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彬:論所有權人的物上請求權 | 前沿

2021-02-19 中國民商法律網

本文選編自陳華彬:《論所有權人的物上請求權》,載《比較法研究》2020年第1期。本文未經原文作者審核。

所有權人的物上請求權涵括所有物返還請求權、所有物妨害除去(排除)請求權及所有物妨害防止(預防)請求權,系現今學理、法理乃至實務中的一項重要制度或規則。然而,我國民法典物權編並未對之予以明定或系統化建構。對此,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陳華彬教授在《論所有權人的物上請求權》一文中,立足於學理與法理的視角,對所有權人的物上請求權的涵義、制度(規範)旨趣、構成(要件)、費用負擔及是否罹於訴訟時效等問題予以釐清,為我國的所有權人物上請求權制度或規則系統提供解釋論的路徑。

一、所有權人物上請求權的涵義釐定、制度(規範)旨趣、行使、法律特性與讓與(性)

所有權人的物上請求權係指所有權人的所有權遭受侵害或有遭受侵害之虞時,法律認可所有權人有權將其回復到所有權被侵害或未有遭受侵害之虞的狀態前的權利。此種涵義釐定的原因在於:其一,物權(譬如所有權)具有對世性,物權人權利內容的實現遭受他人妨害時,即必需將之除去(排除);其二,物權(譬如所有權)具有觀念的特性,權利人對標的物的支配受到妨害時,得要求將受到的妨害而予除去(排除)。但此等權利僅具防禦的功用,只於所有權遭受他人侵奪或妨害時方得行使。

物上請求權之旨趣系維護所有權人的權利,而並不在於填補損害。故無論被請求人是否可歸責、物權人是否有損害,皆可主張;即使有損害,也不得立基於該請求權請求損害賠償。對於所有權人的物上請求權的特性,仍存在爭議,但較為恰當的主張應當是:所有權人的物上請求權作為一種對人的請求權乃係與債權相近,然其並非為債權,而是一種依存於物權且準用債權規則的獨立的請求權。

物上請求權並非獨立的權利,其目的在於實現物權,故二者共命運。將所有權等物權讓與的,其效力自應涵括物上請求權,受讓人於取得所有權等物權後,自可立基於所有權等物權而行使其物上請求權。

二、所有權人的物上請求權的形態、內容與其他相關問題

(一)關於所有物返還請求權

所有物返還請求權,係指喪失所有物的佔有的所有權人,得對無權源的佔有人請求返還所有物(佔有的回覆)的權利。行使該權利的要件包括:第一,所有權人喪失對所有物的佔有,無論系喪失自己佔有或代理佔有,亦無論喪失原因為何。第二,佔有人的佔有系非基於法律上正當權源的不法的佔有,且不以佔有人故意或過失為必要。第三,行使權利的主體需為所有權人,或依法得行使所有權的人,如所有權人的代理人、有代位權的債權人、破產管理人與遺產管理人等。第四,被請求人需為無權佔有人或侵奪所有權人的所有物的人,且不限於現在直接佔有人。第五,標的物具有適於返還的特性。第六,權利效力系請求返還佔有物。且基於此種效力,請求權人與相對人間的權利義務關係,應根據民法有關佔有回覆請求權與佔有人間的關係的規定,依侵權行為、無因管理與不當得利規則,請求佔有人返還因佔有物(所有物)而獲得的利益,或賠償因佔有物毀損滅失的損失。

對於所有物返還請求權是否得罹於訴訟時效的問題,學理通說認為其並不因罹於時效而消滅。惟依我國民法的有關規定,不動產物權和登記的動產物權的權利人請求返還財產,不適用訴訟時效。此外,無權佔有人應對未及時返還導致標的物毀損或滅失而造成的所有權人損害承擔賠償責任,即便出於不可抗力。若標的物由第三人佔有,則所有權人則僅得向現佔有人請求返還其物,惟因返還請求權的特性並非系債權,原佔有人不得援引給付不能而抗辯。

(二)關於所有物妨害除去(排除)請求權

所有物妨害除去(排除)請求權,係指享有所有權的人於其對所有物的支配現實遭受佔有侵奪以外的方式的阻礙、侵害或侵奪時,其對妨害人得請求除去其阻礙、侵害或侵奪。此種妨害指違反所有權的應有狀態的繼續性的妨害,且無論其基於何種因由而發生。妨害除去請求權的內容因侵害的多樣性而有所不同。

所有物妨害除去請求權的構成要件包括:第一,需對所有權為妨害。第二,妨害需為現實的不法。第三,妨害狀態的發生並非基於妨害人的正當的權源。請求權行使主體僅限於所有權人,共有人於其權限範圍內亦可行使。被請求人既包括以自己的行為對他人所有權為妨害的行為妨害人,也包括持有或經營某種妨害他人所有權的物或設施的狀態妨害人。此外,學理通說認為,所有人的除去妨害請求權並不適用訴訟時效。

(三)關於所有物妨害防止(預防)請求權

所有物妨害防止(預防)請求權,係指所有權人將來對物的直接支配有受侵害、妨礙之虞時,其依法對產生妨礙之虞的人享有請求防止妨礙發生的權利。其構成要件包括:第一,需所有人的所有物存在客觀的有受妨害之虞。第二,妨害之虞並非基於妨害人的正當的權源而引起。行使權利的主體,系自己對物的支配有受到妨害之虞的所有權人。被請求人則為現在並無正當的權源而使妨害有發生之虞的人。

所有人防止妨害請求權的旨趣,在於阻卻將來發生的妨害,故對於業已存在的妨害也有主張防止妨害請求權的可能。但該權利的主張,並不以曾經發生妨礙所有權且有繼續發生的可能為必要。根據一般的基準或情形,妨害發生的危險性或可能性明確、清楚之時,所有權人即可行使妨害防止請求權。

(四)我國法中的所有權等物權的保護方法

我國法對於所有權等物權的保護並未採取所有權或物權的物上請求權的稱謂或立法表達,而是徑直啟用「物權的保護」這一名稱,並規定了較前述傳統法更寬泛的內容。例如,釐定了所有權等物權權利的合同法與侵權責任法保護方法或救濟途徑,規定了所有權等物權權利人可以經由請求損害賠償抑或請求承擔其他民事責任來保護或救濟物權權利,更借鏡《義大利民法典》明定了所有權等物權的確認請求權制度或規則。

因此,對於我國法釐定的所有權等物權權利的物上請求權保護這一傳統法的保護方法,應依前文所述而予完善、建構或充實;對於我國法中的所有權等物權權利的確認請求權制度或規則,宜使之得以繼續保留;並應使二者的功用與價值於實務中得到進一步發揮或彰顯。

三、所有權人物上請求權的競合與物上請求權和費用問題

對於所有權人的各物上請求權的競合,存在如下三種學說:

對於所有權人的物上請求權的行使與費用負擔,存在如下觀點:

首先,對基於所有物返還請求權與基於合同的返還請求權發生的競合,存在兩種學說:其一為「請求權競合說」,權利人可行使任一權利,主張、舉證對自己最有利的要件;其二為「法條競合說」,關於特別關係的規範應優於一般規範適用,權利人僅可基於合同而行使權利。前者系通說。

其次,對基於所有物返還請求權與基於侵權行為的請求權發生的競合而言,以侵權行為為請求權基礎時,原則上僅可請求損害賠償,而不得要求回復原狀。若要回復原狀,則必須行使物上請求權。若需要負擔費用而行使物上請求權,且之後若仍留下不能填補的損害的,儘管可立基於侵權行為而提起損害賠償請求,但通常還是宜作為費用的問題而予處理。

最後,對基於所有物返還請求權與基於不當得利的請求權發生的競合而言,權利人均得主張。但若因有違公序良俗而導致不當得利,則兩者均不得行使。

按照現今物權法法理與學理,所有權人的物上請求權對於視為物權的權利及準物權權利,乃至習慣法上的物權,皆有適用的餘地。在晚近域外(譬如日本)的比較物權法實務中,所有權人物上請求權的行使構成權利濫用的,主要系對土地的利用(方式)造成了近鄰很大困擾的情形。惟其中的多數乃根據民法的相鄰關係規則而得以調整,故而也就通常認為,超出相鄰關係的規範框架或範圍時,就可能構成權利濫用。並且,行使物上請求權有時也會構成權利濫用。

相關焦點

  • 對物上請求權適用訴訟時效問題的探討
    物上請求權的概念和制度最早確立於1900年的《德國民法典》,該法典專門規定了「基於所有權的請求權」③,並具體規定了請求權實現的種類,其中包括第862條和1004條的排除妨害或停止侵害請求權;第985條和1861條的返還財產請求權;第989條的財產損害請求權。此後,物上請求權制度相繼在大陸法系的瑞士、韓國以及我國臺灣等地確立。
  • 解析我國物上請求權制度
    筆者試圖通過對《物權法》相關條文的闡釋,解析我國物上請求權制度。   一、何謂物上請求權  物上請求權與物權請求權是否為同一概念?通說採肯定說。筆者以為,既然我國通說認為佔有僅為一種事實,而非權利,物上請求權與物權請求權便不能為同一概念。物上請求權的外延大於物權請求權的外延,除物權請求權外,其亦包括佔有保護請求權在內。
  • 論物權請求權
    在法國,關於物權尤其是所有權的保護,《法國訴訟法典》第23條以下規定了佔有之訴(actioPossessoire)與本權之訴(actioPetitoire),其物權的標的限制為不動產。與此同時,《法國民法典》第25條也涉及關於「返還不動產的訴權」的規定,第597、599、701條還規定「用益權人得準用對所有權保護的方法,排除來自所有權人的侵害」;「地役權人得排除供役地所有人對地役權的侵害」。
  • 2013年土地代理人《地籍調查》基礎知識:物上請求權
    物上請求權  地役權人在設定目的範圍內,既有以他人不動產供其不動產使用便利的權利,則基於其享有的物權,對於無權佔有或侵奪其地役權者,可請求返還;對於妨害其地役權者,可請求除去;對於有妨害其地役權之虞者,可請求防止。
  • 原物返還請求權
    在現行法上,既在物權法中物上請求權規則處規定了返還原物請求權,也在侵權責任法中將其規定為侵權責任。在這種雙軌機制下,司法實踐往往將返還原物請求權作為侵權責任予以適用,但從制度內容與功能上看,物上請求權以其抽象的構成要件,全面地保護絕對、自由的所有權或物權。
  • 孫山:請求權制度的運作機理初探——以物上請求權稱謂之爭為視角| 法學專論
    佟柔先生認為:「依其所由產生的權利不同,可以分為債上請求權、物上請求權、人格權上的請求權、身份權上的請求權等。王利明教授則用債權請求權、物權請求權、人格權上的請求權、繼承法上的請求權、親屬法上的請求權等描述請求權的類型。其他學者的表述與之大同而小異。大同者,人格權上與身份權上的請求權,學者的表述幾乎沒有差別;小異者,則是債上請求權與債權請求權、物上請求權與物權請求權的差別。
  • 唐春雷:請求權基礎的審查及請求權競合釋明 | 微課程
    《物權法》對於所有權人和佔有權人(物權返還請求權),都進行了法律保護,但是保護規範是不同的,其中對於佔有人返還原物的請求權,自侵佔發生之日起一年內未行使的該請求權消滅,那麼以上的訴請,它的請求權到底是基於所有權,還是基於佔有權,訴求並不明確需要對於請求權的基礎加以明確,請求權基礎的審查它有著法律和邏輯上的次序安排。
  • 注稅《稅收相關法律》每日一練:物上請求權的特徵
    注稅《稅收相關法律》每日一練:物上請求權的特徵
  • 無效合同財產返還請求權是否適用訴訟時效
    該說認為,合同無效或被撤銷後,基於合同所發生的債權債務關係歸於消滅的同時,原來基於合同所發生的物權變動喪失其存在的基礎,則必然發生物權變動的迴轉,此時,返還財產就是返還原物,在性質上屬基於物權所產生的物上請求權,一方交付給另一方的財產並不發生所有權的轉移,接受財產的一方,應將財產返還給原所有人,如果原物已滅失構成給付不能時,則轉變為不當得利的返還即轉化為不當得利請求權或損害賠償請求權
  • 論物上請求權訴訟時效的適用問題
    ( 一) 物上請求權區別於物權不可否認,物上請求權確與物權之間存在著無法割裂的聯繫,物上請求權來源於物權,其目的在於保護 物權,但是物上請求權與物權的差別也是顯而易見的。1. 物權是一種原生權利; 而物上請求權則由物權 衍生而來,是一種救濟權利,不能將原權利與救濟權混 為一談。2.
  • 善意無權佔有人是否享有排除妨害請求權
    【分歧】  胡某某並非水井的所有權人和用益物權人,是否有權請求胡某排除妨害,對此,有兩種不同的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物權請求權是以排除妨害與回復物權的圓滿狀態為目的的權利,保全請求權是物權請求權的一種,是他人以無權佔有物權人的標的物以外的方法妨害物權的圓滿狀態時,發生的妨害排除請求權。
  • 淺議佔有請求權、原物返還請求權與回復佔有請求權
    【評析】  生效判例採納了第三種觀點,本文基於佔有請求權和原物返還請求權等法律關係分析如下:  一、原告佔有請求權與車主原物返還請求權的對抗  佔有基於其權能是否獲得法律認可,可分為有權佔有和無權佔有。用益物權人、動產質權人、留置權人、承租人、承運人的佔有,均系有權佔有。
  • 請求權基礎理論
    (三)他物權上請求權  他物權包括所有的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除所有權以外的他物權也具有物權請求權之適用,用益物權的物權請求權包含地上權請求權、地役權請求權和典權請求權這三類物權請求權,基於地上權的物權請求權之內容與特徵如下:  1、地上權受有妨害時,地上權人應享有物權請求權,包括標的物返還請求權、妨害排 除請求權和妨害預防請求權,其構成要件與內容應準用基於所有權的請求權
  • 【民法典課堂】擔保物權規定中的物上代位權以及物上代位性的相關內容
    本期主講:河南三文律師事務所律師竇彩雲 謝慎之 本期是第二十講,主要內容是:擔保物權規定中的物上代位權以及物上代位性的相關內容。二、物上代位性,是指當擔保物因他人之侵害而滅失、毀損時,債務人所得之賠償金應作為代位物繼續為債權之擔保,債權人對該代位物優先取償。對於債務人轉讓擔保物所得價款以及擔保物因有損壞、貶值之虞而提前處分所得之價款或擔保人另行提供的擔保物,債權人亦同樣有物上代位權。保險金請求權之物上代位。對於保險金之物上代位,我國《民法典》第390條所規定的「賠償金」也應當包括保險金在內。
  • 王澤鑑:請求權基礎的理論
    乙因甲之給付,受有某畫所有權之利益。惟贈與契約不成立,欠缺法律上原因,應成立不當得利(第179條)。乙將該畫轉贈於丙,其所受之利益不存在,乙系不知無法律上之原因,免負返還之責任(第182條第1項)。甲對丙請求返還該畫所有權,其請求權基礎為第183條之規定:不當得利之受領人,以其所受者,無償讓與第三人,而受領人,因此免返還義務者,第三人於其所免返還義務之限度內負返還責任。
  • 基於相鄰關係的請求權訴訟時效問題
    評析:相鄰關係是指相互毗鄰的不動產的所有人或使用人因對不動產行使所有權或者使用權而發生的權利義務關係。相鄰關係糾紛通常包括因排水(滴水)、通行、通風、採光、汙染(例如噪音、震動、氣體、熱能等汙染)原因產生的糾紛。彼此相鄰的各方在相處中都有要求對方給予方便的權利,同時也負有尊重對方權益,克制自己不合理需求的義務。相鄰人享有的要求他方給予方便的權利,稱之為相鄰權。
  • 返還遺失物的報酬請求權
    研究和探尋享有報酬請求權的立法原因、條件、合理適當的報酬比例以及權利的實現等問題,有助於將遺失人與拾得人之間的關係依照法律納入有序化軌道。  [關鍵詞]:遺失物 報酬請求權拾得人 遺失人   隨著商品經濟的日益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民事主體佔有物質財富日益增多,財物流轉日益頻繁。
  • 【解讀民法典】 所有權人有權追回遺失物
    請看民法典相關條款:第三百一十二條  所有權人或者其他權利人有權追回遺失物該遺失物通過轉讓被他人佔有的,權利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損害賠償,或者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受讓人之日起二年內向受讓人請求返還原物;但是,受讓人通過拍賣或者向具有經營資格的經營者購得該遺失物的,權利人請求返還原物時應當支付受讓人所付的費用。權利人向受讓人支付所付費用後,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追償。
  • 請求權基礎在法官裁判中的體系構造與適用
    儘管體系工作的功能論和歸責評價之間並不是充分關係,卻是司法裁判論證不可跨越的前提。由於行為構成在類型上存在相同情形,請求權基礎在權利內容構成上並不是排斥關係,存在多個請求權基礎同時滿足邏輯條件時,有必要運用體系思維進一步揭示目的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