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美國的糧食收儲政策」,才知道我國糧食戰略的長遠之處

2020-12-20 老王的日記本呀

美國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且較早完成了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技術升級,是為數不多糧食供求相對寬鬆的國家,糧食經濟呈現明顯的外向性。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棉花市場波動頻繁,美國政府於 1916 年頒布倉庫法案,鼓勵生產者存儲以緩衝風險。參加項目的經營者需按規定標準化收儲,並在交易過程中使用標準化倉單,後來這一法案的覆蓋範圍擴展到其他農產品,成為公共儲備相關政策的基礎。

(一)過剩時期(20 世紀 20~60 年代):政府「託市」收儲,海外「去庫存」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歐洲農業遭到重創,美國農業生產者藉機擴大生產,大量出口。隨著 20 世紀20 年代歐洲農業恢復,對美國依賴降低,美國馬上面臨過剩問題。

1929 年胡佛政府頒布農業營銷法案,撥付 5 億美元授權聯邦農場委員會安排民間農業合作社等組織收購過剩產出,以維持價格。這一法案開啟了美國農產品價格支持政策序幕,但效果不佳。

30 年代初經濟大蕭條給農業帶來沉重打擊,1933 年羅斯福政府頒布農業調整法案,強調政府干預,政府收儲正式成為主要的價格支持手段,通過建立國有商品信貸公司,吸收過剩產出,給生產者以價格支持。

但公司沒有採取直接收購的設計思路,而是出臺了營銷援助貸款項目,該項目的實質是以政府價格託底收購,但不同的是以信貸方式拉開了支付時序,使生產者能夠感受到價格信號,優化了支持手段。

與國內政府干預同時進行的是貿易保護主義,1930 年的《斯穆特-霍利關稅法》將進口關稅提高到歷史最高水平,引發了其他國家同步提高關稅,惡化了世界經濟形勢。政策支持下,糧食產量持續過剩,導致政府干預性儲備迅速積累。

美國農業的困境在二戰得到一定緩解,戰爭破壞了歐洲各國的農業生產,歐洲復興計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美國農產品出口。

然而二戰後美國農業生產率迅速提高,抵消了土地控制和涵養政策的效果,生產進一步過剩、價格持續低迷,政府干預性收購持續導致庫存進一步累積。

為了存儲過剩產出,美國政府在 1939~1956 年間購買了大量倉儲設施,1960

年倉容達到了 7.48 億蒲式耳的峰值(約相當於 2028 萬噸小麥)。

高庫存帶來了巨大的財政負擔和市場扭曲,美國從 50 年代即著手一系列對內和對外「去庫存」,其中主要手段是實施國際多邊糧食援助計劃。國內手段包括實施學校午餐和直接產品分配等項目。

在海外,美國以公共收儲政策為依託,實施有目的性的海外援助政策。

1954 年美國國會通過 480 號公共法,該法實施頭三個財政年度內覆蓋的農產品出口佔同期美國農產品出口總額的 26.31%,緩解了國內庫存壓力。

與此同時,美國通過該法也幫助盟國穩定了政權,並換取了軍事基地。後來該政策逐漸招致批評,1966 年美國國會通過食品換和平法案,但並未改變海外去庫存的實質。

(二)波動時期(20 世紀 70 年代):發展民間儲備,緩衝市場波動

70 年代美國糧食市場從慢性過剩向周期性波動轉變。1973 年世界糧食產量暴跌,美國飼料糧和小麥出口量相比 1971 年提高 88%,國內庫存見底。糧食價格迅速上漲,美國農場人均純收入首次超過了非農業人口的收入,進一步刺激了生產,結果是產量增加速度逐漸超過了出口增長。

產量過剩以後,到 1975年農作物年度價格又斷崖式下跌。

這一時期美國農業政策以穩定市場、減少農業經營風險為主要內容。當時美國民間儲備規模較小,難以穩定市場波動,消費者和生產者都給政府施壓,希望其能穩定價格波動。

1977 年美國食品和農業法案通過了農場自持小麥儲備和農場自持飼料儲備兩個項目,並稱為農場自持儲備。該項目旨在加強民間儲備,提高應對波動風險的能力。

項目是自願參加項目,有三個政策目標:第一,在生產過剩時增加儲備存量,提高農場的風險緩衝能力;第二,將政府從繁重的儲備任務中解脫出來;第三,降低糧食價格波動程度,防止「米貴傷民、米賤傷農」。參加 FOR 項目需要與商品儲備公司籤訂為期三年的合約,合約期內維持一定的儲備,糧權屬於農場,農場要對儲備質量負責。以儲備糧食為抵押物,農場可以獲得貸款。政府通過釋放價格和贖回價格控制此項目從而調控糧食市場。

民間儲備成為緩衝市場波動的主要力量,政府儲備則在這一時期逐漸收縮。糧食慢性過剩時期,最後一批國有儲備和儲備設施直到 1974 年出售完畢。

(三)特殊時期(20 世紀 80~90 年代):政府「戰略」收儲,「託市」收儲萎縮

政府完全退出儲備環節的計劃被冷戰所打亂。

1979 年美國對蘇聯實行糧食禁運,為了保證國內糧食產出有銷路,同年卡特政府建立了糧食安全小麥儲備,將原本計劃出售給蘇聯等國的小麥轉變為國家儲備。

1980 年農業法案正式確立這一儲備計劃,並將規模設定為 400 萬噸,儲備用途是通過 480 號公共法對發展中國家進行糧食援助。

與此同時,起到國內價格幹預的收儲則逐漸萎縮,1985 年食物安全法案取消了商品信貸公司的糧食儲備。

(四)當前格局:政府不再持儲,民儲佔據主導

至此,美國政府不再持有政府儲備,與民間儲備相關的也僅有營銷援助貸款項目,可以說民間儲備佔據了主導。為了強化民間儲備,美國政府出臺了專門針對農場儲備設施的設施信貸。

從美國收儲政策演變過程可見,美國的政府收儲主要是價格幹預性收購,沒有專門應對突發事件的戰略儲備。

過剩時期,政府有意識地壓縮幹預性收購,將收儲職能讓位給廣大農場,把穩定市場的

責任交給市場。這一格局的形成與美國農產品長期過剩、人口規模較小密切相關,更離不開美國強有力的國際政治話語權與糧食企業全球控制力。即便如此也要注意到,營銷援助貸款項目的實質是政府託底收購,儘管被限制在了極小範圍內,但美國從未將其取消。這一政策設計說明美國幹預性收儲雖然不佔據主導,但其政策框架仍在,具備隨時啟動的能力和確保穩定的鋪底作用。

未完待續......

參考文獻:

普蓂喆,呂新業,鍾鈺. 主要國家(地區)糧食收儲政策演進脈絡及啟示[J]. 中國農村經濟, 2019, (11): 116-138.

相關焦點

  • 韓一軍:構建新時期糧食安全戰略政策體系
    我們需審時度勢認清當前我國糧食產業所面臨的新形勢與新要求,著手構建中國新時期糧食安全戰略政策體系,「確保糧食供給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中國糧食產業面臨新的形勢與要求當前,中國糧食產業面臨著新的形勢與要求,保糧食供應和保糧食安全等重大任務變得更加迫切。
  • 理論研究|韓一軍 趙霞:構建新時期糧食安全戰略政策體系
    我們需審時度勢認清當前我國糧食產業所面臨的新形勢與新要求,著手構建中國新時期糧食安全戰略政策體系,「確保糧食供給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一、中國糧食產業面臨新的形勢與要求  當前,中國糧食產業面臨著新的形勢與要求,保糧食供應和保糧食安全等重大任務變得更加迫切。
  • 構築「糧食均衡安全」的新國家糧食安全戰略
    當然,中國國情不同,糧食存儲需要鋪底的多些,但30%足夠了。按這個標準, 6000萬噸是合理庫存。按照糧食收儲市場化改革整體方案,水稻收儲市場化也已臨近。取消保底收購改由市場化之時,如此高位庫存,必將再次重演類似玉米的危局。繼玉米之後,另一個衝擊糧食收儲市場化改革的高位大水庫正在形成,玉米危局還未解,重複的「爆倉」還將再現!想想農戶和農村,難道不是一身冷汗?
  • 瞿海在資陽區赫山區開展調研 指出要抓好糧食收儲,確保糧食安全
    7月10日和15日,益陽市委書記瞿海分別在資陽區、赫山區走訪種糧大戶和糧食加工企業,調研糧食收儲工作。瞿海指出,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就糧食安全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提前謀劃,強化保障,切實維護農民利益,抓好糧食收儲工作,確保糧食安全。糧食如何保證質量,有沒有建立溯源機制,農民是否得到實惠?
  • 蔣和平等:「十四五」時期的我國糧食安全的形勢、問題與對策
    美國若利用 WTO 規則反制我國農業支持保護政策,我國農業在國際競爭中的弱勢將更加凸顯,這會給國內糧食產業發展帶來更大衝擊[12]。(二)「後疫情時代」糧食戰略性功能強化,全球糧食貿易平衡格局或遭打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再次強化了糧食作為重要戰略物資的地位,並且進一步打破了國際糧食市場的可供性、獲取性與穩定性。
  • 基於指標評價體系的我國糧食安全演變研究
    雖然在實踐中糧食補貼政策實施存在各種問題,但從宏觀政策層面看,國家財政支持對糧食安全至關重要。本文從政府財政支出、居民消費者支出和農民種糧淨利潤 3 個角度對糧食經濟安全進行衡量。糧食生產財政支出。我國對糧食生產實行綜合補貼和專項補貼政策。
  • 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
    「五穀者,萬民之命,國之重寶。」一個國家只有立足糧食基本自給,才能掌握糧食安全主動權,進而才能掌控經濟社會發展這個大局。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我國社會始終保持穩定,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供給功不可沒。2020年,我國糧食生產實現歷史性的「十七連豐」,全國糧食總產量為13390億斤,比上年增加113億斤,增長0.9%,產量連續6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
  • 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程國強:強化糧食安全根基
    再次,這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立足擴大內需戰略基點的本質要求。糧食供給從過去的「有沒有」,全面轉向「好不好」「優不優」,推動糧食供給端升級,促進糧食供需形成更高水平的平衡。推進糧食高質量發展,必須以更加有力地保障糧食安全為根本方向,以加快建設現代化糧食產業體系為基本定位,不斷提高糧食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實現糧食安全和糧食高質高效相統一。第二,堅持政策支持引領,著力打造優質糧食工程升級版。要系統總結梳理優質糧食工程實施4年來的創新實踐與經驗做法,將行之有效、務實管用的做法形成制度化機制化安排。
  • 關注糧食安全①|疫情衝擊的糧食安全憂思與應對
    據報導,70年來最嚴重的蝗災目前正衝擊衣索比亞、肯亞、索馬利亞、南蘇丹、烏幹達和坦尚尼亞等非洲國家的糧食生產,將給這些國家的糧食安全帶來威脅,使全球市場形成不穩定預期。但從總體上看,目前全球糧食並不存在短缺問題,供需形勢總體穩定,沒有出現糧食減產、供不應求問題。特別是美國、巴西等部分主產國,糧價低迷、存在一定下行壓力。這意味著,即使後期出現全球糧食危機,也不會是全球糧食短缺的危機。
  • 我國提出明年將糧食產量保持在10000億斤以上
    新華網北京12月29日電 中國農業部副部長危朝安29日表示,2009年中國糧食播種面積要穩定在16億畝左右,產量將保持在10000億斤以上。危朝安是在全國農業工作會議種植業專業會上作上述表示的。據悉,2008年中國糧食生產在面臨諸多困難情況下取得歷史性突破。
  • 中金公司:糧食充裕 無需過憂
    受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等政策支持,國內糧價明顯高於國際價格。糧食支持政策有助於增強糧食安全保障能力,應對不確定性風險。2015年中央提出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市場化的價格形成機制有利於資源配置優化、提升效率。近期糧價上漲對CPI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豬肉和食用油價格上。
  • 我國糧食安全仍然面臨九大難題
    《中國糧食安全戰略與對策》提出我國糧食總產要達到8億噸左右,才能滿足我國未來對糧食的需求,我認為經過努力是完全能夠達到的目標。目前,第三代雜交水稻每畝單產有望突破1200公斤,耐鹽鹼水稻有望大面積達到300公斤以上的產量,能夠為中國人的飯碗能夠端在自己手裡做出更大的貢獻。」
  • 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 配套舉措加緊制定出臺
    新華社北京1月6日電(記者李志勇班娟娟)「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是近日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提出的一個重要內容。為進一步推進糧食安全落實,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包括進一步推進耕地保護、完善糧食補貼政策體系等在內的政策措施正在加緊制定和出臺。
  • 「胡蘿蔔」+「大棒」:二戰後美國對日本糧食戰略的演變
    日本天皇苦心經營一個多世紀的龐大帝國,在兩枚鐵皮彈頭面前竟毫無還手之力,很快,日本代表在密蘇裡艦上向美軍籤字投降,二戰隨之落下了帷幕。《緊急糧食法案》規定:農業生產所得必須滿足城市居民的需求,農民生產的糧食除了留下谷種和家庭所需之外,餘下全部充公,由國營公司統一加工銷售。這種政策當然引起了廣大農民的不滿,但是美國人憑藉其武力威脅讓日本老百姓不得不從。
  • 「雁行戰略」應對全球糧食危機
    所謂「雁行戰略」,包括「一首兩翼」三個部分,即在短期內依靠聯合國相關機構和各地區發展銀行等提供緊急糧食援助,幫助解決受糧價上漲影響最嚴重人群的生計問題;與此同時,從中長期出發,促進各國政府、農業生產者和經營者轉變思維,建立起重視農業的長期戰略,並最終依靠市場和科技的力量,提高農業生產力,擴大糧食生產,從根本上解決全球糧食危機。
  • 糧食補貼政策:糧食補貼政策實施的時間是什麼時候?
    糧食補貼政策:糧食補貼政策實施的時間是什麼時候?我們是農業大國,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好,國家開始給農民提供糧食補貼政策,到今年年底,各地都要付首付,到2020年要付多少糧補,這對農民很重要,我不知道,但是一年會比一年多。
  • 經濟日報:我國糧食進口數量緣何增加
    然而,我國糧食供求結構性矛盾仍然存在,如優質小麥和大米供給不足,玉米存在產需缺口,大豆自給率不足20%。因此,需要通過進口調劑餘缺,優化供給結構,從更高層次上提升國家糧食安全的整體水平。從目前進口結構看,小麥和大米進口量很少。
  • 張濤在全市落實糧食安全責任工作視頻會上強調:扛牢糧食安全工作...
    中華泰山網訊(泰安日報社·最泰安全媒體記者 張中乾)11日上午,我市召開落實糧食安全責任工作視頻會,總結交流工作經驗,安排部署下步任務。市委副書記、市長張濤出席會議並強調,要進一步統一思想認識、強化工作舉措、壓實工作責任,全力確保我市糧食安全。
  • 糧庫政策性玉米存在蟲眼調查:政策性糧食與儲備糧有何區別?為何會...
    燒鍋鎮糧庫承擔國家政策性糧食收儲任務,是管理的責任主體。調查組已責成吉林省農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對燒鍋鎮糧庫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整改,並對相關責任人作出嚴肅處理。  值得注意的是,網上有人把臨儲玉米混同於政府儲備糧,認為我國儲備糧存儲質量出現問題。實際上,8月份吉林大安糧食中心庫燒鍋鎮糧庫儲存的臨儲玉米,屬於國家政策性糧食,不是中央儲備糧,也不是地方儲備糧。
  • 原創 | 要不要囤糧:中國的糧食安全是怎麼做到的?
    ——我國目前擁有糧食儲備非常充足,水稻儲存有1.2億噸,小麥儲存有1.4億噸,光是儲存糧食就足夠全國人民吃一年。這是一個經過精心測算的耕地指標,在預估了農業科技水平發展以及未來人口增長水平之後,為了維護我國的糧食安全戰略提出的一個耕地紅線指標。這個指標提出之後在全社會引起了巨大的反響,並且承受了一浪高過一浪的巨大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