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熬夜,早點睡。把心思用在學習上,別胡搗搗洗完澡把衣服洗了吃早飯,別減肥……
換來的是女兒的一聲聲嫌棄,
「媽媽你好煩啊」
曾幾何時,那個總是「媽媽」「媽媽」,小尾巴一樣粘在你身後的女兒突然長大了。
手機加密,qq指紋識別。
你忽然發現你走不進女兒的世界了。
從小那個以你為中心的女兒,忽然開始嫌棄你了。
曾看過一篇高一學生的文章《青春大火》。
母親與我總有各種分歧。不僅僅是生活習慣,更至於精神、理念、政治態度。於是我便常常勸誡她,以一種嚴厲而自滿的口吻:「您老迂腐了,得與時俱進。」母親往往只是妥協,向我妥協,向偉大的新時代花朵妥協。
我自以為是一個與時俱進的老母親,育兒範本,心靈雞湯也喝過不少。咋就同樣不討喜呢?
【1】
育兒專家李玫瑾曾經說過,對待青春期孩子,要像對待同事,朋友一樣。
你總想著看鎖在抽屜裡女兒的日記,但是同事的日記你就不會想要看吧。
像朋友同事一樣和孩子相處,估計大家都不會陌生。
但是我們真的能蹲下來把孩子當朋友嗎?
因為在乎,所以想得多,怕孩子走彎路,怕孩子早戀,所以總想掌控她的思想,總想她在你目光所及的地方。
即使是心平氣和的和孩子交談,也只是表面上把孩子當成了朋友。
從來沒意識到她已經長大了,我們覺得自己在做的,就是引導孩子回歸正途,節約時間去做她真正應該做的事。
而沒有和孩子站在一條視平線上。
走不進孩子的心,因為你沒有轉換角度,只有和孩子站在一條視平線上,才能理解孩子,走進她的內心。
紀伯倫在詩歌《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說到: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2】
對青春期的孩子多看一眼。
愛和信任是每個孩子的內心需求。
該相信孩子的時候,能夠放手,在孩子需要的時候不拖延,爽快地給予幫助。
每天靜下心和孩子談談心,晚上我都在那昏黃的路燈下等她晚自習回家。
慢慢的,女兒有了變化。
剛上初一時住校的女兒作文中一開始有這樣的片段
我覺得世界上最遠的距離,就是周一去學校時,我坐在車裡,媽媽在車外。
慢慢的就是「媽媽你好煩」
然後在高中通校時,她的作文這樣寫
所有的深情,原來是由許多細碎的時光一一串成的,就像一串亮著迷濛微光的路燈,靜靜地照在媽媽等我回家的身上,也照在我心裡,激起了一圈一圈漣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