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圖為堅才(左)在給小女兒卓瑪講述西藏民主改革60年來的變化。記者 段敏 攝
堅才,生於1948年,現年71歲,現住山南市乃東區昌珠鎮色康社區。
民主改革前,堅才一家8口是色康谿卡(莊園)的農奴,全家人沒有吃過一頓飽飯。民主改革後,堅才一家分到了16畝地和10隻羊。堅才讀了4年書,學會了藏語和算術,並通過努力成長為一名村幹部。如今,堅才一家建起了二層小樓,生活富足。
2月27日,記者來到堅才家時,家裡擺放的卡賽、青稞苗等年貨還沒有撤下來。聽說記者要來,堅才老人還精心準備了糖果、瓜子、葡萄乾等。
「這些東西在舊西藏不要說吃,想都不敢想。」堅才說,在他的印象中,民主改革前自己就沒吃過一頓飽飯,整天為肚子餓而發愁。
當時,堅才一家8口都是色康谿卡(莊園)的農奴,身為差巴的父親除了要種地,還要負責給管家做飯。每天父親從谿卡做完飯回來,堅才都會好奇地問管家當天吃了什麼,聞聞父親做完飯手上留下的餘香,解解饞。
一次,堅才偷偷翻過圍牆,想到谿卡內一探究竟。當時,正趕上差巴們在用牛皮口袋裝油,他被眼前的場景驚呆了:「那麼多缸油,大瓢大瓢地裝,要裝到什麼時候啊。」
「我們只有過年時才能吃上一點點油,他們怎麼能有那麼多油?!」堅才老人氣憤地說道。
堅才回憶,當時色康谿卡有16戶差巴,大部分從事農業生產。「當時大人們每天天不亮就出去耕種,很晚才回來。」
據《乃東縣誌》記載,乃東地區因土地肥沃,歷來是舊西藏地方政府和權臣外戚的封邑,據統計,西藏民主改革前,當地大大小小共有75個谿卡之多。
堅才說,當時色康谿卡一年要向哲蚌寺交兩次租,有時要交3次。「大多是用毛驢馱著去,人跟在後面走。路不好走時,要走半個多月。」堅才說:「路遠、難走不說,驗租還特別嚴,大家都不願意去,管家點到誰誰就只能自認倒黴。」
「他們雖然沒打過我,但我特別怕他們,見了總是遠遠地繞著走。」堅才說,管家經常用鞭子打人,可兇了。「他們對差巴要求很嚴苛,身體不好的差巴還要上稅。」堅才告訴記者,他的一個哥哥由於身體不好,到了當差巴的年齡被管家退了回來,為此,家裡要交7藏克(1藏克約等於14公斤)的糧食。
堅才一家租種色康谿卡3畝地,產的糧食一半要交租。「交完租後,如果再湊7藏克人頭稅,一家人只能喝西北風了。」
「還好,全家人正為7藏克人頭稅發愁時,西藏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民主改革。」堅才高興地說道,「趕走了領主,我們一家分到了16畝地和10隻羊。」
有了自己的土地和牲畜,堅才一家的生活也漸漸好了起來。「1960年秋天,家裡打了20多袋糧食,父親為全家人做了藏面,裡面放了豬肉和牛肉,別提有多香了,我一口氣吃了三大碗。」這頓「出生以來最好吃的飯」讓堅才終身難忘。
民主改革後,依託黨的各項好政策,堅才和姐姐卓嘎也走進了學校。「在舊西藏,讀書是貴族的特權,差巴的孩子是不允許讀書的。」
「我1965年入團,1976年入黨,1992年開始擔任色康村(現色康社區)黨支部書記,2008年『退休』。」說起往事,堅才感慨道:「是共產黨給了我幸福生活,沒有共產黨就沒有社會主義新西藏,就沒有我的今天。」
如今,堅才每月能領到450元「三老」補貼,他的6個子女中,3個已經工作,家裡出了一名大學生、兩名中專生。現在,他每天都會在外孫女旦增巴宗的「獎狀牆」前站一站、看一看,仿佛看到了子孫們更加美好的未來。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