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洲生活旅遊必備的技能是什麼?很多人心中的第一答案可能就是語言。沒錯。如果不能掌握一門通用的外語,到歐洲可真是寸步難行。我就曾經遇到過從歐洲經希臘轉機到賽普勒斯參加自由行的三位大媽,他們一句英語都不會說,途中出關入關航班晚點,簡直是一團糟,不得不在國內的凌晨時間給睡眠中的兒女打電話求助。不過大家不要以為只有中國人才會遇到這種情況,土生土長的歐洲人同樣存在這樣的問題,因為歐洲的語言實在是太多了,幾乎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語言,而且很多國家都要突出本國語言的優越性,標識標牌上只使用本國語言,這就給不懂該國語言的人造成了很大的麻煩。
聖經上說,當時人類聯合起來興建希望可以通往天堂的高塔。為了阻止人類的計劃,上帝打亂了人類的語言,使那幫工人相互之間不能溝通,於是無法再繼續合作,從而停掉了建塔工程。那座沒有建成的高塔叫做巴別塔,巴別就是變亂的意思,沒有共同語言溝通就會變得困難。大家知道聯合國的工作語言有六種,分別是漢語英語法語俄語阿拉伯語和西班牙語。然而歐盟的指定工作語言竟然有24種之多,這就意味著每一個文件或者法規都需要有24個不同的版本,無形中增大了機構的工作量和對人員的要求。
有的一個國家因為民族構成不同,也不得不設置多種官方語言。例如比利時就有荷蘭語法語和德語三種官方語言。要知道比利時的人口只有1000萬,與國內稍微大一點的地級市差不多。大家可能還會以為歐洲人個個都會說很多種語言,實際上由於基礎教育差距很大,會說多國語言的人雖然大有人在,但只會說母語的人也為數不少,尤其是東歐南歐相對落後的國家,以及首都之外的偏遠地區,有時候在郊區能遇到一兩個說著不太流利的英語的人已經是謝天謝地了。
當然對於遊客來說,熱門旅遊地的服務人員大部分都會英語或者德語,對於自由行的遊客來說,交流起來也不會太困難。假若把歷史往前推2000年,歐洲的語言也沒有這麼複雜。在經過羅馬化和日耳曼化之後,當時的歐洲大陸羅曼語和日耳曼語平分秋色,兩大語族中陸續形成區域性的語言,如屬於羅曼語的義大利語,西班牙語和法語,還有屬於日曼語族的德語荷蘭語瑞典語等。我們學習最多的英語則是羅曼語和日耳曼語融合的結果。英語的基礎詞彙是本民族語言,屬日耳曼語族,而詞根則基本是羅曼語族的法語的詞根,這就造成了同一個意思。
在名詞或形容詞中卻完全是兩個不一樣的單詞或者詞根,所以英語的詞彙量特別大。比如月亮在英語中是木薯,日耳曼語族。跟德語夢的很像。然而英語中的陰曆卻使用露娜卡琳德,魯納是義大利語中的月亮的意思。還有匈牙利人,芬蘭人從亞洲帶過來的馬加什與無畏哥與跟歐洲的語言一點關係都沒有。歐洲出現這麼多語言,究其根本無非如下兩點,一是缺少一個統一穩定的政府。羅馬分置之後,歐洲再沒有出現一個真正有力的統一穩定的中央政府,法蘭克帝國神聖羅馬帝國徒有虛名,中央政府的權威遠遠不夠。
例如公元841年,分了祖產的路德維希和禿頭查理立夏斯特拉斯堡市約親兄弟立約居然使用羅曼語和早期德語兩種語言,寫出神曲的,但丁也曾抱怨,在他生活的時代,義大利又超過一千種不同的語言。19世紀時,在亞平寧半島能聽懂義大利語的人不到2.5%。因語言問題吃大虧的可能還是奧匈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帝國通用的語言有數十種,軍隊的軍令無法正常下達,軍團之間沒辦法進行戰鬥的協同,300萬奧匈帝國大軍愣是沒有打贏對塞爾維亞的戰爭。
二是造字成本太低,相對於中國的表意漢字,拉丁字母組成的表音文字拆分組合容易得多,每個語種的人都可以很輕鬆地創造屬於自己的文字,這樣一來書同文就更加不可能了。反觀我們中國,在2200年以前,中原大地上諸國林立,漢字的書寫方式也是多種多樣,千奇百怪。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了高度集權的中央政府,宣布車同軌書同文,使用一種統一的文字取代各種不同的寫法。雖然歷代簡化演變,但由於有統一的中央政府的存在,始終保持了漢字的同一性。
解放後普通話和掃盲運動的推廣,讓中國人之間溝通變得不再困難。然而上世紀初期,中國曾經出現過廢除漢字的熱潮,就是要使用拉丁字母注音的方式取代漢字。當時各省根據本地方言推出了數十種拉丁化方案,如果當年的拉丁化變成現實,由於各地文字的讀寫完全不一樣,幾十年之後,不同地區的人將很難再進行正常的溝通,古漢語文獻也無法施毒,那才是文化消亡最可怕的事情。越南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書同文對於我們來說是一件幸事,讓十幾億的中華兒女有了一個認同感,走到哪裡都可以字正腔圓的驕傲地說,我是中國人。
也正是如此,才讓我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漢語的偉大感謝您收看本期節目,我們下期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