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藝術改變生活方式……|知物美術館

2020-12-15 知物美術館

許多事情就像空氣般,當失去時才會覺得珍貴,許多東西一向不被重視,也不曾被察覺,只有當缺乏時,才覺得那是最重要的。——知物美術館

藝術在當代中國,對許多人而言是有錢人的玩具,是拍賣行不停跳動的數字。當藝術與生活沒有關係時,的確,藝術只是金錢的遊戲。

但當藝術進入生活,當收藏成為嗜好,並改變生活的方式時,藝術已經進入精神層面,成為自我的一部分。

讓藝術進入生活一直是轉轉會推動的主張這個時候,重新來看日本的民藝運動,良有深意。

柳宗悅是上世紀日本30年代民藝運動的領導者,他創造了「民藝」一詞,於1936年建成日本民藝館,用畢生精力保護髮揚日本傳統手工藝,引導日本社會將簡潔與實用作為美的標準。

其子柳宗理是日本現代工業設計大師,自幼於家中耳濡目染傳統手藝文化,但出於叛逆而心向畢卡索。與西方現代主義設計大師勒·柯布西埃的思想偶遇,令他頓悟父親的堅守。作為日本工業設計第一人,柳宗理實現了東方傳統手工藝與西方現代主義思維的優美交融,完成對父親的回歸。

「民藝品中含有自然之美,最能反映民眾的生存活力,所以工藝品之美屬於親切溫潤之美。在充滿虛偽、流於病態、缺乏情愛的今天,難道不應該感激這些能夠撫慰人類心靈的藝術美嗎?誰也不能不承認,當美發自自然之時,當美與民眾交融之時,並且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時,才是最適合這個時代的人類生活。總之,為了發揚前人的創作之美,並給後人指點一條捷徑,我們決定創設『日本民藝美術館』。」 ——柳宗悅

1916年,柳宗悅開始週遊日本全國尋訪鄉村手工藝,這場旅行歷時20年。他這樣形容此行的目的:「我是想尋找正確而美麗的東西,這樣的東西在哪裡?有多少?被做成了什麼樣子呢?」

知物美術館:故事要從一尊木頭佛說起。

江戶時代,有個木喰和尚發願走遍日本的靈山聖地,途中忽然有了刻佛像的興致。每完成一尊就在佛像背後都刻下銘款,記錄完成的時間和地名,留在當地。就這麼漫不經心地,這圓滾滾的佛像開懷的笑容在日本的土地上綻放開來。

他走了三十年,留下的每一尊佛都有著同樣的濃眉毛和純稚微笑,那是一種勞作後的農人踏進家門,用衣角擦著額上的汗,面對賢淑的妻子和滿地亂爬的小孩子,臉上會出現的笑。

木喰的作品形式變化不大,也許因為開始雕刻的時候年事已高,不會再求什麼突破;也許只是想刻自己心裡的那尊佛,不用考慮任何取悅他人的雕飾。佛身的臺座和衣服的紋路都由鈍角的刻痕組成,每一刀的位置和力度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木喰和尚在歷史上是個名不見經傳的人物,他所雕刻的木喰佛,長久以來被當作拙劣的半成品,散落在各地不被重視。

直到有一天,日後將開啟一場「民藝運動」的柳宗悅剛剛放下朝鮮李朝的瓷器,就一頭撞上木喰佛不可思議的微笑,他驚喜於這種佛像上拙樸原始的刻痕,從此再也無法自拔。

若說李朝的瓷器令其「從冰涼的土器中感受到了人的溫暖、高貴與尊嚴」,木喰佛背後的銘款所昭示的三十年行腳生涯所及之地則真正觸動了他。

柳宗悅欣喜若狂地召集友人,開始在全日本尋訪誕生在這片土地上常見的卻又無與倫比的事物:陶瓷、印染、或是織物,木頭、竹子、皮革或是紙,這些東西質樸並廉價,卻在柳宗悅眼中散發著令人讚嘆的美。

他將它們統統收歸囊下,帶回家中,後來家裡放不下了,就造了個博物館,專門存放這幾十年他尋找到的寶貝。「日本民藝館」就此成型。

「須留意極其地方的、鄉土的、民間的事物,是自然而然地湧現出來的無作為的製品,其中蘊含著真正的美的法則。」這是出現在柳宗悅「木喰上人發現之緣起」中的一段文字。他走遍日本的村村寨寨,看到了日本貧窮與落後的一面,也感受到了生活在自然中的那種生活的風情與信心深遠的襟懷。這位精力充沛的老人嘗過輪島的柚餅子和奈良的醬菜,試穿過津輕出產的漂亮蓑衣,而日本東北部古代風俗的完整保留尤其讓他驚喜。「由於北國多雪,那裡的手工藝異常繁榮。」——這是柳宗悅的理由:

「因為下雪的時節很長,下雪天自然足不出戶,要通過製作手工藝來度過那漫長的時日。因為有了工作,憂鬱的冬季也就很快地度過了。」

雪具是當地匠人為自己和家人所造,沒有外來品可借鑑也不存在商業目的,只是單純地想要造出好用的物品,最終使北國的手工業枝繁葉茂。

為防止沾雪,那裡的雪屐有了獨特的斜齒,這是基於長久經驗後誕生的形狀,形狀漂亮又具古風。在北國,那些被認為古舊過時的物品在柳宗悅眼中又以新的意義復活,擁有不可比擬的實用性美感。

在他看來,或許匠人就該生於北國。當大雪封山,時間凝固,天地也只是這一坯土,由人手心的溫度緩緩摩挲成器,變成它本應就有的樣子,仿佛它生就是這荒茫雪野的一部分。

「實際的物品本來就擁有自己自然而牢固的形狀,簡潔又健康,那是生活本身固有的力量。」柳宗悅走過富山、高熊、八尾,這些小村莊都在陽光下晾曬和紙。同樣用葡蟠和水,同樣用流漉的方式抄紙,卻由於當地自然與傳統的迥異而賦予了每種紙鮮明的個性。八尾的紙會在葡蟠中加入紅殼,出現一種獨有的沉著紅色。高熊的紙有著紮實可靠的質地。

富山的傘紙韌性絕佳,據說是由於在抄紙的時候,手的運作賦予了紙以特別的力量。柳宗悅感慨說:「材料即是天籟。」材料中凝縮了許多人工智慧難以預料的神秘因素。工藝既是人工所為,則必然沐浴著自然的恩惠。民間器物保存了材料的天然美麗,也就承襲了天然的優良趣味。歸來後,他開始引導日本社會思考一個問題:「我們現在常常為藏青碎紋織物的藍色打動,然而它所使用的深沉的藍色在當時只不過是極其普通的藍染而已,而且不管是誰來染藍,只要正當地染,就完全不可能染出醜陋粗俗的藏青色,這究竟是為什麼?」

這就是20世紀20年代發生在日本的這場民藝運動。那時日本社會所看到一切事物都與西洋相似到可悲的程度,而柳宗悅以民藝運動確立了日本人的自信,發掘了日本蘊藏的巨大文化財富,並把這股風潮引來中國。

1916年他訪問北京,與英國陶藝家巴納德· 裡奇會合,看到了許多中國的文物,充分感受到作為「精神的物化的藝術之美」。他於30年代在中國華北地區收集了一批民間木版年畫,並在1943年前往臺灣,被當時臺灣各種民藝深深觸動。

器物的美感要如何去感受才最真切呢?

柳宗悅曾這樣指出:「識器者,必定親手觸摸、雙手捧起器物,越親近越不舍器物離身。」不只是手的接觸,他還以茶道家為例:「古代茶道家以唇來感受茶器帶來的溫暖與親切。」而強調人們與器物之間手感、身體感的觀念,也直接影響到他的兒子─設計大師柳宗理。

林承緯說:「柳宗理的器物製作不是以計算機仿真進行,而是拿模型、親手實際製作,這樣的堅持到了成名之後還是如此。當他在製作湯匙時,會先少量打造幾個湯匙模型,自己親手用過、覺得順手,才會開始量產,這和當代很多設計師的作法非常不同。而這正是因為他繼承了父親對手感的堅持,並且透過實踐進而發揚光大。」

儘管當年民藝運動遺留下的實體是現在的民藝館以及《民藝》雜誌,但這場運動的最終目的並不是為收集東西,而是要使民藝的思想深入到生活當中去。

簡潔與實用,轉而成為日本社會的美學標準。

它使地方上倖存的民間手工藝傳統得到了很大的恢復,也產生了一批有名的工藝家。

日本文明成為一種儘可能地包容民族文化精神和傳統內容的現代文明,民藝運動功不可沒。

「過去我們生活在其中,將來我們還要生活在其中。」

柳宗悅有個兒子叫柳宗理,自小就在房子裡父親戀物癖般堆疊的各種器物間跑來跑去。據說兒時曾在一件濱田庄司做的的陶器前端詳了許久並認真地說:「這個罈子挺不錯嘛。」他有著天生的審美直覺,但年少叛逆,並不完全理解父親的世界。那時這小孩正沉醉於畢卡索和克利。

終於他離開父親,進入東京藝術大學。在那個時代,一所名為包浩斯的設計學校正在德國黑森林裡扭轉全球的設計風向,柳宗理偶然去聽了一堂包浩斯進修歸來的教師講座,受到莫大的震動。他至今記得那名教師的兩個觀點:「我們現在處在機械時代,我們無法否認;未來的藝術和設計的目的必須要是為了社會的實用,才能有長遠的價值。」這番話,讓他想起父親。

當時最先進的現代派思潮崇尚簡介實用,恰恰是父親一直以來的堅守,但父親厭惡機器,認為機器令工藝之美難以復甦;而這位包浩斯歸來的教師則對當代科技保持著一種積極樂觀的態度。後來柳宗理曾回憶說:「我想現在的年輕人應該很難相信我有多麼的震驚。在那時這種觀點是革命性的,我深受感動。」

「現在不是畫畫的時候了!」柳宗理隱隱覺得。不久他得到一本勒·柯布西埃的書——《明日之城市》。「原始的形體是美的形體」,這位現代建築設計的先行者說服了他,種種線索都把他引向父親。他開始理解父親,明白時代變了。如何能將父親帶給他的民藝傳統精神,完美地融入柯布西埃的現代精神中去?他心中開始有了模糊的概念。

就在這時,他被徵去菲律賓打仗。這名未來的設計大師決定死也要和柯布西埃的書死在一起,就在自己的士兵背囊裡偷偷塞了那本《明日之城市》。當時這本書的版本很厚很沉,這個自不量力的小兵仍然走到哪背到哪,甚至背著去叢林裡執行任務,終於有一天再也背不動,就挖了個洞,把這本大書埋在裡面。後來他曾笑說,除非有人把它挖出來了,那書現在應還被埋在菲律賓的叢林裡。

平安從菲律賓戰場歸來後,柳宗理成為勒·柯布西埃設計事務所派來日本的傳奇法國設計師夏洛特·佩利安的助手。1950年,他成立Yanagi設計機構,所設計的家具、家用器皿不斷獲得包括日本工業設計競賽首獎、義大利米蘭金獎、以及日本工業設計界最高榮譽Good Design賞等無數國際獎項。1977年,他成為日本民藝館總監,回歸了父親。

其實早在1955年,柳宗理就與渡邊力一行人跑到銀座松屋,開了一間十年都賣不出什麼商品的小鋪。他設計的碗由於毫無花紋修飾而被百貨商店拒絕。然而五十年後,越來越多類似的設計商店出現,那些店都少不了與柳宗理的淵源,以及他設計的那些蘊含民藝精神的現代工藝品。

不知是不是為了向父親致敬,柳宗理於1984年開始在《民藝》雜誌撰寫專欄,每期挑一件海內外的工藝品,學著父親散文集《日本手工藝》的筆觸來描繪現代機械設計。

這些散文被集結成冊,名為「日常用品中不自知的美」。他饒有興致地描寫一個優美弧度的繫船柱,或很適合寶寶抓握的木頭玩具車。父親柳宗悅曾在《民藝論》中毫不客氣的寫道:「機械產品能超越手工品之美的一件也沒有。今後也沒有指望。」然而柳宗理這42篇真誠的小散文徹底擊倒了父親的論斷,只是這一次不再是出於叛逆,而是對父親真真正正的理解。父親沒有錯,改變的是時代而已。

對父親的回歸還表現在他對手作設計的堅持。他不畫草圖,直接用手的直覺來啟發靈感的方向,有時會設計出完全意料之外的結果,比如那個令他揚名世界的蝴蝶凳。設計這把凳子是個西西弗斯式的漫長過程:先做四分之一大小的石膏模型,確定了大致方向就做1:1模型,然後直接坐在這個模型凳上,思考其不足之處,改進缺點做第二個,第三個……就這麼一直做了三年,直到有一天滿意了。

蝴蝶凳的橫空出世震驚設計界。柳宗理就此贏得米蘭設計金獎,並成為第一個參與阿斯彭國際設計大會的日本人。「用手去感受,手上會有答案。」這是父親教的。

從日本民間手工藝理論家到日本工業設計第一人,柳宗悅柳宗理父子二人的歷程就像一個頭尾相接完美契合的神秘寓言。

寓言往往愛用一句話來點題,其實父親在五十年前就仿佛在預言兒子後來的設計風格:「雖然不能說複雜的東西都是醜陋的,但是,單純的東西應當被更多的恩惠所關照,美與單純、健全有著很深的關係。」

所以,日本民藝之父柳宗悅講述民藝運動的理論基礎,歸納出美的定義及構成美的條件,說出民藝與藝術在功能性,美的評判標準上之不同,影響此後近百年日本人的生活態度,也在無形中培養出日本民眾的美感意識,內化成無法計量的精神資產量。

民藝=民眾的工藝=生活器物,特有的溫潤質感打從心底感到美觀,安心,它們共通點是實用,耐用,堪用

在目前全球化浪潮之下,文化容易失去民族、地域的特色。原來根植於傳統、常民的生活文化與美學價值,也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失去了獨特性。

只有透過日用器皿,尤其是餐桌上的食器,才能重新讓文化與地方特色,進入日常生活。

編輯:田園

監製:大熊

圖片來源:網絡

(知物美術館)

相關焦點

  • 這個在藝術圈交白卷的哥們,是如何把畫賣一個億的|知物美術館
    (知物美術館)追逐完夢想這時候他也不年輕了,也不是什麼職業他都能去做了,後來他去了藝術館裡面當保安,受藝術薰陶,他在這裡一呆就呆了七年起來,在當保安的過程中,他也開始接觸繪畫,《無題》就是這個時候創作出來的。(知物美術館)他是如何在藝術界享有一席之地的?
  • 「藝術」|藝知物當代藝術空間
    6 December 2020YIZHIWU 編集No.132Contemporary Art藝知物當代藝術空間「藝知物」是一座線上虛擬藝術衍生、交流社區,以「生活美學創造者」結合藝術和生活器物,圍繞90後年輕人的興趣社區之路,發展成為國內年輕人專屬的生活社區。
  • 當代藝術就只能去美術館拍照嗎?|知物美術館
    當尚未消費傳統藝術與當代藝術的時候,網紅展實際上實現了社會總文化藝術資本的增加,而不是簡單的文化資本替代關係。作為美術館,應該承擔起「知識生產」的歷史責任和專業職能。換句話說,美術館應該讓更多的人以最佳的狀態接近藝術作品和精神產品。這裡所稱的「最佳狀態」,是作為公共空間的美術館提供具有文化品質的優雅環境,讓公眾得到視覺享受、心理體驗、知性思考和精神滿足,從而分享美術館所承載的歷史、知識和美學意義。
  • 美術館與城市(三)|「消失在自然中」的成都知美術館
    在很多城市,都有那麼一座美術館停留在人們的印象裡,它們與其所在的城市融為一體,從建築設計到藝術策劃,美術館處處體現著城市的性格、城市的精神。同時,它們還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城市、改變著那裡的人們,給這座城市打上烙印,甚至成為城市獨特的藝術名片。
  • TANC丨首屆Art Chengdu與知美術館同期開幕,西南藝術生態擴容升級...
    ▲ Art Chengdu現場4月25日,籌備兩年之久的首屆Art Chengdu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在成都春熙路遠洋太古裡地鐵廣場開幕,同期,知美術館、藍頂美術館、麓湖·A4美術館、千高原藝術空間等成都的各大藝術機構也均有展覽推出,當代藝術界的目光迅速聚集到中西部地區,「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一個博覽會,能夠讓成都整個藝術生態有一些新的改變
  • 「ART SHOW」知美術館王從卉:我們是藝術的「門童」
    今天,藝先僧採訪了它的掌舵者——有著豐富藝術、拍賣行及媒體從業經驗的知美術館藝術總監王從卉。王:藝術是一個非常具有啟發性的方式,「知」是一個開放的系統,是從已知朝向未知,從眼前朝向無限。面對當下前所未有的知性創造,藝術的本質特性正在從個體的個性創造轉換為人類共識平臺上的個性創造。所以當我們想到「知」這個字的時候,就不約而同的覺得,就是它了!
  • 人民藝術|「幻」中求真 知美術館呈現陳福善回顧展
    // 「幻」中求真 //知美術館以新方法論解謎陳福善。到場的四位「知時代」新學者:楊簡茹女士、李世莊先生、邱敏女士、沈奇嵐女士分別發表了精彩演講,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學術發布由知美術館藝術總監王從卉女士主持。
  • 知·美術館 隈研吾的成都「詩意」
    今夏,他把設計作品首次呈現在四川——7月21日,由他設計的知·美術館在成都新津開館,隈研吾也親臨現場,引發眾多文藝界、設計界人士趕赴老君山下「追星」。    據悉,知·美術館也是目前隈研吾在中國設計的唯一的美術館建築。這地處新津縣老君山下的四層建築,總建築面積約2500平方米,遠看呈深灰色,並不顯眼。
  • 走進美術館|發現城市新興生活方式
    提起美術館,或許一部分人對它的印象依然停留在上世紀,人們進入美術館、欣賞藝術作品,然後離開。它遠離我們的日常,只是一個布展、看展的單一場所。進入新世紀,隨著城市經濟、文化的發展,如今的美術館早已脫離了我們當年的記憶,它不僅僅承載其自身所有的展覽功能,更是人們在都市喧囂生活中尋求精神享受和心靈休憩的場所。
  • 健合集團聯名英國國家美術館,開啟生活藝術之旅!
    堅持品牌初心,找回生活缺失的藝術感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質條件得到滿足,但幸福感卻沒有如期而至,其重要的原因是大多數人無法沉靜下來,去參與藝術的思考與創造。而在藝術空間裡,人們的注意力會更加集中,心靈也會回歸平靜,幸福感則自然隨之提升。
  • 【知美術館】「幻」展解密
    多姿多彩、名利幻象的商都生活與神仙鬼怪、靈異奇絕的世界多維重疊。這樣一個城該如何描繪?這樣一個城會誕生怎樣的奇人?陳福善,人稱「福伯」,給出了一個超乎完美的答案。 二十世紀50年代,陳福善最貼切的頭銜是:香港的現代主義者,一個大神級的稱號。
  • 奇妙博物館|去美術館,感受一次奇妙的藝術之旅
    博物館中最有藝術代表性的,就是美術館,美術館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如果你熱愛藝術,那麼美術館是你的不二選擇,如果才接觸藝術,逛美術館是你了解藝術,最直接的方式。今天,我們就跟著川川子在四川的藝術圈裡探索和學習一波吧!
  • 定製「家·美術館」 紅廷別墅深入詮釋藝術生活
    《芭莎藝術》主編孫國勝介紹了此次與紅廷別墅合作推出的家·美術館的靈感來源。  國際著名策展人程昕東表示,當前恰恰是藝術品融入家庭消費的最佳時機,隨著家庭生活環境的提升,國民對藝術的持續深入了解, 家·美術館正好迎合了這一市場需求,成為一種特別生動、帶有個人體質的藝術空間。  據北京森潤地產紅廷別墅常務副總經理杜宏志介紹,家·美術館是紅廷別墅歷經三代更迭的新樣板間的作品。
  • 臺北醫院裡的美術館:用藝術氣息改變冰冷氛圍
    中新社臺北十一月十六日電 題:醫院裡的美術館 中新社記者 路梅 董會峰  萬芳美術館是與臺北萬芳醫院同時誕生的。一九九七年萬芳醫院建立時,院長邱文達提出,要用藝術氣息改變傳統醫院冰冷的氛圍。於是,候診區和走廊變為畫廊,美術館融入醫院。萬芳醫院也成為臺灣第一家人文醫院。
  • 在美術館「邂逅」表演藝術
    原文標題:上海多家美術館將目光投向表演藝術,新京報採訪館方回應跨界趨勢 在美術館「邂逅」表演藝術 當代表演藝術與視覺藝術的跨界和交融,在國際藝壇早已成氣候。在19世紀上半葉,法國一家歌劇院的舞臺布景繪畫師達蓋爾為了創造一種綜合性的劇場體驗,在幕布裡放煙、灑水、製造閃電效果,因此研究發明了銀版攝影法。進入20世紀,畢卡索、馬蒂斯、米羅、夏加爾等赫赫有名的藝術大師,都曾跨界為芭蕾舞的演出設計舞美。現如今上海多家美術館不約而同地將目光投向表演藝術。
  • 13戶人家13個美術館 藝術怎樣改變了黃土高坡小村莊
    隨著他對藝術和村莊的思考越來越多,村莊對他來說,也變得不一樣了。「最開始,我是想吸收村莊的元素,把他融入到我的作品中,但這只是改變了我的作品,並沒有改變村莊,所以我開始嘗試把藝術搬到山村。」  在靳勒看來,「石節子美術館和世界上任何美術館都不一樣」,在石節子美術館,生活本身就是藝術,生活中最常見的東西,包括房屋、家具、農具、廢棄物,都是藝術品,甚至泥土也是藝術品。「當代藝術有特別的想像力和創作空間,所有你能想像到的,都可以變成藝術。更重要的是,當代藝術關注當下,我們把村莊變成美術館,就是想用這樣的方式告訴人們,在這裡,還有這樣一群人,用這樣的方式生存。」
  • 優山美地美術館名流共鑑 探尋中國當代藝術與生活
    12月1日,在優山美地攜手宋濤(Yuan museum)館長共同打造的優山美地A7美術館裡,新華網、證券日報、搜狐焦點以及《素說樓市》、《地產營銷人》、《毅家之言》等業內知名自媒體出品人齊聚一堂,共同品鑑東京畫廊+BTAP等陳列的藝術藏品,論道藝術與生活的交融對話,力圖一窺當代中國文化之全豹。
  • 日本最具藝術水準的美術館
    與一般以「藝術展覽」為主的美術館不同,21_21 Design Sight強調「生活設計」,提醒人們「設計無所不在」。一年固定推出兩個大型企劃展,以生活周遭的事物做為題材,並邀請國內外設計師作「主題性」的設計和創作,將傳統導入新意,除了表現日本文化特質,也藉由更多的現代藝術來拉近融合於日常生活中。
  • 獨家 | 對話高鵬:從美術館到學院 做藝術教育的擺渡人
    回想2013年,高鵬上任今日美術館館長,當時人們還很難想像,一個中國重要美術館的館長是30歲出頭的年輕人,也不知道當時仍年輕的80後會給困難重重的民營美術館行業帶來多大改變。北師大既有全面的通識教育,也有心理學和教育學等專業優勢學科,可以依託北師大的綜合性優勢,不斷優化現在的藝術基礎教育。據了解,北師大是全國45%的教材編撰地,我希望有機會也能夠參與藝術教材與讀物的編撰工作,盡最大可能做出自己的貢獻。伴隨著新技術出現,世界走向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是一種多元的,電子化的,新語言、新交流模式和體驗感的這樣一個未來。
  • 訪談丨徐惠泉:讓逛美術館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70周年·中國百家金陵典藏作品主題展」向觀眾們進行了詳細介紹,並就「讓逛美術館成為一種生活方式」這一理念進行了闡釋。第二個篇章「時代精神」,15年,這個時代發生的變化,我們的畫家都用專業的藝術的眼光,把它記錄下來了。第三個是「現實超越」,我們對未來的一些展望,這樣三個篇章,100多件作品,我們的藏品,來反映我們祖國整個江山多嬌、社會人文、美好生活以及藝術觀念上的一些變化和追求,這樣一個展,我們把它作為我們美術館人,就是畫家和我的祖國,就是奉獻給建國70周年的厚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