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日企在華關閉,中國市場環境變了,還是日本企業正撤離中國?

2020-12-22 聚富財經

眾所周知,得益於國內人口紅利的優勢,很多外資企業積極的湧入國內市場,由於土地價格相對低廉,政策也比較好,不少外資企業都在中國建立了工廠。同時,還在國內市場實現了很好的發展,但如今國內市場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勞動力成本、企業運營成本上升之後,部分外資企業就搬出了國內市場。

例如三星集團,已經陸續關閉了位於國內的多個工廠,並在東南亞建成了亞洲最大的生產基地,雖然三星集團表示並沒有搬出國內市場,只是為了更好的適應國內市場的需要。而最近一段時間,史丹利百得也關閉了深圳工廠,並吸引了不少人的關注,但現如今又有不少外資企業選擇了關閉中國工廠,升龍科技就是其中一家。

對於升龍科技,可能很多人並不是很熟悉,但升龍科技已經在國內市場發展多年了,在2005年的時候就成立了,企業主要生產半導體、線圈、電子陶瓷等產品,但這家企業卻是日本的一家子公司,早在1991年的時候,就已經進入國內市場了,並在深圳等城市都設立了工廠,但現如今卻將位於深圳的工廠關掉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對此,有業內人士指出,升龍科技之所以會關閉,主要是由於全球的智慧型手機市場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出現了訂單下滑的局面,影響到了升龍科技的發展。但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升龍科技關閉並不是撤離到其它地區,而是由於自身的經營不善,出現了倒閉的情況。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升龍科技的倒閉並不會對國內市場產生什麼影響,但該工廠的員工,可能會面臨失業。

但在9月份的時候,升龍科技還獲得了近54萬元的補助,如今卻選擇了關閉,不少人還是比較驚訝的,但這並不是日本在國內關閉的第一家工廠,在2019年的時候,該公司的總公司就陸續關閉了位於國內的兩家工廠,而關閉的原因也主要是由於經營出現了一定的困難。其實,升龍科技的倒閉只是日本企業在國內市場的一個「縮影」。

從目前來看,不少日本知名企業位於國內的工廠均在相繼關閉,部分日本的工廠可能是經營不善選擇了關閉,但還有一部分工廠是選擇了撤離,即關閉位於國內的工廠,之後再在東南亞等地區建立新的工廠。東南亞等地區為了吸引更多的企業,甚至還推出了不少優惠政策,吸引這些外資企業。

日本在越南的投資項目還是比較多的,僅在2019年,投資金額就達到了80億美元,截止到目前,投資的項目數量突破了4000個,還一度成為了越南最大的投資來源國。受疫情的影響,日本希望部分位於國內的企業,能夠將生產線撤回日本,亦或是搬到東南亞等地區,截止到目前,已經有1700多家日本企業申請搬回日本,亦或是到東南亞地區發展。

但在國內市場的日本企業數量高達7.6萬家,也就是說,計劃撤出國內市場的日本企業佔比並不高,並且一些發展比較好的日企還會深耕國內市場。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經濟環境的變化,國內出海發展的企業,也可能正在積極的搬回國內市場,並且國內市場的優勢還是比較大的,因此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會繼續保持!

相關焦點

  • 商務部:大部分在華日資企業並沒有考慮退出或撤離中國市場
    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記者 陳芳)商務部發言人高峰10日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根據日本貿易振興機構對在華日資企業的調查顯示,所謂「大批日本企業撤離中國」的說法根本站不住腳。高峰說,實際上,大部分在華日資企業並沒有考慮退出或撤離中國市場。一些日企在日本和東南亞國家的投資大多為新增的非同質化項目。
  • 日本企業正在大規模撤離中國?這個問題需客觀看待
    文丨洪詩鴻 日本阪南大學經濟學教授 國內媒體近期大肆渲染「日資企業大規模撤離中國」這一話題,以申請日本政府補助離開中國的企業達1670家為由,認為日企撤離中國的意願越來越高。
  • 日本砸700億日圓助87家日企撤離中國
    符合條件的企業,其產品涵蓋航空零部件、汽車零部件、化肥、醫藥和紙製品生產商,其中包括夏普、Shionogi、Terumo 和Kaneka 等知名企業。這次撤離中國的日企名單中,其中30家公司將把生產轉移到東南亞,包括生產硬碟部件的Hoya公司將遷往越南和寮國;其他57個項目將搬往日本。
  • 日本不惜耗費700億日元,幫助日企撤離中國,背後原因何在?
    然而最近,卻有一個國家不惜耗費巨額的資金,來幫助本國的部分企業從中國市場中撤離,這個國家就是日本!近期以來,種種跡象都表明,日本正在鼓勵部分在中國的日企撤離中國市場。7月17日,日本的經濟產業省表示,目前已有87家日本企業獲得了日本提供的補貼,從中國市場中撤離。而這87家企業,有一部分撤回了本國,還有一部分則將產業轉移到了東南亞。
  • 日本剛加入RCEP,後腳親證大批日企撤離中國站不住腳,何意?
    商務部12月10日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新聞發言人高峰表示,根據日本貿易振興機構對在華日資企業的調查顯示,所謂「大批日本企業撤離中國」的說法根本站不住腳。中國仍是全球範圍內至關重要的市場,有相當一部分日企肯定是不願意選擇撤離。比如豐田、本田,他們更加看重中國市場,在中國生產並且在在中國銷售,更加符合自己的利益。目前,美國把在華市場和外部市場分開,各個友國紛紛要做出抉擇。
  • 商務部:「大批日本企業撤離中國」的說法站不住腳
    在10日舉行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表示,所謂「大批日本企業撤離中國」的說法根本站不住腳。高峰指出,據日本貿易振興機構對在華日資企業的調查顯示,2015年至2019年,在華日企擴大、維持和縮小在華業務的比例基本保持穩定,其中計劃縮小在華業務的企業佔比較小。
  • 日本巨頭突然宣布,放棄紮根20年的中國市場,產能轉向越南
    200人,接下來OKI將會關閉在華ATM業務,並且把名下所屬業務交給中國企業維護。這次OKI產能轉移,並不是因為日本給出的補貼,而是被中國快速發展的時代所淘汰。這幾年我國行動支付盛行,出入銀行存取現金的人越來越少,自然對於ATM機的需求也變得更少。沒有市場,對於企業來說就意味著無錢可賺,所以OKI也只能關閉在華企業,而把這份產能轉向了越南。接下來該企業則只剩日本和越南工廠,分別為日本本土和海外市場所服務。
  • 日本自掏腰包!補貼700億「搬家費」,請求87家日企從中國撤離
    然而,就在其他國家加大對華投資力度的當下,日本卻做出意外舉動,不惜「自掏腰包」補貼700億搬家費,請求87家日企從中國撤離。據報導,日本將向那些把工廠遷出中國的企業支付報酬,這是一項確保供應鏈、減少對中國製造業依賴的新計劃的一部分。這些遷出中國的企業將把工廠遷回日本,或其他東南亞國家。
  • 日企排隊撤離中國?為給自己解套,兩任日本首相挑釁中國沒底線
    作者:刺客日前,由日本媒體聲稱,受美日產業鏈「轉移」政策影響,大批日本企業正「排隊撤離中國」。不過,日前,中國商務部發言人就上述問題發表聲明稱,所謂「大批日企撤離中國」的說法,根本站不住腳。據中方統計,今年1月到10月,在全國新設立的外商投資企業2.29萬家,其中來自日本的企業就有604家,實際投資金額高達202.6億人民幣。另外,根據日本貿易振興機構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日企在華擴大、維持和縮小業務的比例基本維持穩定,其中計劃縮小規模的日企只佔極少一部分。
  • 「大批日企撤離中國」說法站不住腳 九成以上日企表示並無計劃轉移...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2月10日訊(記者馮其予)在10日舉行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表示,所謂「大批日本企業撤離中國」的說法根本站不住腳。高峰指出,據日本貿易振興機構對在華日資企業的調查顯示,2015年至2019年,在華日企擴大、維持和縮小在華業務的比例基本保持穩定,其中計劃縮小在華業務的企業佔比較小。2016年至2019年均在5%至5.4%之間。今年4月份,該機構對華南地區約3500家日企進行了調查,其中91.7%的日企表示並沒有計劃轉移在華業務,較今年2月份的調查增長了6.9個百分點。
  • 「日企排隊撤出中國」真相調查
    日本貿易振興機構廣州代表處所長清水顯司談到今年日本企業的發展情況時,略顯無奈地對《環球》雜誌記者這樣說。今年一度甚囂塵上的「大批日本企業排隊撤出中國」的新聞讓他頗感意外,因為不論是從日本貿易振興機構對在華日企的調查,還是根據他對日本供應鏈改革措施推動的成效來看,這種說法都立不住腳。
  • 大批日本企業排隊撤出中國?商務部:並不屬實
    根據日本貿易振興機構對在華日資企業的調查顯示,所謂「大批日本企業撤離中國」的說法根本站不住腳。高峰說,從日本貿易振興機構對在華日企的調查報告來看,2015-2019年,在華日企擴大、維持和縮小在華業務的比例基本保持穩定,其中計劃縮小在華業務的企業佔比較小。除2015年這一比例達到8.8%外,2016-2019年均在5%至5.4%之間。
  • 選擇從中國市場撤離的,終究要回來,日本龍頭高調宣布:重返中國
    選擇從中國市場進行撤離的企業,終究還是要回來,這不,日本龍頭企業近段時間就宣布高調回歸,畢竟中國市場的吸引力實在太大了,不少外資都想要在其中佔據一席之地。中國發展在中國經濟呈現飛速上升的增速後,也就意味著國內現在的消費水平是越來越高,這樣一來自然就使不少外資都看到了其中的商機,只不過他們發現的終歸還是太遲了一點,畢竟中國市場內部競爭已經非常激烈,就算有外資想要來到我國建廠發展,那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有時候就算有錢也沒辦法扭轉這種局面。
  • 日企回家路費報銷?明治:沒聽說、沒計劃、剛追加在華投資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近日,一則「日本政府將資助日企將生產轉出中國」的報導引發輿論關注,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受新冠疫情衝擊的當下,一批有戰略眼光的跨國公司非但未撤離,反而加快了在華投資布局的步伐。圖片來自華泰證券研究所圖片來自《日本經濟新聞》奶粉在華曾「敗走麥城」頗有意思的是,明治雖然是首個大規模進入中國冷鮮奶市場的外資乳業品牌,卻還是第一個將奶粉業務撤出中國的外國企業。
  • 日企回家路費報銷?明治乳業:沒聽說沒計劃 剛追加在華投資
    近日,一則「日本政府將資助日企將生產轉出中國」的報導引發輿論關注,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受新冠疫情衝擊的當下,一批有戰略眼光的跨國公司非但未撤離,反而加快了在華投資布局的步伐。圖片來自華泰證券研究所圖片來自《日本經濟新聞》奶粉在華曾「敗走麥城」頗有意思的是,明治雖然是首個大規模進入中國冷鮮奶市場的外資乳業品牌,卻還是第一個將奶粉業務撤出中國的外國企業。
  • 明治乳業加碼投入中國市場 日本乳企們在華還好嗎?
    來源:新京報網原標題:明治乳業加碼投入中國市場,日本乳企們在華還好嗎?而從明治、和光堂、森永陸續退出中國嬰幼兒奶粉市場,到山東朝日綠源乳業巨虧「賣身」新希望,再到明治低溫液奶入華多年難獲盈利,業內認為日本乳企在中國市場一直處於「水土不服」狀態。
  • 半數日企希望在華擴大規模:中國是世界屈指可數的巨大市場
    發布會上,中國日本商會會長、三井物產董事長小野元生表示,日本企業始終把中國作為世界上屈指可數的巨大市場來看待,在華日企將繼續把在中國的業務發展作為重中之重。2018年,中日兩國領導人實現互訪,2019年,兩國舉行了第五次中日經濟高層對話。在此背景下,雙方的相互交流日趨活躍。
  • 明治乳業加碼投入中國市場,日本乳企們在華還好嗎?
    而從明治、和光堂、森永陸續退出中國嬰幼兒奶粉市場,到山東朝日綠源乳業巨虧「賣身」新希望,再到明治低溫液奶入華多年難獲盈利,業內認為日本乳企在中國市場一直處於「水土不服」狀態。此次股權收購是為了強化從原料奶採購到生產的價值鏈,並為在中國實現業務的可持續增長打好基礎。」日系奶粉在華「全軍覆沒」乳業專家宋亮表示,日本乳企在中國市場一直「水土不服」,其佐證就是日系奶粉的「全軍覆沒」及其低溫乳品的長期虧損。
  • 宣布退出中國市場,知名洋品牌「落荒而逃」,關閉在華所有門店
    2020年新冠肺炎的爆發,對全球無數企業的日常運營都帶來毀滅性的打擊。美國確診人數和失業人數頻頻上熱搜,甚至連原本花錢大手大腳的投資者們都勒緊錢包小心翼翼,生怕一步走錯萬劫不復。在這種情況下,迫於疫情壓力而宣布退出中國市場的外企更是不勝枚舉。
  • 美日企業要從中國撤離?70%美企已亮明態度:堅決不遷
    據彭博社報導,美國政府為了解決國內的就業問題,開始向全球美企發出號召,要求它們全部都遷回本土(實際上,讓美企回流早就成為美國當政者一直倡導的一口號,在疫情剛剛發生時,美國商務部長也公開重提企業回流),並且還給出相當誘人的條件,即「搬家費」全免,也就是只要企業同意遷廠,費用全由政府出(出資方式不是政府給錢,而是通過減稅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