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批外資企業撤離中國,轉移到東南亞,如今它們過得怎麼樣了?

2020-12-08 新業財經

過去我國憑藉著地大物博、完備的基礎建設,以及龐大的人口紅利,通過種種優惠政策吸引了大批外資企業前來辦廠,逐漸擁有了「世界第一工廠」的美稱,國內製造業的發展也是突飛猛進。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國內的勞動力成本逐漸上升,對於外資企業的落地要求也越發嚴格,部分汙染較大的低端製造產業被遷出,「中國製造」開始向「中國智造」轉型。

今年有一則消息傳來,美、日兩國再度呼籲企業撤離中國,試圖吸引外資企業將工廠遷回本土或是轉移到東南亞等地區,擺脫所謂的「中國依賴」。實際上這並不是外資企業第一次想要撤離中國,早從2018年開始,國內就陸續有不少外資企業關廠裁員,並將企業轉移到東南亞等地區,其中又屬越南最受資本青睞。

近年來選擇轉移到越南的投資產業大多為加工和低端製造業,是對勞動力需求較高,工業附加產值相對較低的產業,這與「中國製造」崛起的初期十分相似,甚至有外媒稱越南或將成為中國之後的下一個「世界工廠」。

越南的優勢十分明顯,目前越南正是享受著人口紅利的時期,擁有大量比中國更廉價的勞動力。而且越南的地理位置優越,擁有眾多的沿海城市與港口,海洋運輸十分便利。

資本都是逐利的,因此外資企業想通過將工廠轉移至越南的方式節約成本無可厚非,那麼這些外企真的撿到「便宜」了嗎?那些轉移到東南亞的企業的現狀如何呢?

日本、韓國等諸多國家,認為東南亞是廉價勞動力的聚集地,價格甚至要比10年前的中國還要低。於是從2017年開始,曾為中國提供了大量工作崗位的優衣庫等日企開始關閉中國工廠,並在東南亞地區至少投資了1500億開發新的工業園區。韓國的三星集團也是如此,將所有在中國開設的工廠轉移到了越南,將越南建設成了三星最大的生產基地。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越南製造業的種種弊端逐漸暴露了出來。越南的整體面積並不大,這些年來不論是越南的場地成本還是勞動力成本都在不斷增加。在19世紀末時,越南單個勞動力的成本僅在300元每月左右,現在已經上漲至了1000元以上,並且還保持著增長的趨勢。

而且越南的勞動法與西方類似,我們時常能夠聽到越南員工因薪資不滿意或不想加班而大規模抗議罷工的事件,能掌握較高技術的工種人數明顯不足。

越南雖然擁有大量的港口,但是越南的基建設施並不完善,將貨物從工廠運往港口就成為了一張難題,無形之間增加了運輸的成本。我國擁有世界上最完備的製造業產業鏈,但目前越南的產業鏈還不夠完備,有時就連一顆小小的螺絲釘也需要從國外大量進口,而這顆螺絲釘很有可能就是「中國製造」。

本文由新業財經原創出品,未經許可,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相關焦點

  • 大批外資企業撤離中國,轉移到東南亞,玻璃大王「緊急」發聲
    文:加七過去40年,得益於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紅利,大量外資企業湧入中國市場。他們看中了中國優惠的土地稅收政策、低成本的勞動力,還有其他方面的一些限制,它們不斷地在中國投資建廠。中國製造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中國地大物博,勞動力豐富,市場廣闊,製造業也非常先進,素有「世界工廠」之稱。然而,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的勞動力成本也在不斷的升高。這表明,中國已經不再依靠外資企業來發展自己的經濟,這意味著中國經濟的真正崛起。
  • 東南亞能夠承接中國的全產業轉移嘛
    在大陸、臺資、日本和美資企業因為生產成本、中美貿易戰等原因跑路美國、東南亞建廠的大背景下,當前日資、韓資企業也加快了撤資、轉移的步伐。日資世界五百強兩大巨頭——日東電工和尼康公司相繼撤離蘇州,留下廢棄的工廠和大量的裁撤人員,不僅日資企業,韓國三星電子、LG電子相繼出走中國,大量外企的出走同時在帶走了大量的配套產業鏈,帶走了大量就業崗位以及龐大的稅收,這些損失無法估量,引發了大家關於外資撤離的大討論。而更令人憂懼的是,不僅僅是三星在有步驟地撤離,松下、夏普、東芝、飛利普、索尼、霍尼韋爾安防、蘋果、希捷都已經加大撤退的力度。
  • 商務部:「大批日本企業撤離中國」的說法站不住腳
    在10日舉行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表示,所謂「大批日本企業撤離中國」的說法根本站不住腳。高峰指出,據日本貿易振興機構對在華日資企業的調查顯示,2015年至2019年,在華日企擴大、維持和縮小在華業務的比例基本保持穩定,其中計劃縮小在華業務的企業佔比較小。
  • 「大批日企撤離中國」說法站不住腳 九成以上日企表示並無計劃轉移...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2月10日訊(記者馮其予)在10日舉行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表示,所謂「大批日本企業撤離中國」的說法根本站不住腳。高峰指出,據日本貿易振興機構對在華日資企業的調查顯示,2015年至2019年,在華日企擴大、維持和縮小在華業務的比例基本保持穩定,其中計劃縮小在華業務的企業佔比較小。2016年至2019年均在5%至5.4%之間。今年4月份,該機構對華南地區約3500家日企進行了調查,其中91.7%的日企表示並沒有計劃轉移在華業務,較今年2月份的調查增長了6.9個百分點。
  • 大批日本企業排隊撤出中國?商務部:並不屬實
    證券時報記者 江聃12月10日,商務部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發言人高峰表示,注意到有關媒體的調查報導。根據日本貿易振興機構對在華日資企業的調查顯示,所謂「大批日本企業撤離中國」的說法根本站不住腳。今年4月,該機構對華南地區約3500家日企進行了調查,其中91.7%的日企表示並沒有計劃轉移在華業務,較2月的調查增長了6.9個百分點。實際上,大部分在華日資企業並沒有考慮退出或撤離中國市場。一些日企在日本和東南亞國家的投資大多為新增的非同質化項目。
  • 商務部:大部分在華日資企業並沒有考慮退出或撤離中國市場
    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記者 陳芳)商務部發言人高峰10日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根據日本貿易振興機構對在華日資企業的調查顯示,所謂「大批日本企業撤離中國」的說法根本站不住腳。高峰說,實際上,大部分在華日資企業並沒有考慮退出或撤離中國市場。一些日企在日本和東南亞國家的投資大多為新增的非同質化項目。
  • 外資企業紛紛搬家,中國人工資太高了?根本原因不在這!
    眾所周知,以前外資企業都喜歡跑到中國建廠,因為中國市場的勞動力很廉價。但是最近幾年,國際產業鏈開始轉移,東南亞等國家成為了外資企業建廠的新選擇。這段時間,先是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拉裡·庫德洛呼籲,在中國市場的美國企業要撤回本國,搬家成本政府將全部「買單」。
  • 日本剛加入RCEP,後腳親證大批日企撤離中國站不住腳,何意?
    商務部12月10日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新聞發言人高峰表示,根據日本貿易振興機構對在華日資企業的調查顯示,所謂「大批日本企業撤離中國」的說法根本站不住腳。相比4月,日本政府計劃補助700億日元(約6.53億美元)的津貼,將日本產業鏈回遷本土,或是轉移到東南亞國家。如今剛剛捨棄美國的「泛太平洋協議計劃」倒戈加入RCEP,隨後又澄清大批日企撤離中國站不住腳,反差巨大,這一切的「烏龍現象」都有哪些深意呢?
  • 調查No.1外資撤離背後:國內低端製造業危機日盛
    東莞是中國製造業的一個樣本區域。當地一名從事外貿業務的管理人員稱,東莞的外資撤離和企業倒閉從08年開始,今年情況尤其不好,以前是加工企業搬到內陸省份,現在開始搬到越南和東南亞。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戰略與規劃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石勇向網易財經稱,中國的民營企業在製造業的諸多領域的發展確實給外企形成一些壓力,我們能夠提供比他們價格低得多的產品,但是質量遠跟不上。
  • 日本企業正在大規模撤離中國?這個問題需客觀看待
    文丨洪詩鴻 日本阪南大學經濟學教授 國內媒體近期大肆渲染「日資企業大規模撤離中國」這一話題,以申請日本政府補助離開中國的企業達1670家為由,認為日企撤離中國的意願越來越高。
  • 又一日企在華關閉,中國市場環境變了,還是日本企業正撤離中國?
    眾所周知,得益於國內人口紅利的優勢,很多外資企業積極的湧入國內市場,由於土地價格相對低廉,政策也比較好,不少外資企業都在中國建立了工廠。同時,還在國內市場實現了很好的發展,但如今國內市場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勞動力成本、企業運營成本上升之後,部分外資企業就搬出了國內市場。
  • 又一企業要「撤離」中國?專家表示:未來家電市場很少有外資身影
    據悉,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之前,家電市場主要是由歐美品牌主導,例如:飛利浦、博世、惠而浦等等,而到了2000年,松下、索尼等日本品牌主導了全球家電市場,又過了15年,全球家電市場又被韓國品牌三星、LG所主導,直到現如今,又輪到了中國品牌。早之前,一些國外的家電行業紛紛湧入中國市場,佔據了我國家電行業的大部分市場。不過現如今,隨著我國國內家電行業的「崛起」,那些國外家電企業的現狀如何?
  • 賺走數千億從中國撤離,現在卻後悔了?出去容易回來難,就是硬氣
    所以,有很多外資企業都開始撤退,轉向勞動力成本比較低的國家。如今,我國勞動力成本已經是東南亞國家四倍,所以不僅僅是外企從我國撤退,就連中國企業也在撤退。三星賺走3500億,從中國撤退,「轉戰」越南根據三星財報顯示,去年三星在我國賺走了3500億左右。
  • 日本不惜耗費700億日元,幫助日企撤離中國,背後原因何在?
    眾所周知,所在市場的好壞可以很大程度上的影響一個企業的發展。而中國市場的潛力可以說是十分巨大的,因此也吸引了許多外資企業紛紛來中國市場投資發展。可以說,中國市場在這些外企的眼中就是一塊「香饃饃」,大家都想分上一口。
  • 中國「世界工廠」地位不保?外企紛紛搬往這個國家,如今怎麼樣了
    然而,近年來,許多外資企業開始撤出中國,轉向了勞動成本比較低的東南亞國家,更是有傳言說,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將會被取代,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我國製造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如今不說是全球最頂尖的水平,但也處於全球中上水準。尤其是中國製造業的「性價比」,在全球範圍內都是「數一數二」的。
  • 商務部回應「中國外資撤離潮」:這種說法有失偏頗
    近一個時期以來,有關外資撤離的一些說法多次成為大家所關注的話題。針對「中國外資撤離潮」這樣的說法,商務部部長高虎城認為這種說法是有失偏頗的。  高虎城表示,無論從國際經驗還是中國的實際情況看,任何國家的外資,都會隨著經濟發展水平和產業結構的變化而有進有出,中國「外資撤離潮」這樣的說法是有失偏頗的,「我看到近些年來有些產品確實是轉出去了,但是同時也有許多高端產業聚集到中國市場。我想,這就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的一個結果。」
  • 美國呼籲企業撤離:蘋果離開中國會如何?郭臺銘:或大批企業倒閉
    像我國的經濟越來越好,更多的企業在國內發展良好之後,下一步便是更傾向到國外進行投資發展,比如像咱們的玻璃大王,還有其它一些行業的巨頭也是一樣。相對國外的一些企業當然也不能放過我們中國這麼大的市場,都紛紛的選擇來中國進行繼續發展,像我們非常熟悉的特斯拉,寶馬等等都已經是紛紛在中國設立了工廠。 話題討論:美國呼籲企業撤離:蘋果離開中國會如何?
  • 東南亞多國壓縮最低工資漲幅!製造業仍跟不上?外企轉向中國投資
    此前中國在最新發表的新年賀詞中提到,2019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預計將接近100萬億元人民幣、人均將邁上1萬美元的臺階。而一直以追趕中國經濟為目標的東南亞國家們,GDP還未上去,但工資已經開始向中國看齊。
  • 美日企業要從中國撤離?70%美企已亮明態度:堅決不遷
    近日,國內各大社交網站都在討論一件大事,即美日企業紛紛要從中國撤走。為此,很多網友留言稱,大批量的外企遷走會不會給中國經濟以及就業帶來很大的問題呢?面對這一情況,我國發改委也公開作出回應稱,外資基本盤總體穩定,換句話說,國人完全多慮了。
  • ...販假;商務部:「大批日本企業撤離中國」的說法站不住腳 | 每經網
    每經17點丨外交部:再次敦促蓬佩奧之流停止制假、販假;商務部:「大批日本企業撤離中國」的說法站不住腳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