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已不再滿足於鐵路樞紐的地位,還要做中國的航空貨運樞紐。
前不久,《加快推進成都航空貨運樞紐建設扶持政策》出臺,明確成都促進航空貨運中轉業務的發展。再往前看,成都高規格地舉行了先進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大會,提出了「全球服務資源配置戰略樞紐」的城市新定位,其中航空運輸是關鍵一環。
民航局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成都機場貨運吞吐量排在全國第六,前五是上海、廣州、深圳、北京和杭州,幾乎都是沿海沿邊的傳統貿易城市。今年9月,發改委、民航局印發《關於促進航空貨運設施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升航空貨運企業國際競爭力、促進民航業和物流業持續健康發展。對西部城市而言,要打破「不靠海」的宿命,鐵路和航空這兩個機遇都不能錯過,而從資源稟賦和經濟發展來看,成都擔負著重要使命。
問題是,怎麼做?
日前,中國城市臨空經濟研究中心秘書長馬劍在接受紅星新聞採訪時談到,當前成都的最大機遇是新機場帶來的「一市兩場」格局,它可以幫助成都快速拉升客貨運量,強化樞紐功能。
「但機場只是硬連接。」他表示,目前最緊要的,是儘快通過航空貨運,在貿易規則、產業合作標準上形成突破,用航空資源拉動產業升級,讓本地企業和產品深入國際供應鏈體系中去。
▲馬劍
航空貨運也是一種「商品」
新冠肺炎疫情下,科學家們在奮力研發疫苗,而航空貨運公司們也有自己的使命。
王子樵是中遠海運航空貨運代理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空運業務部經理,過去一段時間,他接到了不少有關疫苗運輸的訂單諮詢,對方針對疫苗運輸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比如,最嚴苛的要求保證溫度在零下70攝氏度,但常規的運輸方案幾乎沒有這種製冷能力。
航空運力的短缺是疫情下國際各國共同面臨的問題,也更加暴露了航空貨運的短板,比如全球航線缺乏、貨機數量少等。「重客輕貨」是我國航空產業長期存在的問題,作為臨空經濟的專家,馬劍提到了一組數據:目前我國全貨機數量有170多架,「運力趕不上聯邦快遞、DHL一家企業」。
在他看來,在這種供需不平衡的情況下,航空貨運也是一種商品,「哪個城市能提供這種服務,就能很快拿下市場」。
馬劍的觀點,與成都日前舉行的先進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大會不謀而合。這場會上,成都首次提出要發揮成都國際門戶樞紐城市地位作用,拓展生產性服務業服務半徑,構建引領區域的供應鏈服務網絡,全面打響「成都服務」品牌。
有一個細節是:加快構建服務國際尤其是連結泛歐泛亞的供應鏈服務網絡。2013年以來的「一帶一路」建設改變成都區位形勢,一躍成為我國向西向南開放的前沿,其中鐵路和航空運輸是成都的優勢所在。今年疫情期間,成都通過開展「客改貨」跨境航班業務,有效緩解了航空貨運運力緊張局面,保障電子信息、生物醫藥、跨境電商等高航空依賴性產業供應鏈暢通,滿足了跨國企業正常生產經營需求。「成都可以通過增加密度、布局網絡,替代泰國曼谷等現行的洲際貨運樞紐。」此前,戴爾科技集團全球副總裁、戴爾(成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張耀華曾建議成都建設匹配成渝「第四極」經濟地位的航空貨運樞紐機場,去分中國香港、中國臺北機場的一杯羹。
對此,馬劍建議成都在一市兩場分工格局清晰的基礎上,大力發展航空貨運。尤其是,運用好四川航空、成都航空這兩家擁有121部運輸航空牌照的地方航空公司,通過固定航班從事旅客、貨物運輸,補齊航空貨運的短板,加速構建提升樞紐能力。
▲貨運飛機載軌道機車抵達成都雙流機場
機場帶動產業發展
事實上,在航空、鐵路、海運這三種貨運方式中,航空運輸的成本最高。在王子樵的客戶裡,使用航空運輸的,主要是電子產品和汽車零部件件等高附加值產品。
「航空運輸代表的是『速度經濟』時代,解決的是比如生物疫苗這類對時間敏感、高附加值的人流、商流的運輸問題。」馬劍認為,發展航空經濟,也是為當地的產業插上了「增值的翅膀」,撬動區域經濟產業的升級,「電子產品、冷鏈食品、生物醫藥,包括服務貿易,都能利用這個通達全球的網絡深入國際供應鏈體系中去」。
荷蘭出產的鬱金香就是利用航空樞紐促進產業升級的代表。公開資料顯示,在當地的阿爾斯梅爾花卉拍賣市場,每個季度都能售出18億枝鬱金香。而阿爾斯梅爾花卉拍賣市離史基浦機場只有6英裡,所有的鮮花在這裡包裝後,45分鐘就可以登上飛機運往世界各地。
「從硬體設施來講,成都不管是區位優勢還是產業基礎,都已經做得很好了。」除了這些硬體基礎,馬劍更看重「軟連接」的作用,即如何通過空中通道建設,給地區產業帶來連接和升級。這個「軟連接」包括了貿易規則的突破,產業全球化的分工參與度,國際供應鏈體系的引領,實現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的高端融合。
「如果產品、產業本身是區域化的格局,並沒有深度參與到國際供應鏈中,不管是原材料供應、末端產品的銷售還是產品加工的過程,想要倚重國際航空運輸網絡的可能性就會很小。」馬劍表示,在布局產業時,每個城市都要意識到,這些產品、產業在國際供應鏈中處於什麼樣的位置。
對成都而言,此時提出航空貨運樞紐的城市定位正當其時,但「需要想清楚能拉動什麼產業」。在他看來,發展航空樞紐,成都還需要進一步挖掘本地的特色產品和提升區域的產業價值。
雙機場的機遇與挑戰
明年將投入使用的天府國際機場,無疑讓成都離航空貨運樞紐的目標更近一步。很多人相信,在形成西部高質量發展重要增長極的新要求下,成都作為全國第三個「一市兩場」的城市,有助於提升城市對外聯通性、挖掘發展新潛力。
在馬劍看來,「一市兩場」未來的航線分布,基地航司的設置等,運用好了兩場互補, 合作大於競爭,相得益彰;如果運用不好,形成資源傾斜,未來可能形成競爭關係。
▲天府國際機場
「在成都運營兩個』國際機場』,關鍵是讓航空驅動整個區域經濟產業升級,讓企業讓產品、各種競爭力參與到國際競爭中去。」在馬劍看來,修機場、開航線,背後連著產業鏈,「兩三公裡的跑道,能夠建立起與世界的便捷聯繫,提升區域的國際分工能力,這個是很要緊的」。
在此過程中,市場力量也相當重要。紅星新聞注意到,成都近期發布了《加快推進成都航空貨運樞紐建設扶持政策》,通過政策扶持和鼓勵補貼等方式,吸引更多航空貨運市場主體開行以成都為核心通達全球的全貨機航線,鼓勵航空貨代企業在成都建立國際貨運轉運(分撥)中心。
這意味著,成都還需引入更多諸如中遠這樣的專業航運公司,利用市場化手段強化服務水平。
王子樵透露,中遠海運空運可以為客戶提供多種智能恆溫箱運輸以及冷鏈被動製冷方案。值得注意的是,該公司計劃在天府國際機場建設一個集綜合倉庫、運維中心和商務辦公為一體的物流中心。
▲王子樵
紅星新聞記者 鄒悅 圖據大會主辦方
編輯 柴暢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