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學生的心理原點出發——芻議小學多途徑識字教學

2020-12-25 教閱讀與寫作的王老師

從學生的心理原點出發

——芻議小學多途徑識字教學

【摘要】識字教學要遵循學生的認知心理,從學生的心理原點出發,創設各種學習途徑。激發學生識字熱情,從而培養他們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

【關鍵詞】原點 遊戲 字理 互動

引言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也是貫穿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教學內容。」為落實這一教學任務,小學教師想方設法通過各種策略和途徑教授學生識字、習字。諸如讀背識記、田字格分析等等,可結果學生的識字量還是不盡人意,既費時、費力,又收效甚微。為此,我們不禁要問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呢?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知發展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處於前運算和具體運算階段,此階段的兒童需要遊戲,尤其是對象徵性的遊戲充滿好奇、期待與模仿。」本文所探究的學生「心理原點」,就是指學生「好奇、期待與模仿」的學習心理。德國美學家h.r姚斯和w.伊澤爾的「接受美學」也指出「要從受眾出發,從接受出發。心裡有什麼,你才能看到什麼。」但是施教者往往不加研究,只從自己認為的「學生心理」出發,設置一些不切實際的教學策略,造成了教學效果的不佳。鑑於此,筆者將從以下三個方面探討。

一、創設遊戲情景,激發興趣識字

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是興趣不是學生自發產生的,它有賴於執教者採用恰當的手段去激發。執教者必須注重激發學生的興趣,提升學生的識字熱情,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培養克服困難的毅力。遊戲恰恰是小學生最喜歡的一種活動。執教者可以充分利用學生喜歡遊戲這一心理特點,創造各種遊戲場景,激發學生學習識字的興趣與好奇心。

(一)創編兒歌,識記漢字

兒歌淺顯易懂,朗朗上口很適合兒童的學習口吻。如果能把枯燥的筆畫、偏旁、部首、結構轉化成朗朗上口的兒歌,教學效果就大不一樣。特別是有些漢字筆畫複雜,很難記住,學生對這些漢字往往產生畏懼心理。如果不能剔除這一心理,學生不僅不會主動識字,更別說書寫了。

比如「戴」這個字,筆畫繁瑣,學生容易忘記,寫起來更是很費勁,容易忘記書寫過程。筆者在教授「戴」這個字時改編了一首兒歌「土字頭、田字腰、共字腿把腿翹,扛著鋤,歪戴帽,腰裡插著一把刀。」學生在唱兒歌的過程中,佩戴簡單的圖畫裝飾,加以表演,很容易就記住了。再比如關於「朝」的兒歌「上十對下十,日子照月亮」等等。教師在創編兒歌,教授的過程中,可以在教學之前多準備一些不同漢字的部件,讓學生在唱的同時,不失時機的穿插移動組字。唱兒歌、表演的過程就是識字、書寫的過程,學生在說說唱唱中就記住了這個字。

(二)加減筆畫,變化新字

漢字的特點之一就是很多字筆畫相同,意思卻完全不一樣。加減一筆,可以變成許多不同的字。筆者在教學時,設置過一個「加簡筆畫、變換新字」的遊戲。即給出一個「日」字,加一筆可以變成什麼字?班級同學分成三組,看哪一組變得字又多又快,可以通過查字典等方式。結果最快的第三小組迅速變成了「白、申、電、由、甲、田、目、旦」等不同的漢字。在這個遊戲中,孩子們感受到了漢字巨大的魅力,不知不覺中學會了查字典,也愛上了識字。

遊戲的魅力就在於緊緊抓住學生的心理。學生對漢字產生了興趣,遊戲識字也變成了一項好玩、好用的活動。

二、滲透字理意識,習得規律識字

(一)歸納偏旁,觸類旁通

漢字的每一個部首都存在表意的屬性。通過分析部首的來源以及形成過程,可以激發學生探究的好奇心理,從而使學生習得對漢字根據字形知其意義的方法。

比如「肚」這個字,教師就可以給學生講解其實「臉」和月亮之間沒有必然聯繫。它的左半邊不叫「月字旁」,而是叫「肉月旁」。此外,凡是帶有「月字旁「的字大都和人體有關。比如「腿」「腳」「肌膚」「肚」「胳膊」等字全都是和人體有關。 又如寶蓋頭,本義就是房屋的意思。在漢字中,凡是與寶蓋頭有關的字都與房屋有關。比如「安」字是「安放」之義,從甲骨文看「」字的外面是一座房子,房子裡坐著一位面朝左的少女,把門一關,真是既平安又舒適,「女居屋中為「安」。「家」從甲骨文「」可以看出「屋內有豬」,可以看出上古人們的畜牧業是從養豬開始的,可見豬對人之重要。此外諸如「賓客」「宿」「寒」「寢室」等等,皆是與房屋有關。

通過根據偏旁部首來推測漢字的意思,非常有趣,一旦今後碰到類似的字時,學生就會自覺運用這一方法來解析漢字,學習漢字。

(二)分析字形,悟義促識

有些漢字結構非常複雜,有多個部分組成。認讀起來比較困難,如果把這個字進行拆分,只要認識其中的一部分,基本可以猜出這個字的大概意思。

比如武術的「武」字是一個會意字。甲骨文的「」字上面是「戈」(武器),下部是「止」(腳),有「戈」有「止」,表示徵伐動武。又如「昶」字讀作chǎng,本義為會意字。金文的形體,其左是波濤洶湧的河流,右上角是個太陽,表示日常。《說文》:「昶,日長也。從日永,會意。」。「婦」字也是一個會意字,甲骨文「」字的左上方是一把掃帚,右邊跪著一個人(女),是表示手拿掃帚掃地的人就是「婦」。

這樣,當我們遇到比較複雜的字體時,我們可以把這個字進行拆分,分析裡面的獨體字,就可以猜測出這個字的大概意思。

漢字是一種象形文字,通過抓住學生的好奇心,分析字理讓學生從漢字產生的根源上進行識字,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亦能使其產生主動識字的意願。

三、連結「他者」,達成互動識字

我們在識字教學中,要為學生營造豐富的漢字文化氛圍。連結環境、連結「他者」促使學生在與漢字的互動中,主動聯繫文化,把握漢字音形義的關係,體會漢字中的文化信息,並能主動和同伴產生互動,交流學習經驗,提高自己的識字方式。

(一)營造氛圍,環境互動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進步的興奮劑。」教師要抓住這一點積極營造學生學習漢字的識字環境,有效的激發學生從書本中轉移到生活中的注意力,培養學生和漢字之間的感情。

1.張貼圖片

在一年級的教室裡,可以張貼有關漢字的圖片:倉頡造字的神話圖;常用漢字的字體演變圖;有關字理型的字謎圖等。圖文並茂、刺激學生學習的好奇心,激起學生識字的興趣。

2.分享照片

全國各地的名勝古蹟,往往刻有古人或今人的墨寶。可以鼓勵學生利用和家人出遊的機會拍攝或者速寫有關名人墨寶。班級可以舉辦「名人墨寶展」既可以增加學生對古文化的了解,也可以增加識字的興趣。筆者所在班級的學生就搜集了有關「壽」字的十幾種寫法。有個學生還專門請家長做了ppt展示他在旅遊的過程中,搜集到的「壽」字以及背後的故事。激起學生學習漢字,關注傳統文化的興趣。

(二)形式多樣,同伴互動

學習漢字僅僅停留在教師對學生的傳授上,模式就過於單一。如何能夠增加師生、生生、家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營造互相學習的氛圍,就可以提高學生識字的效果。筆者曾經做過以下互動嘗試。

1.比劃猜字

這是一個很好玩的遊戲,國內許多綜藝節目都有播過。操作過程很簡單,互動性很強。事先,我啟動「成語學習月」活動。給每一位同學下發六十條成語,比賽的成語將從其中產生,學生分成三組參加比賽,用時最少的為勝。通過與同伴的競爭互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子就給調動起來,幾乎人人都記住了這些成語。而且,有些學生還特地查閱了這些成語的故事。

2.互編字謎

字謎,是一種文字遊戲,也是漢字特有的一種語言文化現象。它主要根據方塊漢字筆畫繁複、偏旁相對獨立,結構組合多變的特點,運用增減、象形、會意等多種方式創設而成。

例:他倆差點都當兵。(猜:打二字) —乒,乓;一陰一暗,一短一長,一晝一夜,一熱一涼。(猜:打一字) —明等等。教師可以給學生講授編寫字謎的基本方法,讓學生嘗試自己編寫,親身體會、感受。有的學生就編寫了:大字頭上多一點(猜:打一字)——犬;太陽出了地平線(猜:打一字)——旦等等。

猜字謎,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還能通過字謎讓學生理解漢字的結構特點,以及與字謎有關的傳統文化故事等。這樣識字的途徑不僅限於教師對學生,還打開了生生之間識字,學生與父母之間相互猜字謎識字等多種識字渠道。

綜上所述, 漢字識字教學,教師要從學生的心理原點出發,抓住學生「愛遊戲、好奇心強」的心理特點,遵循學習規律,構建有意義、有成效的識字途徑。提高學生識字的有效度,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漢字文化的熱情。

參考文獻:

[1]左民安《細說漢字》2015年版中信出版社.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

[3]張林華.遵循識字教學規律,「實現互動識字」——教學月刊.小學版(語文)2017(1/2)31-33.

[4]皮亞傑《兒童心理學》1980年商務印書館.

相關焦點

  • 芻議文字學在小學識字教學中的運用
    古往今來,漢字教育就是我國文化教育的起點,誠如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所言,「《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注重漢字的教學一直是我國的優良傳統。而如今識字教學更為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點、難點。按《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課標》)的要求,小學生必須學會大約2500個的常用漢字,其中低年級要會認1800個字,會寫1000個字。
  • 小學語文有效識字教學策略研究
    小學語文教師總是遵循音、形、意的教學規律去教導學生,這種固定的教學方法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厭煩心理。甚至部分教師總是讓學生去重複的寫字、識字,學生根本無法投入理解字、詞的具體意思,不能夠做到理解性的記憶,完全降低了寫識字的效率與質量。
  • 快樂識字趣味教學——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探析
    [摘要]識字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基礎與關鍵環節,其在幫助學生開展閱讀、提升語文教育教學質量、增強學生的人文素養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受小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影響,傳統的教授式的識字教學方式,不僅難以充分調動小學生識字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而且使得識字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 低年級課堂識字,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小學一二年級的識字教學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課堂大部分的時間都是以識字教學為中心展開的。對於農村校點的孩子而言,教學資源相對匱乏,課外讀物更新慢等諸多因素影響了孩子們的識字能力。為此,我們應該從漢字本身規律著眼,改革以往枯燥單一的識字教學方法。
  • 識字教學有新招——婁底市第一小學教育教學心得分享
    識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一,二年級的重點,兒童識字量的積累需要多次重複強化記憶,這個過程雖不複雜,但往往枯燥,因此我們要注意結合兒童的心理特點,以靈活新穎的形式激發學生識字興趣。一、讓學生自製卡片,在製作中自主識字製作生字卡片是調動學生識字積極性的法寶,如教學《太空生活趣事多》時,讓學生憑自己的想像把卡片做成飛船形狀,正面寫本課生字,背面寫兩個詞語,不懂組詞的可查字典、問家長,這樣既培養了學生動手查工具書能力,又讓學生積累了詞語,識字效果好。
  • 淺談小學語文一年級識字教學的方法
    識字能力是學習能力的基礎,因此識字教學成為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及難點。作為一年級新生來講,大量、抽象的歸類識字是他們首先要面對的。《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對學習有濃厚的興趣,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而漢字數量多,既難認又難記,學生學得快,忘得也快。
  • 小學低年級抓好識字教學,要注意這些!
    識字是學習書面語言的良好開端,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那麼,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如何抓好識字教學呢?下面這些識字規律、教字原則和方法分享給老師和家長!為了達成上述目標,在識字教學中應堅持以下三個原則:一、多識字多識字是對學生識字的數量而言,也就是要求教師在平常的教學中,儘可能地給學生創造讀書識字的良好環境和機會,提高閱讀能力。
  • 小學語文低年級識字教學研究
    現在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識字量大,《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定:識字是1—2年級的教學重點。第一學段,要「認識常用漢字一千六百至一千八百個,其中八百至一千個會寫。」[2]這一安排體現了認寫分開,多識字少寫的原則。而現在的孩子年齡小,從小嬌生慣養,一進入小學就要認記這麼多生字,確實有一種「趕鴨子上架」的感覺。
  • 識字教學丨淺析統編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一年級上冊識字教學策略
    一年級上冊的「部編教材」的識字內容具有以下特點:識寫分流,多識少寫;合理安排識字寫字的序列;集中與分散相結合;文化內涵豐富;識字方法多樣;重視識字方法和識字能力。就識字教學而言,該教材的創新在於,使得識字教學更講究科學性,體現出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  以往,我們低年級通常採用「圈畫生字」「帶拼音認讀、去拼音認讀」「識記字形」等傳統識字教學策略。
  • 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初探
    識字教學一直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識字是學生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的基礎。學生經常由於識字量的缺乏,造成在碰到課外讀物時的語言障礙,進而形成理解障礙,最終又將導致學生閱讀愛好的下降。從而使得有些學生對閱讀題產生一些疑惑,不知從何處動筆做題。因此語文學科的學習重在閱讀,然而閱讀的質和量都與識字的多少密切聯繫。
  • 一年級語文下冊識字教學方法
    一、課堂教學,靈活多變識字教學在小學一年級語文教學中尤為重要。
  • 【共享母語】龔孟偉:20世紀前期小學識字寫字與說話教學研究
    [2] 二、20世紀前期小學識字寫字教學論 20世紀前期小學識字與寫字教學研究成果頗豐,大量的實驗研究和比較研究為識字和寫字教學提供了實踐基礎、理論指導和心理依據。本卷收入這一時期三本識字寫字方面的代表性著作:姜建邦編著的《識字心理》、朱智賢編著的《小學寫字教學法》、王志成編著的《小學寫字教學的研究》。
  • 天元區語文統編教材識字教學活動在隆興小學舉行
    紅網時刻株洲11月21日訊(通訊員 李吉)11月19日,隆興小學承辦了第三場「天元區語文統編教材識字教學研討活動」,來自城區各校語文教師齊聚「隆小」,參加此次研討活動。參賽選手分別來自長沙市一中株洲實驗學校、隆興小學、鑿石小學和慄雨小學。各學校分別派出兩位老師進行一年級上冊識字教學公開課與課例解讀,八位老師準備充分,精心設計了一系列教學環節,運用字理識字、歸類識字、猜謎識字、編兒歌識字等多種方法,直觀有效的創設了豐富的有效的情境,讓孩子們達到識記、熟悉、熟練的目的。
  • 【教學】姜海平 張玉新︱以「見面字」提高小學低年級識字效率的嘗試
    小學低年級學生尚處於親子共讀階段,引導其儘早從依賴性閱讀過渡到自主性閱讀,是發展其閱讀能力的重要任務,而提高識字量就是最為關鍵的一環。有了一定的識字量,才能持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閱讀速度,進一步增加識字的數量,為以後的學習打下基礎。
  • 東坡區大北街小學舉行「識字寫字」版塊化教學觀摩活動
    四川新聞網眉山11月20日訊(陶環宇 文/圖)11月17日,應眉山高等職業技術學院之邀,大北街小學開展了小學語文「識字寫字」版塊化教學觀摩活動,眉職院小語專業師生、大北街小學共同體共兩百多人參與了此次活動。活動分為三個部分。
  • 小學語文怎麼教識字
    下面是統編教材所提示我們的提高學生自主識字能力的幾個「密碼」,也是老師們使用教材進行教學的幾大重點,可一定得收好了: 密碼一:拼音和插圖 拼音,是起步階段學生識字量不足的情況下自主識字的重要工具。 為了讓學生牢固掌握拼音這個工具,教材從一年級上冊到二年級上冊,除了個別特殊課文,其他都採取了全文注音的方式,助學系統則採取難字注音的方式,引導學生藉助拼音認識漢字。 插圖也是學生自主識字的一個重要資源。「藉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是低段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低年段課文一般都配有生動的插圖,教師可以通過插圖發展學生的閱讀能力,引導他們自主識字。
  • 「海安市小學語文第一學段主備課」教學研討活動在老壩港小學舉行
    為進一步探索小學語文中心教研組建設的有效途徑,提升區域課堂教學質量,引導語文學習在課堂深度發生,12月4日,由海安市教師發展中心主辦,角斜鎮教管辦、角斜鎮老壩港小學共同承辦的「海安市小學語文第一學段主備課」專題研討活動在老壩港小學如期舉行。城東鎮、李堡鎮、角斜鎮小學語文老師參加了老壩港小學主會場活動,南莫、大公、雅周等鄉鎮和城區四所小學設分會場,組織語文老師集中觀看主會場活動直播。
  • 靈活運用教學方法,讓識字教學充滿人文性
    小學生識字,並不是從小學開始的,調查研究表明,六歲以前的兒童,就已經知道一千多個與漢字相應的事物。如果教師能善於調動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生活體驗,知識經驗,使識字教學與其生活實際巧妙地結合起來,就能喚起學生大腦皮層中沉睡的信息,產生親切感,提高識字效率。 1、再現生活情境識字。比如學習「染」字,教師的講臺上擺放著一個水彩盒,一小瓶水和一些棉球。
  • 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小學口語表達能力培養的途徑
    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小學口語表達能力培養的途徑《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語文課程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開發與發展。」還明確地將「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確定為語文教學的目標之一。
  • 閱讀教學:從文本特點出發
    閱讀教學需要從「一篇」走向「一組」或「一本」:帶領學生入乎其內讀懂文本內容,是閱讀課堂的重要任務;帶領學生出乎其外發現文本特點,是閱讀課堂更加重要的任務。因此,在讀懂內容的基礎上聚焦文本特點,是閱讀教學的路徑之一;反之,從文本特點出發讀懂文本內容,是另一種閱讀教學的路徑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