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且較早完成了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技術升級,是為數不多糧食供求相對寬鬆的國家,糧食經濟呈現明顯的外向性。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棉花市場波動頻繁,美國政府於 1916 年頒布倉庫法案,鼓勵生產者存儲以緩衝風險。參加項目的經營者需按規定標準化收儲,並在交易過程中使用標準化倉單,後來這一法案的覆蓋範圍擴展到其他農產品,成為公共儲備相關政策的基礎。
(一)過剩時期(20 世紀 20~60 年代):政府「託市」收儲,海外「去庫存」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歐洲農業遭到重創,美國農業生產者藉機擴大生產,大量出口。隨著 20 世紀20 年代歐洲農業恢復,對美國依賴降低,美國馬上面臨過剩問題。
1929 年胡佛政府頒布農業營銷法案,撥付 5 億美元授權聯邦農場委員會安排民間農業合作社等組織收購過剩產出,以維持價格。這一法案開啟了美國農產品價格支持政策序幕,但效果不佳。
30 年代初經濟大蕭條給農業帶來沉重打擊,1933 年羅斯福政府頒布農業調整法案,強調政府干預,政府收儲正式成為主要的價格支持手段,通過建立國有商品信貸公司,吸收過剩產出,給生產者以價格支持。
但公司沒有採取直接收購的設計思路,而是出臺了營銷援助貸款項目,該項目的實質是以政府價格託底收購,但不同的是以信貸方式拉開了支付時序,使生產者能夠感受到價格信號,優化了支持手段。
與國內政府干預同時進行的是貿易保護主義,1930 年的《斯穆特-霍利關稅法》將進口關稅提高到歷史最高水平,引發了其他國家同步提高關稅,惡化了世界經濟形勢。政策支持下,糧食產量持續過剩,導致政府干預性儲備迅速積累。
美國農業的困境在二戰得到一定緩解,戰爭破壞了歐洲各國的農業生產,歐洲復興計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美國農產品出口。
然而二戰後美國農業生產率迅速提高,抵消了土地控制和涵養政策的效果,生產進一步過剩、價格持續低迷,政府干預性收購持續導致庫存進一步累積。
為了存儲過剩產出,美國政府在 1939~1956 年間購買了大量倉儲設施,1960
年倉容達到了 7.48 億蒲式耳的峰值(約相當於 2028 萬噸小麥)。
高庫存帶來了巨大的財政負擔和市場扭曲,美國從 50 年代即著手一系列對內和對外「去庫存」,其中主要手段是實施國際多邊糧食援助計劃。國內手段包括實施學校午餐和直接產品分配等項目。
在海外,美國以公共收儲政策為依託,實施有目的性的海外援助政策。
1954 年美國國會通過 480 號公共法,該法實施頭三個財政年度內覆蓋的農產品出口佔同期美國農產品出口總額的 26.31%,緩解了國內庫存壓力。
與此同時,美國通過該法也幫助盟國穩定了政權,並換取了軍事基地。後來該政策逐漸招致批評,1966 年美國國會通過食品換和平法案,但並未改變海外去庫存的實質。
(二)波動時期(20 世紀 70 年代):發展民間儲備,緩衝市場波動
70 年代美國糧食市場從慢性過剩向周期性波動轉變。1973 年世界糧食產量暴跌,美國飼料糧和小麥出口量相比 1971 年提高 88%,國內庫存見底。糧食價格迅速上漲,美國農場人均純收入首次超過了非農業人口的收入,進一步刺激了生產,結果是產量增加速度逐漸超過了出口增長。
產量過剩以後,到 1975年農作物年度價格又斷崖式下跌。
這一時期美國農業政策以穩定市場、減少農業經營風險為主要內容。當時美國民間儲備規模較小,難以穩定市場波動,消費者和生產者都給政府施壓,希望其能穩定價格波動。
1977 年美國食品和農業法案通過了農場自持小麥儲備和農場自持飼料儲備兩個項目,並稱為農場自持儲備。該項目旨在加強民間儲備,提高應對波動風險的能力。
項目是自願參加項目,有三個政策目標:第一,在生產過剩時增加儲備存量,提高農場的風險緩衝能力;第二,將政府從繁重的儲備任務中解脫出來;第三,降低糧食價格波動程度,防止「米貴傷民、米賤傷農」。參加 FOR 項目需要與商品儲備公司籤訂為期三年的合約,合約期內維持一定的儲備,糧權屬於農場,農場要對儲備質量負責。以儲備糧食為抵押物,農場可以獲得貸款。政府通過釋放價格和贖回價格控制此項目從而調控糧食市場。
民間儲備成為緩衝市場波動的主要力量,政府儲備則在這一時期逐漸收縮。糧食慢性過剩時期,最後一批國有儲備和儲備設施直到 1974 年出售完畢。
(三)特殊時期(20 世紀 80~90 年代):政府「戰略」收儲,「託市」收儲萎縮
政府完全退出儲備環節的計劃被冷戰所打亂。
1979 年美國對蘇聯實行糧食禁運,為了保證國內糧食產出有銷路,同年卡特政府建立了糧食安全小麥儲備,將原本計劃出售給蘇聯等國的小麥轉變為國家儲備。
1980 年農業法案正式確立這一儲備計劃,並將規模設定為 400 萬噸,儲備用途是通過 480 號公共法對發展中國家進行糧食援助。
與此同時,起到國內價格幹預的收儲則逐漸萎縮,1985 年食物安全法案取消了商品信貸公司的糧食儲備。
(四)當前格局:政府不再持儲,民儲佔據主導
至此,美國政府不再持有政府儲備,與民間儲備相關的也僅有營銷援助貸款項目,可以說民間儲備佔據了主導。為了強化民間儲備,美國政府出臺了專門針對農場儲備設施的設施信貸。
從美國收儲政策演變過程可見,美國的政府收儲主要是價格幹預性收購,沒有專門應對突發事件的戰略儲備。
過剩時期,政府有意識地壓縮幹預性收購,將收儲職能讓位給廣大農場,把穩定市場的
責任交給市場。這一格局的形成與美國農產品長期過剩、人口規模較小密切相關,更離不開美國強有力的國際政治話語權與糧食企業全球控制力。即便如此也要注意到,營銷援助貸款項目的實質是政府託底收購,儘管被限制在了極小範圍內,但美國從未將其取消。這一政策設計說明美國幹預性收儲雖然不佔據主導,但其政策框架仍在,具備隨時啟動的能力和確保穩定的鋪底作用。
未完待續......
參考文獻:
普蓂喆,呂新業,鍾鈺. 主要國家(地區)糧食收儲政策演進脈絡及啟示[J]. 中國農村經濟, 2019, (11): 11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