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秦始皇陵最早的關注,是在司馬遷寫的《史記》當中。
他是這樣記載的: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可以說把始皇陵的建設,規模,內部構造,以及時間動用的勞力,寫的很清楚了。當然了這僅僅是司馬遷記錄的。但是,真實性是怎樣的,沒有人知道。
至少我們可以從司馬遷的記錄裡得知,秦始皇陵就在驪山腳下。而且秦始皇陵規模很大,是一個大山包。兩千多年來,秦始皇一直都是屹立在這裡,說白了根本不用人去發現。
當然了就看世人相不相信司馬遷記錄的了。兩千年來,秦始皇陵並沒有被盜,至少現在已經是被證實的了。這說明大部分人對司馬遷《史記》上的記錄是有所懷疑的。
事實上用現在的描述來說,秦始皇陵位於西安市臨潼區城東約5公裡,距西安市城區約37公裡,南倚驪山,北臨渭水。
這是和史記的記錄是吻合的,秦始皇陵就是在驪山腳下。
不過,這裡有一個問題,2000多年來,為何之前的人沒有現在人更重視秦始皇陵呢?
事實上更多的人重視這個陵墓,是因為兵馬俑的發現,正是兵馬俑的發現,讓秦始皇陵這座沉埋兩千多年的陵墓,重新走入了大家的視覺當中。
秦兵馬俑的發現,至少是證實了司馬遷的記錄是正確的。
不過話又說回來,秦兵馬俑的發現,還是十分具有戲劇性的。司馬遷應該也是不知道有秦兵馬俑這一回事的,畢竟他是沒有記錄在史記上的。
我們說一下秦兵馬俑是如何被發現的?
1974年3月,陝西臨潼縣西楊村的村民,他們因為天氣乾旱想要打井灌溉麥苗。就是在打井的時候,他們挖掘到了一個陶俑。
當時,他們發現陶俑的時候,並沒有注意。甚至很多人覺得挖到了陶俑這是不祥之兆,所以,他們又換了一個地方挖。
沒有想到的是,這一次挖掘比上一次更讓他們感到驚奇,因為這一次他們是挖到了一整個陶俑。在看到這個陶俑之後,似乎,他們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
這個地方非同尋常呀,接二連三挖出陶俑來,肯定不能再繼續了。
於是,幾個人商量了一下,他們選擇把這件事告訴了陝西省的文物局。文物局的人都是專業人士,他們考察之後,根據兵馬俑的特點還有相關發現,了解到這裡是秦朝的一個大墓。之後,就有了我們熟知的秦兵馬俑。
現在秦兵馬俑已經被當作旅遊景點了,相信不少人都是去那了旅遊過了的。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並不是所有的兵馬俑都被挖掘了,只是挖了一少部分而已。
我們現在看到的出土的兵馬俑,是沒有任何顏色的,其實真正的兵馬俑是彩色的。只不過這些兵馬俑在地下沉埋了有2000多年的時間了。他們在見到空氣的那一霎那,全部都被氧化了。
說白了我們現在的技術是不足以保證出土文物的完好性的。因此,也就不能大量的挖掘了。正是這些陶俑的發現,讓更多的人意識到了秦始皇陵的重要性。陶俑的規模都是如此的輝煌,秦始皇陵的規模可想而知了。
回過頭來我們在看司馬遷對秦始皇陵的記錄,真的是很不一般。裡面有大量的水銀,還有各種的機關。
......
秦始皇陵被發現之後,郭沫若一直想要對皇陵進行挖掘,他想要在有生之年,看到秦始皇陵的構造,看看裡面的寶物。
不過,這件事被周恩來總理阻止了。還是那一句話我們的技術不足以保證出土文物的完好性,更重要的是,秦始皇陵保存的一直都是完好的,沒有必要去挖掘。
所以,這一座兩千多年的陵墓,一直都是矗立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