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其實有無數個變體。
孩子就算打死也不肯寫作業,怎麼辦?
孩子就算罵死也不主動道歉,怎麼辦?
孩子就算抽死也不肯學英語,怎麼辦?
所以,我們稱之為,孩子「死也不要」系列問題。
其實每個孩子,都會有諸如此類的問題。我們自己作為孩子成長過程中,也同樣經歷過這些事情,忘了嗎?
就算我媽抽死我,我也不吃茴香苗的餃子。
就算我爸弄死我,我也不跟他認錯。
就算我媽罵死我,我也不能告訴他談戀愛的事情。
這是常態。但問題是,怎麼辦呢?
首先,作為父母,我們要先想明白,我們打算怎麼樣?
最終的目標是:要,還是不要?
有些事情,其實由著孩子沒事的。
比如我自己,從來不吃豆腐,打死也不吃。後來,就真的就一輩子不吃,那也沒事。故此,我還特別感謝我媽,開明!
有些事情,打死也由不得孩子。比如學英語,做作業,這是原則問題。
所以,我覺得韭菜餡餃子這事,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比餃子更重要的事。
那如果我就是較真,非得讓他吃了這韭菜餡的餃子呢?
或者要是真的有一些原則性的問題,由不得他,我們該怎麼辦?
這就是第二個要點,我們的方法是什麼?
兩個字:混搭。
也就是摻雜一部分他想要的,和一部分他不想要的,一起給他,然後,讓他選擇。
舉個例子。
孩子不吃韭菜餃子,你是想讓他吃韭菜還是吃餃子。
如果是吃韭菜,那就讓他在韭菜餃子和韭菜包子裡,選一樣。
中間有你要的一部分,但是也有摻雜你讓的一部分。
再舉個例子。
他不想寫英語作業。你的目標是讓他寫作業。
那就讓他寫英語作業和數學作業中,選一樣。
然後,完成數學作業之後,讓他在選擇題和填空題之間選一樣。
最後,如果他自己願意,就讓他寫完。如果他不願意,就空著,沒事。
發現了嗎,關鍵在哪裡?
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自我意識覺醒的一次戰爭。
除了孩子真的不能吃韭菜(比如過敏)以外,背後本質上是孩子跟父母在爭奪自主權。
這個時候,聰明的家長的做法,就是局部妥協。
面上,讓他覺得是他的選擇,裡子呢,還是父母的選擇。
這需要技巧,但是,養娃和帶學生一樣,都是在鬥智鬥勇中進步。
最後,還有一個提醒。就是「鬆緊帶原則」,身邊的很多老外教我的。
孩子剛剛出生,小的時候,一定要緊。不能輕易讓他去做決定。
但是隨著年齡慢慢增加,要逐步放鬆,讓他有選擇權,自主權,直到完全獨立。
這個原則其實對於中國人很重要。為什麼?因為中國家庭基本上是反過來的。
小的時候,總是說,孩子還小,不懂事,就讓他為所欲為。慢慢長大,管不住了。
成人之後,職業婚姻都是他自己的事情,偏不,父母都要各種參與幹涉,人艱不拆啊。
綜上,小小的韭菜餃子,背後其實是父母跟孩子學會讓渡自主權的問題。
父母能夠智慧應對,就一定能培養出良好的親子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