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陽市場上流通出去的奶粉中沒有有毒的成分,那麼,是怎樣導致嬰兒的死亡呢?
安徽省阜陽市疾病控制中心的檢驗科,在兩個月的時間內,對各地家長們送來的將近50個品種的奶粉進行了檢測,結果發現有60%的奶粉是不合格的,
從阜陽市疾控中心得到的不合格奶粉的檢測報告來看,97%的嬰兒奶粉中蛋白質含量嚴重不足。有的奶粉中僅有5%或6%,有的甚至只有2%,這甚至不能達到普通麵粉的蛋白質含量。
而按國家藥品食品監督管理局的規定,0~3個月嬰兒食用的奶粉的蛋白質含量必須達到12%,3~6個月嬰兒食用的奶粉蛋白質含量不能低於10%。
嬰兒獲得成長最主要的就是要依賴蛋白質這種營養成分,如果奶粉中只有2%的蛋白質是根本不可能獲得足夠的養分,嬰兒們喝這樣劣質的奶粉近乎喝白開水。
嬰兒們如果長期飲用蛋白質含量極低的奶粉,首先會導致嬰兒出現嚴重的營養不良,隨後就會出現各種併發症。在這種情況下,嬰兒受到外來細菌的侵襲,就會幾乎完全喪失自身的免疫能力,而這又會讓病情加重。有的嬰兒就是因為身體皮膚大面積的高度潰爛,傷口長時間無法癒合,最終呼吸衰竭而死。
一個剛來到世界,急需要巨大營養的嬰兒,每天喝的竟是連麵粉都比不上的假奶粉,有誰能想像出嬰兒的苦。讓我們自己想想餓了三天卻只能喝白開水的感覺吧。
那些製造假奶粉的黑心商販們,在奶粉的外包裝上,竟然還堂而皇之地註明奶粉的蛋白質含量遠遠高出國家標準,真是無恥之極。對待嬰兒的如此之舉無異於不把魚兒放在水中,後果是何其嚴重!
在2003年,阜陽市對假奶粉展開過一次專項整治活動,全市的189戶劣質奶粉經銷商在工商局立案,之後工商局和衛生局又聯合下發了奶粉產品消費警示公告,並在報紙、電視等媒體上做過宣傳,還公布了33種劣質奶粉的「黑名單」。
然而,在阜陽的鄉鎮上,嬰兒的家長仍然能在市場上買到黑名單上的劣質奶粉。或許,這些家長們身處農村,消息閉塞,得不到劣質奶粉的消息,才釀成了一幕幕的慘劇。
在農村一些比較偏遠山區的食品店中,擺放著「乖乖寶」、「 金裝貝貝樂」等牌子的嬰兒奶粉,而這些奶粉都是在黑名單中上榜的。
如果有人對這些奶粉提出質疑,食品店的老闆就會拍著胸脯說:奶粉是好質量的,是允許的,我們這裡三天兩頭有人來查食品安全,這奶粉不錯的,很多人來專買這個牌子。」
在阜陽鄉鎮的一些自選超市中,也擺放著「伊鹿」、「貝貝樂」等被阜陽市工商和疾病控制中心確立為蛋白質含量不合格的產品,而那裡的老闆也同樣說,自己所賣的奶粉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更讓人啼笑皆非的是,這些蛋白質含量不合格的劣質產品的外包裝上幾乎都標有國際質量體系的認證和保險公司擔保的標識,而且早已過了保質期一年的奶粉也仍然擺在貨架上賣。
劣質奶粉生產廠商在奶粉包裝上寫的生產地址般也不是真的, 如「乖乖寶嬰兒一段」奶粉外包裝上,寫的生產廠家是北京維爾乳業公司,地址在北京市懷柔區幸福大街52號。
有媒體在報導阜陽奶粉事件的時候,對北京維爾乳業做出了暗訪。但據調查,北京市郊的懷柔區根本就沒有幸福大街這樣的地方,只有在距離懷柔10公裡外的北房鎮有一個叫幸福西街的地方。而北京維爾乳業公司就在北房鎮幸福西街18號,這與奶粉外包裝上的地址是不相符的。
北京維爾乳業公司的負責人趙先生說,他們公司註冊的就是維爾,生產乖乖壯、乖乖樂、乖乖寶、寶樂裝等嬰兒奶粉,帶「寶」字的是奶粉一段,就是飄香系列的。但暗訪的記者無論使用什麼方法,都沒有見到導致嬰兒致死的乖乖寶奶粉。
那位趙先生還說,乖乖寶嬰兒奶粉主要銷往山東、安徽、河南、河北、遼寧、山西、江西等省,但因為記者始終沒有見到他們公司生產的乖乖寶奶粉的包裝,無法確定安徽導致嬰兒死亡的奶粉是不是這家公司生產的,也不知道是不是有人在冒用他們的品牌。
還有一個劣質奶粉的生產廠家是北京貝樂康乳業有限公司,公司的地址是平谷區平谷鎮府前街31號,而更讓人感到意外的是那裡根本不是奶粉生產廠家,而是當地政府部門所在地。據調查,在平谷區的這個地址從來沒有生產過奶粉,而平谷區街頭的老百姓都沒有聽說過平谷區有貝樂康乳業公司。
看來,假奶粉生產者知道自己的奶粉有問題,故意將包裝上的地址寫錯,這樣即便是出了什麼問題,警察也不會找到他們頭上,他們會再大搖大擺地製造假奶粉銷售,大不了就是再換一種包裝, 這費不了多少精力的。媒體的調查雖然沒有什麼結果,但一個無法迴避的事實就是,假奶粉流向的不會僅有阜陽一個地方,33種假奶粉不合格,也就是說很可能有33個廠家生產假奶粉,這不是一一個小數字,在不知道哪一天, 說不定就會在其他的地方出現「大頭娃娃」。阜陽奶粉事件的當務之急就是要在更大範圍內徹底地查清假奶粉的來源和銷售地。
經過多家媒體的報導,阜陽的奶粉事件逐漸引起政府的注意,尤其是在媒體報導有不少嬰兒因為食用奶粉而死亡之後。
2004年4月19日,上午,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作出批示,要求立即對阜陽奶粉事件開始調查。從那時開始,國家質檢總局、國家工商總局、衛生部組成的專項調查組,從北京奔赴阜陽,拉開了徹查毒奶粉的序幕。
經查,2001年5月,池長板在浙江省蒼南縣與陳寶相、陳寶玲合辦蒼南聖寶乳品有限公司。池長板沒有多少文化,只知道奶粉是個賺錢的行業,在公司成立一年之後就開始生產「聖品」牌成人和嬰兒奶粉,每天大約能生產100多箱,這種生產量一直持續 到2004年4月他們得知阜陽出現小孩服用奶粉「出事」。
如果按池長板的蒼南聖寶乳品有限公司每天生產100箱奶粉計算,從2002年5月~ 2004年4月的兩年時間裡,共生產了3000箱劣質的嬰兒奶粉。這些奶粉除銷往安徽之外,還銷往山東、四川、江蘇等地。
在阜陽食用聖品嬰兒奶粉的4名嬰兒中,2名死亡,2名患上了營養不良症候群。而在聖品嬰兒奶粉銷往的其他地區,也有「大頭娃娃」的出現。阜陽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對「聖品」貝貝嬰兒一段奶粉的檢測顯示,其中蛋白質的含量在3.76%~3.71%,脂肪的含量在14. 8%~15.4%,遠遠達不到國家標準。
為了將製造的假奶粉銷售出去,池長板等人都是用低價來誘惑銷售商。2003年3月, 作為蒼南聖寶乳品有限公司的董事長陳寶相以每箱115元的超低價格,將嬰兒奶粉賣給安徽省合肥市某批發市場個體經營戶李純霞、曹幫國夫婦。這對夫婦在購買奶粉的時候並沒有見到嬰兒奶粉質量檢驗合格證或化驗單,僅僅是因為價低就迫不及待地進貨了。
2003年4月,李純霞夫婦將購進的「聖品」貝貝嬰兒奶粉,以每箱124元的價格賣給阜陽市蓮池路13號的批發商黃丙印、黃利鋒父子80箱。黃丙印父子又以每箱125元的價格,分別賣給阜陽市潁東區棗莊鎮個體工商戶張學傑2箱以及袁察鎮個體工商戶韓東風3箱。之後,張學傑和韓東風又分別在自己的經營場所加價零售。
假奶粉的生產商和銷售商在商品價格和經營利潤的驅使下,成為了長在一根藤上的毒瘤,傷害了幾百個嬰兒和他們的家長,給他們帶來了無限的痛苦。
即使這樣,這些沒有良心的生產商和製造商,在審判他們的法庭上仍然對自己做無罪或過失的辯護,但事實是不會被改變的,他們有犯罪的鐵證,最終不能夠逃脫法律對他們的制裁。
在安徽阜陽,點燃阜陽奶粉事件導火索的是3名銷售商:馬大成、劉潔、高建。2003年7月份和8月份,安徽霍山人馬大成多次從汕頭市東方金洋食品工業有限公司業務員陳少林那裡購進奶粉,每件120元,奶粉上的標示是內蒙古永欣乳業有限公司「伊鹿」牌奶粉。
之後,他再以每件138元的價格賣給太和縣人劉潔、高建夫婦。這對夫婦購進之後,又以每件185~204元的價格推銷給太和縣三堂鎮的經銷商張軍、劉家顯、路玉成計4件,剩餘的都放在自己的店裡銷售。這幾個經銷商賣出的奶粉非常多,危害甚廣。
經過法院審理,太和縣法院判處被告人馬大成有期徒刑3年,並處以罰金5000元;判處被告人劉潔有期徒刑1年零6個月,並處以罰金2000元:判處被告人高建有期徒刑6個月,並處以罰金0元。此外,這幾名被告人還要交出違法所得。
以上僅是全國範圍內追繳假奶粉的兩個縮影,在阜陽發生假奶粉事件
之後,全國各地的質檢部門都開始了對當地市場上奶粉的檢測,一且發現有個格的奶粉,就立即責令奶粉的生產廠家召回奶粉,並責令廠家停止生產進行整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