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12月10日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新聞發言人高峰表示,根據日本貿易振興機構對在華日資企業的調查顯示,所謂「大批日本企業撤離中國」的說法根本站不住腳。
相比4月,日本政府計劃補助700億日元(約6.53億美元)的津貼,將日本產業鏈回遷本土,或是轉移到東南亞國家。如今剛剛捨棄美國的「泛太平洋協議計劃」倒戈加入RCEP,隨後又澄清大批日企撤離中國站不住腳,反差巨大,這一切的「烏龍現象」都有哪些深意呢?
一、其實,日本政策出發點,或者說考慮意圖並非要鼓勵企業撤離中國
我們要知道,日本的政策無論出哪招,其真實意圖一定不是要鼓勵日企業撤離中國,而是一方面想要向日本國內回歸;另一方面是想避免集中於一國,而鼓勵企業把產業鏈分散到東南亞各國。
我認為,這是為了避免由於本國企業將生產線集中於一國,導致由於該國國際關係、政策等原因,導致日企的利益無法受到應有保護,以及日企在需要時(比如近期醫療衛生用品)無法及時運輸為日本國民服務。簡單來說,就是不要把所有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裡的思路。
日本人自己做過統計:日本19.1%的出口面向中國,23.5%的進口來自中國。日本24.7%的中間品出口面向中國,21.1%的中間品由中國進口。2019年日本進口的汽車零部件中37%來自中國,日資企業生產的電子元器件中35%在中國銷售。日本海外企業在中國的數量是最多的,超過東協、歐盟、美國一大截。
因此,我從這個初衷來看,它並非是刻意針對中國,而是為了分散風險。只不過恰好目前這個集中於一極、集中於一國的現狀,就發生在中國,此前政策可以預計的實際表現,是想從中國撤離。
那麼,針對日本國家相關政策背後的憂慮,如果相關「一極」國家能夠在政策上、實際做法上,保障包括日本在內的外國企業的利益,做到言而有信,尊重他國企業的物質財產、知識財產以及運輸的需要,那麼我想這樣就可以相對打消一些日本及其他國家的顧慮。總之,如果企業的採購和生產過於集中在一個國家,這會使得日本的供應鏈變得脆弱。也就是說,日本是打算想重新構造產業鏈。
二、日本的經驗之道:安全靠美國,經濟靠中國
亞洲國家,安全靠美國,經濟靠中國,這應該是一句流行在全亞洲的經驗之道了。日本也是不例外的,畢竟中日之間有緊密的貿易往來與經濟利益鏈。
日本是中國的第二大貿易夥伴,排在美國之後。反過來,中國是日本的第一大貿易夥伴,排在美國之前。這樣來看,雙方的聯繫已經非常緊密了。日本在華企業超過3萬家,這些企業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全部撤離。中國仍是全球範圍內至關重要的市場,有相當一部分日企肯定是不願意選擇撤離。比如豐田、本田,他們更加看重中國市場,在中國生產並且在在中國銷售,更加符合自己的利益。
目前,美國把在華市場和外部市場分開,各個友國紛紛要做出抉擇。對於日企來講,它們也不例外,日企業也只要兩條路可以選擇:
一是融入歐美體系中,這些企業要跟隨美國的決策如積極尋找海外市場,尋找新的落腳點。二是根基於中國市場的日企,將會繼續留在中國,對外部採取冷靜或觀望的態度。三、若從長遠利弊關係來看,即使日企撤離中國,也並非是徹底的壞事
目前,中國面臨的情況是,產業正在不斷升級,勞動成本不斷增加,土地價格不斷攀升,這些因素將導致日本在華企業的經營成本不斷上升。即使日企業撤離中國也並非壞事,我的理由如下:
一是在短期內,因為失去了強有力的競爭對手,便無形中給中國家電等製造業留下了足夠的發展空間,從而或將為國內製造業帶來更多的市場機遇。二是無論如何開展,撤離的日企,主要還是勞動力密集和低成本低端家電製造業。比如撤離中國的松下等外企,其生產能力絕大多數都是低端製造,也正是中國下一步需要調整的產業,這對優化中國的產業結構反而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三是日企撤離後,留下的部分高精尖技術、管理人才將會進入中國製造企業,事實上在為中國企業技術更新和改造輸送合格人才。而且其先進的管理技術和理念,也將會對中國企業帶來很大推動力,甚至還或將掀起一場新科技革命。
總之,我相信肯定會有一部分日企會趁機撤離,因為中國的製造成本已然變高,讓它無法立足。可是,產業鏈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更需要有時間才能真正撤離。剩下相當大部分日企絕不會撤離,因為中國已經不是單純的製造大國,更是一個消費大國。在中國生產、在中國銷售,更加符合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