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11 上海天文臺
語音播報
最近朋友間的問候語從「你吃飯了嗎」改為「你看《星際穿越》」了嗎?這部刷遍朋友圈的科幻電影被譽為「硬科幻」代表作之一,影片中涉及到系外宜居行星、黑洞、高維時空等大量天文學領域的前沿問題。面對這股席捲全球的「天文解讀熱」,在電影上映後不久後的12月6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聯合上海電影博物館、上海天文館(籌)(上海科技館分館)共同推出了「《星際穿越》中的天文學」——天之文沙龍主題活動,從科學的視角解讀了影片中涉及到的天文學概念,並首次邀請到天文學者、科幻迷、影評人的嘉賓組合,從天文、科幻、電影藝術欣賞等多角度探討了這部關注度極高的作品。
活動公告發布僅6個小時,通過天之文論壇、天之文微信公眾號等渠道報名的觀眾人數就遠遠超過現場可容納的100個席位。為配合本次活動的氛圍特別選擇的現場——上海電影博物館藝術影廳,不僅座無虛席,連過道都坐滿了慕名而來的觀眾。
解讀電影的環節中,嘉賓左文文博士天文專業的角度,就電影中涉及到的天文概念——蟲洞、黑洞、引力、時空彎曲、引力彈弓、潮汐力、高維時空、系外宜居行星等逐個進行了解讀,使觀眾了解它們的基本概念以及天體物理相關領域的研究現狀和進展,同時介紹了上海天文臺有關專家和團組所做的研究工作,對影片中容易引起誤解的概念進行了澄清。主持人龔理作為資深科幻迷,展示了大量經典的太空題材科幻電影中出現的類似的天文元素,讓觀眾大飽眼福的同時,通過對比更容易了解天文元素在科幻作品中的含義;獨立影評人胡寅回到電影藝術本身,從人文和哲學的角度對影片中天文元素的表達手法進行提煉升華,「用科學意義上的黑洞來隱喻人性意義上的心理黑洞」等獨立觀點得到了很多觀眾的共鳴。
觀眾交流環節非常熱烈,上海天文臺的一些科研人員也作為觀眾來到現場,其中陳亮博士還「客串」解答了一個關於「噴流」的專業問題。活動的尾聲,十位幸運的現場觀眾獲得了上海天文博物館門票和電影票作為紀念。活動結束後,不少觀眾用手機掃大屏幕上的天之文微信二維碼,並圍著嘉賓探討感興趣的天文話題,希望獲得更多有趣的天文資訊。
一位觀眾在接受新聞晨報記者的採訪時提到「我是百分百的科學盲,但這場講座聽完後覺得聽懂了60%。」這種沙龍式的主題活動從公眾最感興趣的話題入手,使得了解天文知識的過程自然而趣味十足,與電影藝術相結合的探討方式令人感悟到天文與人文的深層次呼應,激發更多人對天文學產生興趣。
活動現場
活動現場
活動現場
最近朋友間的問候語從「你吃飯了嗎」改為「你看《星際穿越》」了嗎?這部刷遍朋友圈的科幻電影被譽為「硬科幻」代表作之一,影片中涉及到系外宜居行星、黑洞、高維時空等大量天文學領域的前沿問題。面對這股席捲全球的「天文解讀熱」,在電影上映後不久後的12月6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聯合上海電影博物館、上海天文館(籌)(上海科技館分館)共同推出了「《星際穿越》中的天文學」——天之文沙龍主題活動,從科學的視角解讀了影片中涉及到的天文學概念,並首次邀請到天文學者、科幻迷、影評人的嘉賓組合,從天文、科幻、電影藝術欣賞等多角度探討了這部關注度極高的作品。
活動公告發布僅6個小時,通過天之文論壇、天之文微信公眾號等渠道報名的觀眾人數就遠遠超過現場可容納的100個席位。為配合本次活動的氛圍特別選擇的現場——上海電影博物館藝術影廳,不僅座無虛席,連過道都坐滿了慕名而來的觀眾。
解讀電影的環節中,嘉賓左文文博士天文專業的角度,就電影中涉及到的天文概念——蟲洞、黑洞、引力、時空彎曲、引力彈弓、潮汐力、高維時空、系外宜居行星等逐個進行了解讀,使觀眾了解它們的基本概念以及天體物理相關領域的研究現狀和進展,同時介紹了上海天文臺有關專家和團組所做的研究工作,對影片中容易引起誤解的概念進行了澄清。主持人龔理作為資深科幻迷,展示了大量經典的太空題材科幻電影中出現的類似的天文元素,讓觀眾大飽眼福的同時,通過對比更容易了解天文元素在科幻作品中的含義;獨立影評人胡寅回到電影藝術本身,從人文和哲學的角度對影片中天文元素的表達手法進行提煉升華,「用科學意義上的黑洞來隱喻人性意義上的心理黑洞」等獨立觀點得到了很多觀眾的共鳴。
觀眾交流環節非常熱烈,上海天文臺的一些科研人員也作為觀眾來到現場,其中陳亮博士還「客串」解答了一個關於「噴流」的專業問題。活動的尾聲,十位幸運的現場觀眾獲得了上海天文博物館門票和電影票作為紀念。活動結束後,不少觀眾用手機掃大屏幕上的天之文微信二維碼,並圍著嘉賓探討感興趣的天文話題,希望獲得更多有趣的天文資訊。
一位觀眾在接受新聞晨報記者的採訪時提到「我是百分百的科學盲,但這場講座聽完後覺得聽懂了60%。」這種沙龍式的主題活動從公眾最感興趣的話題入手,使得了解天文知識的過程自然而趣味十足,與電影藝術相結合的探討方式令人感悟到天文與人文的深層次呼應,激發更多人對天文學產生興趣。
活動現場
活動現場
活動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