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箏是我國的民族傳統樂器,距今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它不僅歷史文化悠久,演奏起來音色優美,可剛可柔。第一次聽到這個樂器聲音,美而有味,讓人移不開眼,挪不開腿,多少孩子就這樣開啟了箏童之路。如同鋼琴在一眾西洋樂中的普及程度,在中國的傳統民族樂器中,古箏也深受各位箏童和父母們的喜愛。
然而學習一段時間的古箏後,家長們發現自己家孩子的彈奏總是非常生硬,第一次接觸時隨便彈都好聽的古箏,被孩子演奏的像彈棉花一般,毫無韻味。有的家長說,本以為是學習年齡不夠的原因,可是看到網上8歲的小箏童汪韻樂的演奏視頻,不禁產生疑惑,年齡真的是演奏不動聽的真實原因嗎?
首先,我們要先知道好聽的演奏是怎樣的。
去年剛剛考上中央音樂學院附中的小箏童汪韻樂的演奏非常值得學習和借鑑。
汪韻樂
2016年,汪韻樂的爸爸給她錄製了一首古箏演奏的《小蘋果》,目前在網上播放量已過億,不少琴童父母和老師被她小小年紀,卻擁有如此嫻熟的技巧所打動。在這之後她拜中央音樂學院的袁莎教授為師,開辦了多場音樂會,屢次登上央視等各大舞臺,演奏功力也是日益見長,並於去年考上了中央音樂學院附中。
看她的演奏是一種享受。她不僅服裝精緻、颱風大方,而且對於樂曲的處理張弛有度,樂句的氣息、強弱控制清晰、精準,動作自然。從她的日誌中可以看到,她的每日安排中有閱讀古詩、學國學、學樂理、鋼琴、視唱練耳的習慣。對於彈奏曲目她還這樣自我總結道:「強到極致,弱到極致,張力!」由此可見,她的培養是非常全面的,除了對於曲目演奏技術方面的要求精益求精外,還有國學、詩詞方面的要求幫助她積累豐富的文化底蘊,以及在音樂理論方面通過學習樂理打好基礎。
反觀自己孩子平時練琴,沒有數著遍數不願意練就算好的了,大把的孩子學完一首曲子甚至連作者是誰都不知道,不理解曲目。文化方面也許有稍微的積累,樂理和演奏技巧方面的要求基本上就很少了。這就導致孩子的演奏與理解之間產生了割裂,無法與曲目產生共鳴。因此,大多數琴童的演奏就變成了沒有「情」,沒有「美」,沒有「味」,失去了音樂語言只會彈奏的「沒有感情的小機器人」。
古箏演奏家江澹曦在自己的論文《論古箏音樂語言的語氣表達》一文中說,音樂語言的語氣是通過聲音的「運動」來傳情達意的,如同文字語言的語氣一樣,能構建出喜、怒、哀、樂等情感意義。由此可見,音樂的語言對於演奏來說是多麼重要!
而彈「棉花」和彈古箏的區別,我想就在於一朝一夕建立起來的對於曲子理解的基礎上和豐富的技巧上。
那麼,這些要求是否可以量化成每個箏童都能做到的呢?
我認為,音樂和語言是有非常高的相似性的,都是一種表達的藝術,只不過表達的方式和載體不同。小的時候語文課本上常常見到這麼一句: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很多小朋友讀書時,是否也被這個要求難住,讀起書就像一個小小的機器人?那麼語文老師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這個是否對我們彈奏古箏有值得借鑑之處?
語文老師一般會告訴孩子,首先從基礎技巧上,發音咬字要準確;其次要掌握一定的閱讀技巧:速度適中,流暢朗讀,不同感情的段落要用不同的語調,輕讀和重讀要分清;另外,我們要對文章有詳盡的了解,能理解文章的意情感。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在學習樂曲的時候也是一樣的。首先要打牢演奏曲子的基本功,彈奏準確;其次要注意表達樂曲感情的技巧與演奏記號,不同感情的樂曲段落要用不同的強弱處理方式;另外,要對曲目的背景有詳細的了解,能理解曲目所要表達的情感。
基本功是把曲子彈好得動聽、有韻味的根基所在。
最近我有試著學寫毛筆字,本以為自己平時寫字不醜,小時候也練過很多字,只要把規則講清楚,不會很難。不想拿筆才發現,運筆輕一點,重一點都會讓字的細節往不同的方向發展,讓文字怎麼看都有不對勁的地方,結構就是不好看。真正厲害的人,一定是千錘百鍊,把這些規則熟記於心,寫得再快,再多,也不過是在不同情況下對規則的重複,無論怎麼寫都好看、有味。
箏童央央在音樂會上寫書法
古箏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緊密相連,很多箏曲由古詩詞而來,比如《春江花月夜》、《滿江紅》等優秀作品。要想彈曲有韻有味,一定要有傳統文化的積累。否則就像是外國人穿旗袍,很難有傳統東方女性的那種韻味一樣。古箏演奏家袁莎教授就曾開過箏與詩音樂會,將這些和傳統古詩頗有淵源的箏曲搬上音樂會。很多學箏的孩子也在同步學習書法、國學等,這也是一種文化上的積累。
其次要具備基本的樂理常識。比如古箏中孩子們會學到4和7、上滑音、下滑音等各種按音,如果孩子學習一定的樂理常識,那麼我們可以用全音和半音的數量直接來解釋按弦力度的大小,倘使沒有這樣一種基礎,理解按音的力度就會成為一個複雜的問題。音都按不準就更不用說彈出韻味了。
曲目的情感落實到具體的演奏細節上一般要通過演奏記號和具體的技法來做到。
演奏記號是讓演奏者更貼近作者的一種媒介,演奏記號會要求演奏者用什麼樣的速度、情感,一個樂句怎樣做強弱處理,它的作用就是讓演奏更加準確。這也是孩子們在彈奏中容易忽略的一部分,其實每首譜子的譜面上都或多或少標記了樂曲的感情基調、強弱處理等信息,老師一般會在這個基礎上補充一些具體的細節進去。
也有些孩子知道這個地方標記了強弱處理,可是不知道怎樣做出來。
就拿搖指的強弱來說,我曾經遇到一個學生,7級左右,彈奏曲子中有搖指的漸強和漸弱。她在彈奏中直接通過手腕搖的力度或者搖指顆粒的頻率大小來控制強弱,因此遇上了大段搖指的曲子就非常吃力。實際上搖指的強弱要通過我們手捏指甲的力度大小來控制,漸強時,手指捏義甲越來越緊,漸弱時,手指捏義甲越來越松。這樣的處理,就會輕鬆很多。
甚至包括我們的不同力度大小,也是通過控制不同的關節部位發力來做到的,而不是簡單的手腕一使勁兒就強了,一放鬆就弱了。
像這樣的強弱處理技巧還有很多,比如長音強、短音弱等等。我們只有掌握更多這樣的技巧,才能讓我們的演奏韻味更濃。
理解曲目背景一定要細緻深入、真實可信。
在電影《銀河補習班》中,有一個片段就是父親帶兒子到真實的草地上坐下來,問他知不知道什麼叫「草色遙看近卻無」,然後告訴孩子,不要去想像,要去到真實的世界中去看,去感悟。
怎樣讓孩子準確、真實地理解曲目呢?比如說學到《上樓》這首曲子的時候,孩子是否知道《上樓》描寫的是《西廂記》中紅娘歡天喜地上繡樓將喜訊報與小姐鶯鶯的情景?比如說孩子知道《西廂記》講什麼嗎?了解繡樓是什麼樣的嗎?是否知道曲子糅合了京劇的元素,曲調上有一種京劇人物在舞臺上左右搖晃走路,扭來扭去的感覺?孩子又是否看過京劇版的《西廂記》?
每首曲子背後都蘊含著大量的文化底蘊和細節,孩子知道的越多,就離曲子越近,越能理解曲子,因此,老師的教學也非常重要。
孩子無法有感情地演奏其實就像他們無法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一樣的道理,我們需要通過打好基本功、多學習表達曲目情感的技巧以及深入理解曲目背景來幫助孩子學得更好。在這個過程中多聽、多唱也是一樣重要的一步,等孩子的積累到了一定的程度,就會越來越有「韻味」哦!
歡迎關注音樂和育兒,幫你解決孩子練琴難、練琴不細緻的難題,陪你輕鬆養成優質小琴童!
(圖片來自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