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我國憑藉著地大物博、完備的基礎建設,以及龐大的人口紅利,通過種種優惠政策吸引了大批外資企業前來辦廠,逐漸擁有了「世界第一工廠」的美稱,國內製造業的發展也是突飛猛進。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國內的勞動力成本逐漸上升,對於外資企業的落地要求也越發嚴格,部分汙染較大的低端製造產業被遷出,「中國製造」開始向「中國智造」轉型。
今年有一則消息傳來,美、日兩國再度呼籲企業撤離中國,試圖吸引外資企業將工廠遷回本土或是轉移到東南亞等地區,擺脫所謂的「中國依賴」。實際上這並不是外資企業第一次想要撤離中國,早從2018年開始,國內就陸續有不少外資企業關廠裁員,並將企業轉移到東南亞等地區,其中又屬越南最受資本青睞。
近年來選擇轉移到越南的投資產業大多為加工和低端製造業,是對勞動力需求較高,工業附加產值相對較低的產業,這與「中國製造」崛起的初期十分相似,甚至有外媒稱越南或將成為中國之後的下一個「世界工廠」。
越南的優勢十分明顯,目前越南正是享受著人口紅利的時期,擁有大量比中國更廉價的勞動力。而且越南的地理位置優越,擁有眾多的沿海城市與港口,海洋運輸十分便利。
資本都是逐利的,因此外資企業想通過將工廠轉移至越南的方式節約成本無可厚非,那麼這些外企真的撿到「便宜」了嗎?那些轉移到東南亞的企業的現狀如何呢?
日本、韓國等諸多國家,認為東南亞是廉價勞動力的聚集地,價格甚至要比10年前的中國還要低。於是從2017年開始,曾為中國提供了大量工作崗位的優衣庫等日企開始關閉中國工廠,並在東南亞地區至少投資了1500億開發新的工業園區。韓國的三星集團也是如此,將所有在中國開設的工廠轉移到了越南,將越南建設成了三星最大的生產基地。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越南製造業的種種弊端逐漸暴露了出來。越南的整體面積並不大,這些年來不論是越南的場地成本還是勞動力成本都在不斷增加。在19世紀末時,越南單個勞動力的成本僅在300元每月左右,現在已經上漲至了1000元以上,並且還保持著增長的趨勢。
而且越南的勞動法與西方類似,我們時常能夠聽到越南員工因薪資不滿意或不想加班而大規模抗議罷工的事件,能掌握較高技術的工種人數明顯不足。
越南雖然擁有大量的港口,但是越南的基建設施並不完善,將貨物從工廠運往港口就成為了一張難題,無形之間增加了運輸的成本。我國擁有世界上最完備的製造業產業鏈,但目前越南的產業鏈還不夠完備,有時就連一顆小小的螺絲釘也需要從國外大量進口,而這顆螺絲釘很有可能就是「中國製造」。
本文由新業財經原創出品,未經許可,請勿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