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不會爬就直接會走,是不是好事?爸媽們需要了解真相

2020-11-11 銀花育兒

文/銀花

今天,有位粉絲媽媽私信我:

「有人說寶寶會爬更聰明,可是我家寶寶怎麼教都不會爬,剛11個月零10天,就已經會走了,這對寶寶會有影響嗎?」

今天,銀花就對寶寶不會爬就直接會走這個問題來談一談我的經驗和看法。

孩子的生長發育有一般規律,一般都會經歷「三翻六坐八爬,周會走」的階段,但是個體發育具有差異性,如果你家寶寶腿部力量強,平衡力很好,也是有可能會跳過爬行而直接走的,所以不會爬行直接會走,也是OK的。


不過,如果寶寶經過爬行,再學會走路,對寶寶會更有益處。

1.強身健體、利於行走

爬行能鍛鍊寶寶全身大肌肉活動的力量,寶寶在爬行中要抬起頭頸,四肢要支撐身體的重量,從而也鍛鍊了寶寶頸部、腰、胸、背、四肢和腹部的肌肉,從而促進了肌肉、骨骼的生長發育。並且寶寶在爬行中消耗能量較大,能促進消化,增加食慾,寶寶吃得多、睡得好,身體會更強健。

寶寶爬行時要手腳協調,保持身體的平衡,經過爬行的寶寶再站立、走路,平衡性、穩定性更好,不容易摔跤。


2.助於感統協調

大量的研究結果表明,與爬行多的寶寶相比較,缺少爬行訓練或過早使用學步車的寶寶,常常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動作不協調的問題。甚至有少部分寶寶會患上感覺統合失調症,出現視動、聽動失調、視聽的情況。

「感統」是指將人體器官各部分感覺信息輸入組合起來,經大腦統合作用,完成對身體外的知覺做出反應。

爬行需要大腦和小腦之間的密切配合,能夠幫助寶寶平衡能力和耳前庭的成長,而寶寶學習爬行的階段也是開發多器官協作能力的最佳時期。

3.增強語言能力、防誦讀困難

統計表明,兒童期有閱讀困難的孩子,很多是由於嬰兒期爬行訓練和缺少爬行環境造成的。


爬行對大腦中各個神經元的聯繫有增強的作用,能刺激大腦語言中樞,為今後的學習、語言做好準備。

外部環境上,會爬的寶寶不斷地用自己的身體探索周圍的世界、有許多舉動帶有結果的未知性,家長語言的發出頻率也明顯多於不會爬的寶寶。在父母不斷的語言提示、自己的肢體語言、行為結果的互動中,寶寶對語言理解的準確性、肢體語言回答的合理性比不會爬行的嬰兒發展要快得多。

同時,會爬的寶寶學新知識的讀、看能力也會相應增強。

4.促進了寶寶個性和社會性的發展

爬行讓寶寶的運動、神經系統得到了充分鍛鍊,對環境的探索,既給寶寶帶來了許多意想不到的樂趣,也鍛鍊了寶寶的意志和膽量,有利於寶寶的個性培養。


同時,寶寶會爬後,活動範圍擴大,接觸父母禁止觸動的物品、做父母不允許他做的事情的可能性都大大增加了,從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親子情緒互動的機會,有研究顯示,經常爬行的寶寶見到父母時的興奮狀態明顯高於不會爬行的寶寶。

當然,寶寶會爬了,也會讓父母意識到那個完全要依賴自己的寶寶長大了,有其本身的主動性了,父母會對寶寶的一些行為會有要求,當寶寶觸碰了父母的要求,父母會表示不高興或高興,這些變化又進一步促使嬰兒的社會性情緒發展。

寶寶剛開始爬行,這些姿勢都是可以的

通常,寶寶在7-10個月大時就能掌握爬行能力了。我們知道,正常的爬行姿勢,應該是雙手、雙膝支撐地面,然後交叉向前移動。而寶寶最初學爬,姿勢也是五花八門的。


最初,他可能只會用手和膝蓋撐著身體前後擺動,甚至可能推著自己倒退,肚子貼地蠕動,也可能會在坐著時蹭著屁股向前挪動,或者拖著一條腿側身爬,這些都是正常的,但爸爸媽媽要給寶寶創造適合的爬行環境,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寶寶身體力量和四肢協調能力提高之後,他們的爬行動作逐漸就會變成手膝並用,也能爬得越來越熟練了。

如何支持寶寶學爬行

1.重視Tummy Time(俯臥時間)

Tummy Time,就是從小讓寶寶在清醒狀態下多趴,可以幫助鍛鍊頭部、頸部、肩部的肌肉,為爬行做好準備,一般在寶寶滿月後,寶媽媽就可以有意識地讓寶寶多趴,但是一定不能離開人,防止發生危險。

2.提供爬行機會

有部分家長對寶寶學站學走會比較重視,所以會早早地攙扶寶寶腋下讓寶寶站立,有的還會買來學步車讓寶寶坐在裡面來回劃拉,還有部分家長太過呵護寶寶,擔心寶寶爬行弄髒衣服,弄疼小手和膝蓋,更怕寶寶磕碰了,所以經常抱著寶寶,這都容易導致寶寶錯過爬行的機會。

所以要想寶寶會爬,就要給寶寶提供爬行的機會。到了寶寶5-6個月了,家長可以給寶寶準備一個爬行墊或小蓆子,讓寶寶多趴,當手臂還撐不起身體時,可以利用毛巾、卷毯等輔助用品,幫助寶寶腹部稍微離地,讓他們知道自己可以用四肢的力量前後移動,體驗手膝並用爬行的感覺,也可以用自己的雙手輕輕抵住孩子的腳,讓他們借力向前移動。

3.放上有趣的玩具吸引孩子爬

當寶寶的手臂有力了,但是缺乏爬行的興趣時,家長可以在寶寶前方放幾個他可能感興趣的玩具,吸引他爬過去。一開始,玩具的位置離寶寶不要太遠,50~60公分即可,寶寶拿到玩具之後家長要予以鼓勵,幫助他構建自信,增加對爬行的興趣。隨著寶寶爬行動作的熟練,再逐漸增加寶寶和玩具之間的距離,比如球類玩具,寶寶可以追著爬。

4.爸爸媽媽陪著爬

和寶寶一起爬,不僅可以增進親子關係,更是鼓勵他們爬行的有效方式之一。而且寶寶最喜歡模仿爸爸媽媽的姿勢和動作了,當爸爸媽媽跟寶寶一起爬行時,他們也會對爬行產生更多的興趣,在親子互動中,爸爸媽媽多給寶寶鼓勵,在遊戲中寶寶讓寶寶不知不覺就學會了爬行。

(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絡,侵權聯繫刪除)

5.障礙翻越DIY

孩子學會了爬行之後,家長可以設置一些關於爬行的親子遊戲,增加爬行的趣味性。比如,和孩子一起翻過枕頭,捲起的毛毯,或者爸爸媽媽的雙腿等等,促進寶寶手膝位爬行的能力。

雖然寶寶的發育都是有一定的規律的,爬行的好處的確有很多,但是爬行是寶寶的一種可選技能,不能看成是全面發育的技能,如果你家寶寶真的跳過爬行就直接會走,也大可不必焦慮,因為孩子的成長不是取決於某個階段的。

放下焦慮,我們可以為寶寶的爬行早做準備,創造利於爬行的環境,在遊戲中鍛鍊寶寶的爬行能力,相信只要父母有意識對寶寶的爬行能力進行鍛鍊,大多數寶寶都是可以順利爬行的。

高級育兒師,一手養娃,一手寫作,關注母嬰健康和媽媽成長,分享0-10歲孩子的養育和教育,獲取更多育兒資訊,歡迎關注銀花育兒!

相關焦點

  • 寶寶不會爬就直接會走,是不是好事?兒科醫生告訴你真相
    ,比如有個叫一一的剖腹產小寶貝,他還沒爬利索,卻先會了走,寶媽也是在糾結中,是自己的寶貝天賦異稟呢,還是成長的規律發生了變化呢?一般來說,早產兒學會翻身的時間可能會稍晚一些。老人總說「三翻六坐八爬」但是寶寶的發育也是個體差異的,要按寶寶的實際的生長發育。怎麼判斷寶寶是不是能夠去翻身了呢?當孩子趴著的時候,他能夠自覺並自如地抬起頭,而且頭到胸部都能夠抬起來。
  • 寶寶不會爬直接走,這三個危害家長需謹記,「揠苗助長」不可取
    寶寶不會爬直接會走了❤ 有的寶寶可能天生不愛爬,爸媽有意訓練、寶寶無意配合。很多寶寶不會爬直接走就是這些原因導致的,當然還有一些家長「揠苗助長」,可是這樣對寶寶的危害是很大的,家長需要重視起來。在這一過程中,寶寶的反應能力得到很好地鍛鍊,求知慾也會增強,而不爬行直接會走的寶寶往往會稍顯遲鈍,不愛接觸新鮮事物。
  • 寶寶「懶得」爬,直接學走路是不是好事,爬行對將來有重要意義
    寶寶的每個階段都是有專門的發育規律的,有句老話說,還沒會走就要跑了,用來表達急於求成的人們。那麼在寶寶的發育過程中,不學會爬直接學走路會不會對寶寶的身體有負面影響呢?但是每次把寶寶放床上,拿著玩具吸引寶寶,寶寶都不動。要不然就是,在鼓勵寶寶爬的時候,奶奶看寶寶伸手要抱抱,馬上就被」可愛「俘獲了,直接把孩子抱起來逗著玩去了。
  • 寶寶不會爬,需要關心嗎?真相居然是這樣
    ,發展的進度也會有所不同。,提高寶寶四肢活動的協調性和靈活性,有助於寶寶視聽覺、空間位置感覺和平衡感覺的發育,促進身體協調,並且會使寶寶血液循環流暢,以此幫助寶寶肌肉和骨骼的生長發育。二.爬得晚≠走得晚部分家長認為寶寶爬得晚走得就晚,其實走和爬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繫。雖然爬的行為為寶寶的走路提供了鍛鍊契機,但是不會爬行的寶寶也有別的鍛鍊方式,所以寶媽們不用擔心。
  • 先爬後走的寶寶,比不爬就走的寶寶更聰明?真相實際是這樣的
    俗話說「七坐八爬周會走」,這是寶寶正常生理髮育規律。爬行是寶寶生長發育過程中的重要階段,也是大運動發育中非常重要的必經階段,愛學習的老母親們也早已了解,甚至有「孩子會爬才聰明」的觀念。有一些寶寶就很晚才會爬,甚至不會爬。當遇到自家寶寶沒有經歷爬行階段,媽媽們就開始擔憂了,是不是寶寶不夠聰明嗎?「爬行」對寶寶至關重要爬行動作由最初的爬行反射,經過抬頭、翻身、打滾、匍行等中間環節,最終發展成真正的爬行,每一次學習與實踐都是對大腦積極性的調動與激發。
  • 寶寶不爬直接會走,是不是更加聰明能幹?
    甚至有大一點的小朋友模仿女兒爬的時候,一旁的家長會說,還小麼像小貓小狗一樣爬,丟人。剛開始的時候,我也會跟其他的家長說,寶寶多爬有好處,增加運動量也鍛鍊大腦,幾天後我就放棄了,因為她們的想法根深蒂固無可動搖,我只要管好自己,姑娘愛爬我就估計她爬。為什麼這些家長不讓寶寶在該爬的時候爬行?我認為有以下一些情況。
  • 為什麼先爬後走的寶寶更聰明?
    有些家長認為,會不會爬不重要,甚至認為先學會走路說明寶寶更健康,雖然孩子跳過爬而直接走,其動作發展和智力發育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寶寶經過爬行,會對未來的平衡感以及手眼腳協調能力、粗細動作發展等都大有好處。孩子不會爬家長的責任重大。
  • 不會爬直接走的寶寶,智力有問題嗎?美國兒科學會給出正確答案
    這是民間流行的諺語,意思是說寶寶的大運動不能跨越,會依次經過這幾個階段。3個月會翻身、六個月會坐、八個月會爬、十個月會站。運動是一切智能發育的基礎,如果哪個孩子的大運動發展不好,就會被人們認為智力有問題。每到一個時間節點,如果寶寶沒有學會相應的大運動,媽媽們會特別擔心。
  • 寶寶不會爬先學會走,頭腦發育會不會受影響?聽聽專業醫師怎麼說
    過去流傳下來的規律說「三翻四坐,七滾八爬」,這種說法雖然聽起來順暢好記,實際上寶寶的發育節奏,卻遠遠沒有八個字這麼簡單。有的孩子沒學會爬,就先學會了走路,讓寶媽們一度感到十分擔心。那麼這類寶寶日後的發育會不會受到影響呢?我們來聽聽專業醫師的說法。
  • 寶寶跳過爬直接學會走,影響認知發展和平衡力,父母如何科學幹預
    寶寶不會爬就走,其實是外部幹預的結果很多人高興於自家孩子早早學會走路,但也有部分人了解得多一些,知道這不是最佳狀況。在老人眼裡,孩子還不會爬就先學會走了,身體一定結實、營養好還聰明。比如家長總會讓嬰兒背靠著物體保持坐姿,長期如此寶寶的背部及臀部肌肉,就會被鍛鍊得更加有力。如果他們手邊正好有什麼能扶的東西,如沙發、茶几一類,就會抓住站起。當他們體驗到站立的感覺,也更加享受這種高高的視野,就會養成時常站立的習慣,再慢慢學習邁步,於是爬行這一階段就被落下了。那麼,寶寶不會爬就急著走,會有什麼影響?的確是存在的。
  • 寶寶跳過爬直接學會走,更容易感統失調,「爬行敏感期」要利用好
    比較全面的包括:一視二聽三抬頭,四抓五握六翻身,七坐八爬九扶站,周歲會走叫爸媽。但現實中,並不是每個孩子都嚴格遵循這個規律發育的,他們中的有些會略過其中一個步驟,比如很多孩子跳過爬直接學會走。看起來,這些孩子跟的同齡孩子並無區別,甚至還有的人會說這樣的孩子更聰明,其實是有失偏頗的。
  • 不是寶寶越早走路就越聰明!坐、爬、站、走的月齡表,爸媽請收好
    差距這麼大,是不是寶寶的發育有問題?嬰幼兒時期,很多人把寶寶的大動作發育作為智力高低的依據,如果發育的快一些,走在同齡人前面,就會被長輩稱讚很聰明、有本事。俗話說 「三抬四翻六坐七滾八爬九扶立周會走」,說的就是寶寶大動作發育的普遍狀況。但是,由於寶寶的個體差異性,可能存在一些偏差。今天就聊聊坐、爬、站、走的月齡表,爸媽請收好!
  • 寶寶坐不起來,不會爬正常嗎?可能是發育遲緩?
    老一輩人看孩子的時候總說「三翻六坐七滾八爬十二走」。所以,很多沒有經驗的新手媽媽們,看到自己孩子「到時間了」卻還不會爬,不會走,就開始焦慮,擔心寶寶是不是出現哪些問題。那麼,寶寶坐不起來,不會爬正常嗎?寶寶這樣是否是發育遲緩呢?兒科醫生告訴您!
  • 「先會爬」和「先會走」的寶寶有啥區別?四方面差異明顯,別大意
    不是所有孩子的成長,都會遵循這樣的的規律,有時候寶爸寶媽的幹預,也可能會讓孩子的能力,超前或是落後。就拿孩子爬這件事來說,按理說應該是先會爬再會走,可是現在越來越多的孩子,沒有爬行直接到走的階段,但據說不會爬行對寶寶的影響還挺大。
  • 寶寶不爬直接會走,這真的是好事嗎?
    鄰居也懶得教,她說「爬」只不過是一個過渡期,孩子最後的行為自然是「走」,而且孩子不爬只走應該是因為超前的發展,以後一定很有運動細胞。再有就是,很多家長都覺得孩子爬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過程,或根本就不是問題,孩子願意就爬,不願意就算了,也不會刻意去教孩子爬行。家長甚至還覺得自己的孩子直接就會走了,有過人之處,發展超前。錯!
  • 老話說「七滾八爬周會走」,會爬的寶寶有6種潛能,別錯過爬爬期
    前幾個月,認識十年的閨蜜生完二胎,現在寶寶8個月大了,最近總是問我「八個月大了,孩子還不會爬,用不用去看醫生?」,「孩子還不會爬,是不是智力有問題?」,「別人家的孩子早爬了,我家的孩子還不會,怎麼辦呢?」「後來孩子不爬就會走了」。剛開始我只是安慰她說「沒事兒的,過段時間寶寶就會爬了。」
  • 老話「七滾八爬周會走」,會爬的寶寶有這6種潛能,別錯過爬爬期
    前幾個月,認識十年的閨蜜生完二胎,現在寶寶8個月大了,最近總是問我「八個月大了,孩子還不會爬,用不用去看醫生?」,「孩子還不會爬,是不是智力有問題?」,「別人家的孩子早爬了,我家的孩子還不會,怎麼辦呢?」「後來孩子不爬就會走了」。剛開始我只是安慰她說「沒事兒的,過段時間寶寶就會爬了。」
  • 「不會爬」和「會爬」的寶寶,「4大區別」很明顯
    寶寶在成長中每邁進小小的一步都會被父母認為是一個裡程碑,父母往往會因為孩子成長道路中的這些裡程碑而激動歡欣。但是每個孩子的成長不是完全同步的,如果寶爸寶媽們發現自己的孩子在成長速度上與別的孩子有所不同也無需過多憂慮。
  • 寶寶不會爬就會走了,說明寶寶聰明?協調性好?錯了
    前幾天跟幾個寶媽聊天,其中一個寶媽很興奮地跟我炫耀,自家寶寶有多聰明。她說:「我家寶寶走路根本不用教,也不用練習爬,不知不覺中他自己就會走了!實在太聰明了!」這個時候正好是冬季,南方的冬季溼冷溼冷的,寶爸寶媽都會把寶寶裹得嚴嚴實實,寶寶想爬也爬不了。等到第二年春暖花開,天氣逐漸變暖了,發現寶寶已經會走路了!寶寶爬行的敏感期是在6-9個月,但在這個期間正好是冬季,妥妥地被耽誤了,過了這個階段寶寶身體各項機能發育相對成熟,所以他們不願意去爬行,直接開始扶著東西開始直立行走。
  • 妞媽育兒經 五、怎麼還不會爬
    妞媽妞爸的過去妞姥姥可能忘了,妞媽小時候也是不會爬的。妞媽小時候直到六歲前都是三口人擠在一間十幾平米的房子內,來了客人妞媽就很自覺地脫鞋上床騰地方,在這種空間裡讓妞媽會爬真是不太現實。除了妞媽,妞爸也是不會爬的一隻。妞奶奶提到這都是很自豪的:我兒子不會爬就會走了!是啊,過去不會爬也就不會爬了,怎麼現在把會爬看得那麼重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