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認為:網絡語言流行對漢語造成負面影響

2020-12-20 華夏經緯網

    出生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一些「網蟲」有著自己與眾不同的網絡詞典,越來越多的新詞彙正迅速蔓延。廈門大學中文系教授、語言專家李如龍對網絡語言的使用感到擔憂,他說,網絡語言對漢語是一種汙染,是小群體為了團體交流方便,根據自己的愛好編造出來的,這是一個不健康的苗頭。

    「偶稀飯粗稀飯(我喜歡吃稀飯)」「暈倒,樓主剛從火星歸來?(指不懂你的意思)」「偶8素米女,偶素恐龍(我不是美女,我是恐龍)」「介素蝦米東東?(這是什麼東西)」……這些都是「網蟲」們的網絡語言。如果僅僅是在網上使用倒也罷了,當這些語言被用在作文和日常對話中,往往讓教師和父母一頭霧水,不知所云。

    記者日前對100名網友進行調查,近一半網友表示網絡語言與平時生活中所用的語言差別不大,而另一部分人則認為差別在於生活中的人聽不懂而已。但無論持何種觀點,他們都認為網絡語言使用很方便,並常掛在嘴邊。據統計,在這100個網友中,用得最多的網絡語言是「暈」,接下來依次是鬱悶、呵呵、寒&汗、偶、倒、蝦米、東東、醬紫。

    一個有6年網齡的男生說:「我從高一就開始上QQ聊天,現在每天上網的時間都超過6小時。網絡語言使用慣了,生活中還真不好改。」

    華僑中學的一位初三學生說,同學之間使用網絡語言感到很親切。老師雖然不贊成學生使用這種語言,但還是情不自禁想寫,因為感覺更生動。

    湖濱中學的一位學生家長柳女士對此抱怨,有時候孩子說話會不自覺地蹦出一個令人聽不懂的詞。她不無擔憂地說,現在孩子回家就上網,和父母說話的時間少了,好不容易在一起聊天,卻時不時說兩句聽不懂的話,溝通越來越難了。

    廈門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朱冬亮認為,這些年輕人使用的是一種網絡簡約化交流方式,網絡語言是這一群體的特定語言和代碼。家長的擔憂有一定道理的,值得語言學家關注,但目前還不能斷定因為使用網絡語言而使得代溝加深。

    廈門市逸夫中學語文老師杜建中說,我不鼓勵學生用網絡語言寫作文。每次看到學生在作文中使用網絡語言都想去制止,因為它不符合語言規範。有時候,在人物對話中引用符合其身份的網絡語言會給文章增色,這是一種語言活用,但不可濫用。(新華網  查本恩 韓師斯)

相關焦點

  • 對網絡語言需持更多寬容和理解 不宜誇大負面影響
    過去,「網絡」一詞除表示網際網路搭建起來的信息交流平臺外,還多少帶著些「虛擬」意味,可隨著網絡技術的快速普及、發展,特別是網民數量的不斷增多,網絡變得越來越「現實」了。藉助網際網路傳播模式,網絡空間逐漸形成一套獨具特色的網絡語言。近年來,網絡語言向現實生活滲透的力度不斷增強,悄然改變著漢語的整體外觀。
  • 網絡語言對漢語的影響和前景分析
    網絡語言對漢語的影響和前景分析 2005-08-12   前言網際網路已經不再是什麼新鮮事物了,在網絡媒體雨後春筍般崛起的這幾年中,網絡給人們帶來的影響也不再局限於經濟、技術等領域
  • 網絡語言為漢語增添活力
    專家認為,新版字典從內容和形式上緊跟社會發展,貼近網絡生活,更加適合新時代讀者需要。「我們用熱詞有依據了」跟舊版相比,第12版《新華字典》收錄「初心」「點讚」「粉絲」「刷屏」「截屏」「二維碼」等100多個新詞,還增補了「賣萌」「拼車」「拼購」「被會員」等50個字詞的新義新用法。
  • 黨報接連刊文談網絡語言:「膩害菇涼」等對規範漢語衝擊巨大
    【編者按】       隨著網絡的日益普及,網絡語言如井噴般出現,這些語言一旦在網際網路上流行,很快就會影響到年青一代的用語,甚至還影響到傳統媒體以及書刊。今年以來,黨報曾多次質疑網絡用語規範性。2014年12月4日《人民日報》刊發評論文章指出,語言是我們民族文化生存的基石,也是民族審美意識最鮮明的體現,愛惜我們的語言就是愛惜我們的文化。       12月30日,光明日報刊發題為《網絡語言盛行:「新意迭出」還是「漢語危機」?》文章指出,希望有專家學者能夠對網絡語言作全面的研究,並能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通過研究找出規律來,使其更有助於語言文化的發展」。
  • 新媒體的負面影響與控制措施
    然而由於它的新生和不規範,無限豐富多樣的信息被不加控制地傳播,造成信息傳播的汙染,導致傳播生態環境的惡化[2]。它的負面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新媒體對人們思想方面的影響    新媒體以其獨特的媒介交流方式和娛樂體驗方式,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其中網絡對人們影響比較大。
  • 網絡語言:漢語的進化or退化?_大討論_網易科技報導_網易科技報導
    既然現在還拿不出一個好的方案去規範網絡語言,那麼網絡語言將走向何方?美、英等國一些權威詞典已經收錄了部分網絡語言,作為國內普通話用詞權威的《現代漢語詞典》是否也會收錄它們?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室一些專家表達了他們的看法。詞典室助理研究員張鐵文認為:「網絡語言能否被收錄還要經歷一個自然選擇的過程。」
  • 《新華字典》收錄網絡潮詞 網絡語言為漢語增添活力
    專家認為,新版字典從內容和形式上緊跟社會發展,貼近網絡生活,更加適合新時代讀者需要。「我們用熱詞有依據了」跟舊版相比,第12版《新華字典》收錄「初心」「點讚」「粉絲」「刷屏」「截屏」「二維碼」等100多個新詞,還增補了「賣萌」「拼車」「拼購」「被會員」等50個字詞的新義新用法。
  • 未來20年最受歡迎十大語言,漢語排名第四!
    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人們都在潛心學習英語,面對全球化背景下的就業市場,他們無形中已經成為掌握兩種語言的專家(一種是自己的母語;另一種是英語),這對於很多企業的僱主有著強烈的吸引力,僱主們更願意僱用掌握多種語言的人士,來方便自己企業的國際交流。
  • 網絡造詞成風 專家:或致文化內涵缺失(圖)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溫儒敏指出,「新詞」或「熱詞」在網絡之外流行所佔比例終究還是少數,所以不會擠壓傳統語言規範,還可能豐富語言的表現形式。「新詞」和「熱詞」大多註定是 「短命」的,只有一小部分會沉澱下來,進入穩定的詞語行列。  趙彤認為新詞能否長命還要看是否符合漢語詞彙構造的一般規律。像「手機」,最初叫「大哥大」,不符合現代漢語詞彙以雙音節為主的規律,字面上也難以代表事物,最終被淘汰。
  • 網絡語言盛行引熱議 王蒙:不應該讓漢語「哭泣」
    這幾年,隨著網絡和現實生活的深度融合,網絡語言也大行其道。「十動然拒」(十分感動然後拒絕)、「喜大普奔」(喜聞樂見、大快人心、普天同慶、奔走相告)、「人艱不拆」(人生已如此艱難,有些事兒就不要拆穿了)等詞語走紅,有的甚至直接被媒體用在標題上;甚至一些「非主流人群」還自創了一種由符號、繁體字、日文、韓文、字符組合而成的「火星文」。
  • 網絡熱詞能毀掉漢語文化?專家建議寬容以待
    文學博士、教授、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博士生導師、山東省語言學會會長。  網絡熱詞毀掉漢語文化?不可能  山東商報:縱觀最近幾年來圍繞網絡語言和網絡熱詞的爭議,其中最大的一點擔憂就是網絡語言和熱詞會衝擊我們的語文教育,衝擊我們的漢語言文化,不知道兩位專家對此有何看法?
  • 正面語言會對自己造成哪些影響?
    這是關於語言對他人建設性和破壞性的形象描寫。那么正面語言又會對自己造成哪些影響呢?這裡說的語言,不僅僅是說話,微信聊天打字也是語言,一個手勢一個眼神也算是語言。語言可以分為外在和內在兩種形式,外在形式包括口頭語言和身體語言,內在形式包括意識和潛意識。
  • 專家在線暢談網絡語言的是是非非
    我想先向於老師請教一個問題,我們知道網絡語言表現形式很多,就您對網絡語言的研究,您認為網絡語言具體是什麼樣一個概念?[主持人]:剛才聽各位專家、老師給我們大家介紹這麼多豐富多彩的網絡語言構成形式,還有它的表達方式。正好周老師給我們帶來了一個網絡語言的研究成果--已經編撰的辭典,周老師我有一個問題,商務印書館在修訂現代漢語辭典的時候,對網絡語言這一部分是如何處理的?
  • 評「網絡新造詞語流行」:語言該規範就要規範
    網絡語言如井噴般出現,已是不爭的事實,這些新造語詞不僅充斥網絡,而且還影響到傳統媒體和書刊,甚至成為許多年青一代的交往用語。其實,五花八門的網絡語言,向來就分幾種。其中一種早已有之,有的原意照搬,有的僅僅調換了某個字,有的不過是增添了新的義項罷了,由於在網絡中被高頻率運用,所以才增加了知名度。這類詞彙,沒有病症,一看便明白,即使與原意有所不同,但稍加解釋就能一清二楚。
  • 漢語變味網絡文字如同黑話 專家:不應強制禁止
    建設文明社會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語言文字的建設,漢語的語言規範工作當然主要是靠政府和專家來做,但同時也離不開全社會的參與。所謂全社會的參與,一個意思就是指,社會生活中存在的語言文字的現實狀   況是語言規劃和規範的基礎,不考慮社會語言文字的現實狀況,語言規劃和語言文字的規範化就成了無源之水和無本之木,根本無從談起;還一個意思是指,民眾使用語言文字的具體實踐,會對語言規劃和規範產生巨大影響,不依靠民眾在語文建設上的共同努力,語言規劃和語言文字的規範化就成了空中樓閣和水中之月,根本無法實現。
  • 網絡流行語讓漢語不純潔了?
    當下許多網絡流行語正在汙染漢語!日前,在政協上海市第十二屆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上,上海市政協委員張懷瓊提出這樣的批評。他指出,隨著網絡發展,我國出現了大量網絡語言,有的網絡語言反映了時代進步值得肯定,但有的網絡語言,比如「屌絲」「裝逼」「逼格」等,完全是粗俗猥瑣的下流詞語,對漢語的發展是一種威脅。
  • 專家談粗鄙網絡用語流行:某種意義上是社會放縱
    可惜美好的社會風氣,典雅的語言,被「文革」這樣的汙染源毀掉了。改革開放之後,黨和政府花了大氣力撥亂反正,社會風氣的好轉已收到成效,但語言的汙染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清理好的。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網絡語言剛剛進入社會時,並沒有多少很低俗的詞語。翻翻於根元教授編纂的《網絡語言詞典》,一看便知。很遺憾,我們的網絡語言,在拜金主義浪潮的推動下,在俚俗文化的影響下,近些年來確有低俗化發展的趨勢和傾向。
  • 如何看待「網絡語言」
    「網絡語言」在學生中十分流行,一些中小學生甚至在作文中大量使用。「網絡語言」究竟有害還是無害?該不該施以管制?日前,本刊邀請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會長蘇培成、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計算語言學研究室研究員馮志偉、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理事錢玉趾、央視國際網站策劃武志偉,就相關問題進行了探討。
  • 網絡用語對蒙古族學生學習漢語詞彙的影響
    隨著它的飛速發展,蒙古族學生在學習漢語詞彙時會受到極大影響。網絡用語的產生,一方面為蒙古族學生學習漢語詞彙帶來積極影響,另一方面也會產生消極影響。因此,我們要最大限度地發揮網絡用語對於蒙古族學生學習漢語詞彙有利的一面。
  • 電視網絡語言疾風撲面 新生詞彙顛覆傳統語言?
    無論我們是否承認,網絡語言早已不是年輕人的專利,「網絡語言僅僅是在一些青少年中流行的特殊『方言』」,這種觀點早已過時。  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研究員馮志偉表示,對於網絡語言,應當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進行科學的研究,他們是一種客觀存在,不應簡單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