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奴大學」今昔記:從這裡讀懂西藏巨變密碼

2021-02-23 西藏衛視+

        1300多年前,吐蕃一批貴族子弟千裡迢迢來到唐朝都城長安,學習中原文化。60多年前,3000多名農奴子弟離開雪域高原,來到陝西鹹陽,接受現代高等教育。

 從貴族教育到平民教育,西藏教育實現了歷史性蛻變。作為西藏和平解放後黨中央在祖國內地為西藏創辦的第一所高等院校,西藏民族大學歷經甲子巨變,從「農奴大學」到「幹部搖籃」,蘊藏著西藏巨變的密碼。  西藏民族大學一角(10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鍵 攝


「我想去內地學習,懇請老師一定幫幫我。白瑪次仁的那段怯弱聲音,常常迴蕩在陳欽甫的耳旁。

 作為西藏民族大學初創見證人,談起60年前帶領西藏學生到內地學習的經歷,86歲的陳欽甫記憶猶新。

 在舊西藏,接受教育的絕大多數是貴族子弟,佔總人口95%的農奴沒有受教育的權利。西藏和平解放後,中央著眼於西藏革命和建設需要,提出將剛參加工作又自願學習的西藏青年送往內地培養。

 得益於此,白瑪次仁夢想成真。1958年9月,他和3000多名西藏學員見證了西藏教育史上劃時代的大事——西藏公學成立。接受教育不再是貴族的專利,農奴同樣可以上學了。

  西藏民族大學一角(10月10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據了解,西藏公學首批3415名學員中,藏族有3129名,80%以上來自農奴家庭,學校是名副其實的「農奴大學」。

      力量在這裡積蓄,希望從這裡起航!

      1959年3月,以十四世達賴為首的西藏上層反動集團公開發動全面武裝叛亂。西藏公學2100餘名師生陸續奔赴平叛鬥爭前線,成為西藏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新西藏建設的重要力量,數十名學員在平叛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60多年來,西藏民族大學累計培養了8萬餘名優秀人才,湧現出40多名省部級領導幹部,贏得了「西藏幹部搖籃」的美譽,成為西藏高等教育乃至西藏發展變化的一個縮影。

  西藏民族大學全景(全景照片,10月10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西藏民族大學秦漢校區建設現場,塔吊林立、機器轟鳴。明年,新校區將投入使用。

「辦學條件的變化,是學校變化的冰山一角。西藏民族大學副校長史本林介紹,西藏公學1965年更名為西藏民族學院,2015年更名為西藏民族大學,學校各項設施和生活條件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並建立起門類較為齊全的學科體系。

  即將投入使用的西藏民族大學新校區(10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72歲的維色拉姆是學校1982屆的畢業生,在舊社會當了12年農奴的她,如今已從那曲市中級人民法院退休。現在,她的孫子達娃扎西也就讀於西藏民族大學。

  西藏民族大學學生在鋼琴自習室練習鋼琴(10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我那時候去學校,先坐汽車到青海,然後乘火車到學校,需要幾天時間。現在孫子上學可以直接坐火車或者飛機了,進出西藏的交通發展真是太快了。維色拉姆說,過去青磚牆灰瓦頂的平房、宿舍和艱苦的求學生活,早已成為她講給孫子的故事。 西藏自治區原黨委副書記巴桑是西藏公學的第一批學員。她曾經是舊西藏一貧如洗的奴隸,1959年中斷西藏公學的學習,返藏參加平叛和民主改革,後來成長為黨的高級領導幹部,擔任過全國婦聯副主席等職務。 在舊西藏,通行了幾百年的《十三法典》《十六法典》中規定婦女屬於「下等下級人」,其「命價」為一根草繩。巴桑說,西藏的婦女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社會主義新西藏,才能有今天的地位,才能有參與決策的權利。  西藏民族大學圖書館(10月10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李鍵 攝

面向西藏書寫民族團結佳話

 

 西藏民族大學圖書館裡,一頁頁生活記錄、教學筆記,生動記錄著建校初期老師對學生的關愛。

「由於多數學生剛翻身解放,他們沒有睡過床鋪,晚上仍然習慣睡在地上。為了讓他們適應內地生活,老師們選擇跟學生同住、同吃、同學習、同勞動,晚上等學生睡著了,還要看看學生被子是不是蓋好了。86歲的張元坤教授說,最初的學生大多數是漢字一個不識,藏文一個也不會,老師只能從拼音開始教起。

「學校那時候提出,要像關心自己的孩子一樣關心來自西藏的學員。張元坤說,自己當時準備了很多筆記本,每個班的學生情況都有詳細記錄,包括考試成績、家庭情況、社會關係、個人經歷等。

  西藏民族大學街舞社團成員在練習街舞(10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鍵 攝 這樣如親人般的師生情至今仍在延續。學生畢業返回西藏就業,大多與老師保持電話、書信往來,不斷續寫民族團結的佳話。 學校雖然地處陝西省,離西藏比較遠,但是始終秉持「西藏需要什麼樣的人才,學校就培養什麼樣的人才」的原則,不斷優化學科設置,設立西藏鄉村振興研究所等機構。 西藏民族大學黨委書記歐珠說:「我們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給學校建校60周年的賀信精神,緊緊圍繞培養什麼樣的人、怎麼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加強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積極探索符合西藏實際和需要的人才培養模式,為西藏培養更多人才。

主編:米瑪  

責編:扎西玉措

編輯: 西西 曲珍草 卓嘎  

來源:新華社

相關焦點

  • 紀念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壯麗的時代巨變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同時也是百萬農奴翻身解放的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60年前,中國共產黨領導西藏各族人民平息了西藏上層反動集團發動的武裝叛亂,實行了民主改革,廢除了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度,百萬農奴和奴隸翻身得解放,西藏和全國各省區一樣走上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民主改革是西藏歷史上最為廣泛、最為深刻、最為波瀾壯闊的社會變革。
  • 舊西藏縮影——貴族的天堂,農奴的地獄
    距離江孜縣城約四公裡的帕拉莊園是西藏保存最完整的三大領主貴族莊園之一,這裡是舊西藏的一個縮影。帕拉莊園十分氣派,現存房屋57間,佔地面積可達5357.5平方米,主樓高三層,建築配套完整,裝修考究。內設有經堂、日光室、會客廳、臥室,還有玩麻將專用大廳。
  • 西藏:將每年3月28日設為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
    當日,西藏自治區九屆人大二次會議決定,將每年的3月28日設為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新華社記者 格桑達瓦 攝設立「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揭露舊西藏農奴制度的反動與黑暗    新華社拉薩1月19日電(記者 拉巴次仁、尕瑪多吉)西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嘎瑪在19日上午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說,設立「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紀念西藏百萬農奴翻身得解放,同時徹底揭露舊西藏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度的反動與黑暗
  • 西藏民主改革轉變舊觀念 激發農奴對新生活渴望
    然而,在改革之前與改革期間,深受三大領主剝削和奴役之苦的百萬農奴,面對即將到來的新生活,也經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思想變革。這裡有宗教宿命論與享受自由人權的思想衝突,也有當地藏族百姓受到叛亂分子的造謠,蠱惑的原因,更有在舊西藏被奴役的生存方式與重新創建新生活的現實的矛盾。 從1959年到1961年,兩年的時間,獲得新生的藏族同胞如何面對這樣的矛盾與衝突,改革又將如何進行呢?
  • 舊西藏封建農奴制度的反動本質
    西藏檔案館內至今保存著一份《不準收留鐵匠後裔的報告》:1953年,堆龍德慶縣一個鐵匠的後裔在十四世達賴身邊做事。農奴如果「觸犯」了三大領主的利益,「法典」規定:「按其情節不同挖其眼睛,削其腿肉,割舌,截手,推墜懸巖,拋入水中,或殺戮之,懲戒將來,以免效尤」。對於廣大農奴和奴隸的權利,「法典」則沒有絲毫保障,遭到迫害的農奴和奴隸甚至連喊一聲「冤枉」都是非法的。「法典」規定:「向王宮喊冤,不合體統,應逮捕械擊之;不受主人約束拘捕之;偵探主人要事者拘捕之;百姓碰撞官長者拘捕之」。
  • 永不忘卻的記憶--《西藏農奴的故事》裡的故事
    他們,就是50年前舊西藏的百萬農奴。紀錄片《西藏農奴的故事》裡關於半個世紀前農奴的悲慘記憶,今日仍讓人們心悸不已。領主取樂,農奴被槍打斷胳膊50多年前在西藏尼木縣的一次採訪,至今仍深印在原《西藏日報》攝影部記者陳宗烈的記憶中。那一次,他遇到一個差點為自己名字而喪命的農奴。農奴的名字叫次仁。
  • 舊西藏封建農奴制度的反動本質(之一)(告訴你一個真實的西藏(18...
    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西藏社會制度經過歷史性的變革和跨越,埋葬了人類史上反動、黑暗、殘酷、落後的封建農奴制度,西藏人民翻身解放當家作主,開闢了建設社會主義的歷史新紀元。  封建農奴制度是嚴重阻礙西藏經濟社會發展的腐朽制度。
  • 舊西藏封建農奴制度的反動本質(告訴你一個真實的西藏(23))(圖)
    近年來達賴集團四處奔走,叫嚷恢復西藏的「人權」,高談所謂的「西藏人權」問題。直面西藏政教合一制度的歷史,不難看出達賴集團要恢復的是誰的人權,打著「人權」旗號的實質就是要把西藏從祖國大家庭中分裂出去,恢復他們失去的昔日特權。對於廣大農奴和奴隸來說,政教合一的制度是扼殺人權的野蠻制度,是被殘酷壓迫的黑暗制度。  政教合一的制度使廣大農奴受到無限度的殘酷壓迫和剝削,忍受難以忍受的痛苦。
  • 直擊西藏最土豪的貴族莊園:LV皮包是日用品,曾養3000農奴
    歡迎來到溜溜達達看世界,今天我們來聊一聊西藏保存最完整的封建舊貴族莊園-帕拉莊園。帕拉莊園的主人是有著400多年歷史的帕拉家族,他們的祖先最早是從不丹遷到西藏的,逐漸發展成西藏十二大貴族之一,在全盛時期,帕拉家族在西藏擁有37座莊園,15000餘畝土地,12個牧場,14000頭牲畜,3000多名農奴。
  • 目前西藏唯一保存完整的舊西藏三大領主貴族莊園擁有3000多名農奴
    西藏的貴族莊園已經是無比的豪華和繁華,若它們仍然存在的話,也能夠會像法國塞納河邊的數百座城堡,俄羅斯田野中的普希金莊園、託爾斯泰莊園同樣,成為極具文物代價的經歷活體。當前西藏唯獨留存完備的舊西藏三大領主貴族莊園叫作帕拉莊園,全稱帕覺拉康,位於江孜縣城西南大概4公裡的班覺倫布村。
  • 舊西藏的農奴:帶著沉重鐐銬勞動,過地獄般的日子
    解放前,西藏社會生產力十分低下,90%以上的農奴依附於當時掌握生產資料的農奴主,如官員、貴族、寺院上層僧侶等。農奴制下,農奴的地位十分低下,沒有一點人身自由,怕農奴逃走,很多農奴主還給農奴帶上腳鏈手銬讓他們勞動,農奴全年勞動所得全部歸農奴主所有,自己僅能得到一點糌粑勉強度日。
  • 中國軍人高原記憶:寫在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
    中國軍人的高原記憶——寫在第一個「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之際    新華社拉薩3月27日電(新華社記者 梅世雄、白瑞雪、王逸濤)半個多世紀以來,被稱為「世界屋脊」的西藏高原,發生著舉世矚目的歷史性巨變;    在120多萬平方公裡的雪域高原邁上富裕
  • 翻身農奴、日喀則市康馬縣少崗鄉朗巴村宗吉:「共產黨讓我獲得了...
    民主改革前,宗吉一家12口人都是朗通莊園的農奴。宗吉11歲時就在朗通莊園當朗生,給莊園主夫人做女傭。1959年,民主改革徹底廢除了封建農奴制度,宗吉分到了衣服、房子和土地,從此她的人生也發生了巨變。  「即使雪山變成酥油,也被領主佔有;即使河水變成牛奶,我們也喝不上一口;生命雖由父母所賜,身體卻為官家佔有……」初春的康馬縣少崗鄉朗巴村,依舊寒風凜冽。
  • [西藏新聞聯播]遊布達拉宮雪城 品新舊西藏巨變
    [西藏新聞聯播]遊布達拉宮雪城 品新舊西藏巨變 遊布達拉宮雪城,品新舊西藏巨變。
  • —— 西藏日報《叫我怎能不歌唱——慶祝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特別...
    關鍵詞:西藏日報     融媒體專欄     成就宣傳     守正創新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西藏日報社從2月25日到7月26日,推出《叫我怎能不歌唱——慶祝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特別報導》融媒體專欄。從全區七市、地,精心選擇60名西藏新舊兩種制度親歷者、見證者——翻身得解放的農奴代表進行採訪報導。
  • 電影人熱議《西藏天空》:藏族題材是巨大文化寶庫
    這是第一部用藏語拍攝、藏族演員擔綱主演,反映西藏歷史社會生活和西藏人情感的影片。在《西藏天空》學術研討會上,滬上電影人指出,藏族題材是一個巨大的文化寶庫,期待更多好的電影誕生。  《西藏天空》以兩位藏族青年40年的恩怨情仇濃縮展現了西藏現代史上激蕩風雲、滄桑巨變的一段歷史。
  • 翻身農奴、西藏山南市乃東區昌珠鎮色康社區堅才:「共產黨給了我...
    民主改革前,堅才一家8口是色康谿卡(莊園)的農奴,全家人沒有吃過一頓飽飯。民主改革後,堅才一家分到了16畝地和10隻羊。堅才讀了4年書,學會了藏語和算術,並通過努力成長為一名村幹部。如今,堅才一家建起了二層小樓,生活富足。  2月27日,記者來到堅才家時,家裡擺放的卡賽、青稞苗等年貨還沒有撤下來。聽說記者要來,堅才老人還精心準備了糖果、瓜子、葡萄乾等。
  • 免費義務教育圓了大學夢(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
    「去年我拿到西藏大學錄取通知書時,我爺爺完全不相信這是真的。」西藏大學文學院2018級學生次仁,是班裡唯一的盲人,坐在春風催開的桃林裡,他和記者說起往事。  22歲的次仁出生在西藏薩迦縣吉定鎮加姆村。民主改革前,他的爺爺奶奶都是莊園裡的農奴,沒有讀過書。
  • 西藏民族大學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2018年,西藏民族大學建校6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發來賀信,在肯定學校辦學成績的同時,也提出更高要求。圍繞「培養什麼樣的人、怎麼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西藏民族大學正努力建設有中國特色、西藏特點的高水平綜合性民族大學。
  • ——慶祝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大會側記
    西藏各族各界幹部群眾,上萬人共聚布達拉宮廣場,熱烈慶祝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這是一個令人激動的日子。60年前的今天,中國共產黨領導西藏人民砸碎了封建農奴制的枷鎖,百萬農奴翻身站起來,開啟了在社會主義康莊大道上闊步前行的新徵程。上午10時,慶祝大會正式開始。布達拉宮廣場頃刻間沸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