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世界上下五千年的帝王陵,像秦始皇陵這樣神秘的陵墓,絕對是獨一無二的存在。秦始皇陵的獨特之處,主要就是遍布內部的大量水銀,還有在出入口設置的各種機弩。
而讓秦始皇陵歷經2200餘年依然無人敢盜掘的決定性因素,還是那毒性極強的水銀。再巧妙的機關,盜墓的人多了,機關也就失效了,而水銀則不同,它就永遠在那裡,不滅不消。
秦始皇陵內部的異象
至於秦始皇陵內部到底有什麼樣的保護,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做了很詳細而生動地描述: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直白地說,這樣布置以後,整個陵墓內部,就像一個有著星辰大海的小世界,只不過這是一個到處充斥著水銀、死氣沉沉的世界而已,裡面任何的生命跡象,都逃不過水銀的毒殺。
秦始皇陵裡面到底有沒有水銀?
雖說司馬遷說裡面有水銀,畢竟也是後來記載的。秦始皇嬴政死於公元前210年,司馬遷主要生活在漢武帝時期,《史記》也是在這個時期完成的,大約是公元前91年,距離秦始皇死亡已經有119年。這麼長的時間間隔,司馬遷對水銀記載的可靠性究竟如何呢?
1982年,中國考古學者就這個問題,專門在秦始皇陵陵墓範圍內進行了檢測,發現了強烈的汞異常反應,也就是說那裡的汞含量嚴重超標了。
因此,秦始皇陵內部確實存在水銀,證明司馬遷的記述是真實可靠的,史家第一人絕不是浪得虛名。
秦始皇陵裡面有多少水銀?
既然有水銀,司馬遷又說裡面形制如百川江河大海,想必裡面水銀的規模相當龐大,幾乎超出我們的想像。
要想知道裡面有多少水銀,就得算算秦始皇陵有多大。
這個問題,前人已經想到了。早在1962年,我們的考古人員就根據考古探測的結果,繪製出了秦始皇陵的第一張平面布局圖。
秦始皇陵的陵園範圍很大,有56.25平方千米,如果這麼說不直觀的話,那麼故宮的大小我們都有直觀的印象,而秦始皇陵的規模則相當於近78個故宮,夠大了吧?
陵園範圍這麼大,其主體地宮自然也不會小。經考古人員探測,位於封土堆頂臺及其周圍以下的地宮,規模相當宏大,距離地平面35米深,東西長170米,南北寬145米,主體和墓室均呈矩形狀。
秦始皇的墓室就位於地宮中央,高15米,大小相當於一個標準足球場。這樣的規模,相當令人咋舌,也就千古一帝始皇帝有資格吧。
而水銀,就遍布秦始皇的地宮之中。
說了這麼多,那到底水銀有多少呢?專家們是有辦法的,那就是對陵墓周邊的樹木汞含量的分析,從而估算出地宮裡面的大致汞含量,據對這些樹木,尤其是石榴樹果實水銀含量的測算,地宮內大約有100多噸的水銀。順便說一下,那裡的石榴樹很多。
當然,這個數字僅是推測,但已經相當驚人了。
秦始皇陵這麼多的水銀,它是從哪裡來的?
在中國古代,金屬冶煉技術已經達到了一個令人匪夷所思的驚人高度,至今還有許多堪稱黑科技的冶煉技術,目前的我們還不能破解。
再者,當時的煉丹技術非常發達,尤其是這個一直幻想長生不老的秦始皇,對丹藥的需求簡直達到了變態的程度,而煉丹的主要化學元素,就汞,也就是水銀。
所以,那個時候水銀多也就不奇怪了。
但這個玩意兒再多,一下子搞上百噸的,也不是個小工程,到哪裡才能搞這麼多呢?這就是一個當時很出名的巴寡婦清有關了。
巴寡婦清何許人也?這個女人不簡單,在《史記·貨殖列傳》和《漢書·卷九十一·貨值傳第六十一》都有關於她的記載。
巴寡婦清是和範蠡齊名的戰國七大富豪之一,家族以開發硃砂礦為業,到寡婦清這裡,已經傳了好幾代,而且在她手上更是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這位叫清的巴地寡婦,姓氏已經不可考,在丈夫死後,一直沒有再嫁,而且守身如玉,在當時名聲極佳。對於這樣一個富可敵國的女人來說,能夠做到這一點,不能不讓人刮目相看。
而秦始皇對這樣的女人更是青睞有加,之所以如此,也和秦始皇的母親趙姬有關。看看自己母親的放浪,再瞅瞅人家清這個寡婦,差距咋這麼大呢?
秦始皇不但對寡婦清禮遇有加,甚至還邀請她到鹹陽小住,二人之間可以用紅顏知己來形容,當然也是那種惺惺相惜的純知己。寡婦清逝於公元220年,比秦始皇早了10年。秦始皇在鹹陽附近寡婦清的墓地建了一座「女懷清臺」,以示對寡婦清的紀念。
秦始皇死後,為了遺體的防腐和保護陵墓不被盜掘,就需要大量的水銀灌注。據推測,這些水銀大部分就來自寡婦清家族的丹砂礦,而且把提煉出來的水銀從巴地運到陵墓,路途還不算太過遙遠,但艱險程度很高,畢竟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嘛。
另外,陝西本地也有一些丹砂礦,可以為秦始皇陵提供水銀,不排除寡婦清的後人帶著技術來秦地就地取材提煉水銀的可能性。
秦始皇陵水銀的來源,大致如此。
秦始皇陵的水銀是如何流動的?2200多年過去了,這些水銀還會流動嗎?
秦始皇陵水銀的數量與來源我們弄清楚了,那麼,這些水銀是如何像史書記載的那樣如百川江河大海,在機關的作用下循環流動的呢?
這裡面就涉及到兩個問題,若持續永遠流動,就需要有外力,在那樣密封的環境下,這個外力就是司馬遷所說的「機相灌輸」。
機相灌輸是個什麼玩意呢?說簡單點就是利用機械的動能,推動水銀在地宮裡面流動,如此循環往復。這個好理解,問題在於這個機械的能量又來自哪裡呢?
如果沒有外界持續地提供能量,這個機械裝備就不可能永遠工作下去,否則它就是永動機了。而我們知道,永動機是不可能的,違背能量守恆原理。世界上那麼多醉心於研究開發永動機的,無一例外失敗了。
那麼這種能量的來源,會不會是地宮下面的暗河呢?當然首先是挖掘地宮的時候發現或者提前探測到下面有暗河,在設計安裝機械裝置的時候,可以利用暗河水的流動,給機械裝置提供動能,也就是類似現在我們常見的水車一樣。
但據史書記載,中國最早的水車,出現在東漢時期。所以說,如果地宮下面有暗河,那麼這個類似水車的機械,應該也比較原始。
當然,無論先進與否,能源源不斷提供能量就好。
2200多年過去了,這些水銀還會流動嗎?
這個問題也是推測,我們的前提是設計的時候可以流動。兩千多年過去了,那些當初為水銀提供能量的機械裝置,它們還好嗎?還像當初一樣一如既往地為秦始皇服務嗎?
如果這些裝置是木質的,這麼久了,恐怕早就腐朽不堪了吧?水銀雖然防腐,在地宮在剛封閉的一段時間內裡面還是有氧氣的,這些都會造成木頭腐爛,但究竟會腐爛到什麼程度,沒有打開地宮以前,很難推測。當然,如果這些木質機械事前就已經做過防腐處理,自然是可以經久耐用的。
所以說,如果地宮裡面存在地下暗河,並被機械裝置巧妙利用,而這些機械裝置,也就是水車還能正常使用的話,地宮裡面的水銀就可能一直處於循環流動狀態。
否則,這裡面如何一個環節出問題,秦始皇地宮裡面的水銀,就會是死水一片,江河湖海不動,日月星辰不轉,真正的死寂一片。
到底真相如何,我們這輩子基本上就靠猜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