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女士55歲,已經患糖尿病有2年了,平時對自己的飲食控制比較好,另外還經常在家裡用血糖儀做空腹血糖監測,按理說應該控制得不錯,但最近她發現晚餐後還是會有血糖突高的情況,而且皮膚會有瘙癢的情況,為此,她去醫院求診,醫生告訴她應該是血糖控制不佳導致的,因為她的糖化血紅蛋白7.1%,雖然她空腹血糖還好,但這說明她餐後血糖控制的並不好。仔細問其飲食,發現她有每天晚上喝雜糧粥的習慣。
雖然雜糧是有利於糖尿病患者的食物,但熬成粥以後,升糖指數大幅上升,如果再加上主食,可能導致血糖控制不佳,而且目前趙女士出現了皮膚瘙癢的情況,正是血糖出現異常的跡象,需要更加密切的測量血糖,觀察自己的血糖變化。趙女士覺得有點頭疼,問了醫生,除了日常飲食管理和血糖監測之外,自己是否還需要其他的一些理性檢查呢?醫生告訴她其實到她這個年紀,除了要固定監測血糖外,還應該進行一些例行的身體檢查:
糖尿病患者1該做哪些身體檢查
例行性檢查,大致可分為每天經常性檢查、每三個月一次、每半年以及一年一次等不同周期性的重要檢查,以下分別介紹:
每天、經常性檢查
血糖
對糖尿病患者來說,每日定時監測血糖是每天必備的功課,特別是飯前以及飯後的血糖測量很重要,以便了解這次餐飲對血糖的變化。以空腹飯前血糖來說,建議控制在4.3-7.0mmol/L,飯後2小時建議血糖需控制在4.3-9mmol/L之間為理想,在這個範圍內血糖對身體的損傷較小,也能減少併發症的發病機率。
血壓
許多糖尿病患者也有高血壓的問題,測量血壓也是心血管保健最簡單直接的方法,建議糖尿病患者將血壓控制在140/90mmHg以下,避免血壓太高、進而有心血管病變的問題。如果出現腎病的患者,建議把血壓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體重與體脂率
定期測量體重與體脂率,有助於了解自身狀態與用藥情形,將體重控制在合理範圍內,不僅可以穩定血糖、避免併發症,更是維持健康的秘訣!至於體重該控制多少,則可以按照身體質量指數(BMI) 來看,建議BMI應維持在18.5-24之間,體脂率建議男性維持在10-20%,最多不超過25%;女性則建議維持在15-25%,最多不超過30%。
每3個月檢查一次
糖化血紅蛋白(HbA1c)
影響血糖變化的因素非常多,除了測量飯前與飯後血糖外,糖化血紅蛋白是醫生了解患者過去血糖控制狀況的重要指標,檢測糖化血紅蛋白可以反映血糖2-3個月的血糖狀況,一般建議每3個月檢測一次糖化血紅蛋白,20-65歲的患者建議將HbA1c控制在7.0%以下。
每6-12個月檢查一次
牙齒檢查
糖尿病患者患牙周病的機率是正常人的3倍左右,為了擁有良好的牙齒健康,除了每半年1次的牙齒檢查外,平時口腔的保養與清潔也非常重要喔!如果糖尿病患者發現牙齦發炎流血或紅腫不適的情況,建議儘早去牙醫診所進行檢查或治療。
心血管檢查
如果糖尿病控制不當,容易出現大小血管併發症的問題,所以除了日常血壓的監測外,也建議糖友每半年一次進行血脂檢查,可以了解血管的健康,也能作為用藥狀況評估的依據。若有醫生指示或有冠心病或心臟病史等高風險人群,建議至少每半年做一次心電圖檢查,來初步篩檢冠心病等大血管並發問題。
此外,如果患者出現了糖尿病腎病的話,還要定期測量血脂,因為高血脂不僅傷「心」還傷「腎」,越來越多的研究也表明,如果甘油三酯升高,出現蛋白尿的風險更大,對腎臟的損傷也非常大。甘油三酯的標準為0.56-1.7mmol/L之間。
腎功能檢查
糖尿病易並發的小血管病變部位包括腎臟與眼睛,建議糖尿病每年要做一次尿液檢查尿蛋白與肌酐,如果發現尿蛋白便要儘早進行治療,微量的尿蛋白代表有較高的機率發生血管病變,及早診斷、治療並控制血壓,便可避免或延緩並發問題。
眼底檢查
糖尿病是視網膜病變的好發人群,而視網膜病變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起初常因為沒有症狀而被忽略,直到視力模糊、甚至視力嚴重惡化才會警惕,所以除了控制血糖外,糖尿病患者每年做一次完整的眼底檢查非常重要。
足部檢查
糖尿病如果長期控制不當容易出現末梢神經病變,也就是所謂的糖尿病足。糖尿病足會影響腳的活動性,導致足部變形、壓瘡、潰瘍,甚至可能需要截肢。所以建議患者可從經常性檢查足部有無水泡、紅腫等外傷或不適,並每年進行一次足部神經檢查來預防糖尿病足發生。
良好的健康習慣從日常做起,除了經常測量血糖外,定期做健康檢查觀察目前的身體狀況,對糖尿病患者來說也是很重要的事,及早注意身體的狀況,才能活得更健康又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