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暑假同學們已經度過了一段時間,這段時間學生在家都學習了哪些內容呢?如果暑假作業已經寫完了,剩下的時間,可以預習下冊的學習內容,這樣,開學後的學習也更加容易。
今天,來看看小學四年級語文上冊《蝙蝠和雷達》,這篇課文的重要學習知識點,學生認真做筆記。
「蝙蝠」,頭部和軀幹像老鼠,四肢和尾部之間有皮質的膜,夜間在空中飛翔。「雷達」利用發射和接收無線電波進行目標探測和定位的裝置。這兩種完全不同的事物之間會有怎樣的聯繫呢?請同學們一起走進課文,去了解一下新的學科---仿生學,相信你在讀完課文後一定會得到啟示。
一、生字詞歸納
1、課文中會認12個生字和14個會寫生字,學生要認真抄寫並聽寫。
2、多音字。課文中出現了5個多音字,需要同學們重點牢記。
【空 塞 處 模 系】
3、近、反義詞。
近:啟示~啟發,靈巧~靈活,漆黑~黑暗,反覆~重複,模仿~仿照
反:敏銳~遲鈍,靈巧~笨拙,清楚~模糊,橫七豎八~井井有條
4、帶有數字的四字詞語:橫七豎八,七上八下,三心二意,三令五申,三回九轉,四分五裂,四通八達,五顏六色,一清二楚,一舉兩得
二、課前預習
1、重點:理解飛機夜間安全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聯繫,激發熱愛科學,樂於觀察與探究的興趣。
2、難點:學生通過朗讀課文,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與要點,弄清蝙蝠的特異本領與雷達的工作原理之間的關係,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
3、同學們在朗讀課文時,用彩筆標出,揭示蝙蝠能夠在夜裡飛行的原因的語句。
4、思考:蝙蝠和雷達之間有什麼聯繫呢?
同學們帶著以上這些問題,進行下面的課文學習。
三、課文學習
這是一篇科普知識短文。學習時,先略讀課文,學生學會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什麼內容?然後再精讀課文,著力明確:科學家是怎樣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的?飛機夜間安全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聯繫是什麼?
本文寫了科學家從蝙蝠探路的原理中受到啟示,進而發明了雷達的故事,教育我們要注意自然與人類之間的聯繫,要善於觀察,勇於實踐,在探索中感受科學的魅力。
接下來從這幾個問題點,對課文去進行逐一分析。
1、本文多處運用了設問句的修辭手法。
設問是一種修辭手法,作者用自問自答的形式來突出主要論點,申訴問題。正確運用設問的修辭手法,能夠引起人的注意,啟發思考,能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能夠突出某些內容,使文章起波瀾,有變化。
2、課文中提到了科學家做的幾次實驗?實驗結果說明了什麼?
課文中提到了科學家做的三次實驗。第1次實驗說明蝙蝠飛行靠的不是眼睛,第2次和第3次實驗說明蝙蝠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
3、同學們,第七自然段中的「反覆」「終於」兩個詞讓你體會到了什麼?
體會到了科學家為了揭示蝙蝠能在夜裡飛行的秘密,付出了艱辛的努力,研究成果來之不易。這兩個詞也體現了科學家鍥而不捨的精神。
4、蝙蝠在夜間飛行的秘密是什麼?
蝙蝠在夜間飛行是用耳朵和嘴配合起來探路的,蝙蝠一邊飛,一邊從嘴裡發出超聲波,超聲波像波浪一樣向前推進,遇到障礙物就反射回來,傳到蝙蝠的耳朵裡,蝙蝠就可以立刻改變飛行的方向。
5、科學家是怎樣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給飛機裝上雷達的?
科學家模仿蝙蝠的嘴,製作了雷達的天線,模仿蝙蝠發出的超聲波,讓天線發出無線電波,模仿蝙蝠的耳朵,製作了雷達的接收機和顯示屏,將雷達裝在飛機上,飛機就能像蝙蝠一樣安全夜航了。
超過人能聽到的最高頻(20000赫)的聲波。近似作直線傳播,在固體和液體內衰減較小,能量容易集中,能夠產生許多特殊效應。廣泛應用在各技術部門。
同學們,蝙蝠超聲定位、探物的特殊本領啟發了科學家,他們經過反覆研究,研製出了雷達。雷達使飛機在漆黑的夜裡也能安全飛行,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我們也要努力學習科學知識,探索更多的自然奧秘,讓科學更好的為人類服務。
本篇課文是一篇說明科學道理的文章。用淺顯明了的語言,將深奧的科學道理闡述出來,使人一看就懂。那麼,同學們在寫此類作文時,怎樣用淺顯的語言說明深奧的科學道理呢?
1,語言要通俗易懂,以達到使人易於理解的目的,不要刻意的使用科學語言。
2,語言要嚴謹簡練,要嚴格按照客觀事實說明,說理過程要「言之有序」,語言要簡練。
3,運用形象生動的比喻,將抽象的事物簡單化,如本課將「超聲波」形象的比喻成波浪,使人很容易理解。
相關資料蝙蝠 哺乳動物,頭部和軀幹像老鼠,四肢和尾部之間有皮質的膜,夜間在空中飛翔,吃蚊、蛾等昆蟲。視力很弱,靠本身發出的超聲波來引導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