孩子提供環境,讓孩子們一起畫畫,她們的創造力就會被彼此激發出來。
5、不要用「像不像」來評價孩子的畫
孩子正處於想像力極強的時期,千萬不要用「像不像」來評價孩子畫的好壞。繪畫除了形似以外,更重要的還有想像力、色彩、美感等,不然直接拍張照片好了,還畫什麼?
「像不像」,說到底還是畫畫的技巧層面,真正有意義的是畫中要表達的東西。
6、孩子的畫不是用來「看」,而是用來「聽」的
畫畫是孩子表達自我的一種方式。不管孩子畫了什麼,畫的怎樣,爸媽都應該首先傾聽孩子在畫中想要表達的東西。只有被「聽到」了,孩子的畫畫才有意義,才更有表達的樂趣。
孩子天生就有繪畫能力,連畢卡索都說「我一生都在學習像孩子一樣畫畫」。
作為一個沒有任何藝術細胞的我,並沒有想過讓不乖以後成為畫家,我只是希望,她能夠享受這個讓她表達自我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