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學生的心理原點出發
——芻議小學多途徑識字教學
【摘要】識字教學要遵循學生的認知心理,從學生的心理原點出發,創設各種學習途徑。激發學生識字熱情,從而培養他們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
【關鍵詞】原點 遊戲 字理 互動
引言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也是貫穿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教學內容。」為落實這一教學任務,小學教師想方設法通過各種策略和途徑教授學生識字、習字。諸如讀背識記、田字格分析等等,可結果學生的識字量還是不盡人意,既費時、費力,又收效甚微。為此,我們不禁要問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呢?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知發展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處於前運算和具體運算階段,此階段的兒童需要遊戲,尤其是對象徵性的遊戲充滿好奇、期待與模仿。」本文所探究的學生「心理原點」,就是指學生「好奇、期待與模仿」的學習心理。德國美學家h.r姚斯和w.伊澤爾的「接受美學」也指出「要從受眾出發,從接受出發。心裡有什麼,你才能看到什麼。」但是施教者往往不加研究,只從自己認為的「學生心理」出發,設置一些不切實際的教學策略,造成了教學效果的不佳。鑑於此,筆者將從以下三個方面探討。
一、創設遊戲情景,激發興趣識字
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是興趣不是學生自發產生的,它有賴於執教者採用恰當的手段去激發。執教者必須注重激發學生的興趣,提升學生的識字熱情,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培養克服困難的毅力。遊戲恰恰是小學生最喜歡的一種活動。執教者可以充分利用學生喜歡遊戲這一心理特點,創造各種遊戲場景,激發學生學習識字的興趣與好奇心。
(一)創編兒歌,識記漢字
兒歌淺顯易懂,朗朗上口很適合兒童的學習口吻。如果能把枯燥的筆畫、偏旁、部首、結構轉化成朗朗上口的兒歌,教學效果就大不一樣。特別是有些漢字筆畫複雜,很難記住,學生對這些漢字往往產生畏懼心理。如果不能剔除這一心理,學生不僅不會主動識字,更別說書寫了。
比如「戴」這個字,筆畫繁瑣,學生容易忘記,寫起來更是很費勁,容易忘記書寫過程。筆者在教授「戴」這個字時改編了一首兒歌「土字頭、田字腰、共字腿把腿翹,扛著鋤,歪戴帽,腰裡插著一把刀。」學生在唱兒歌的過程中,佩戴簡單的圖畫裝飾,加以表演,很容易就記住了。再比如關於「朝」的兒歌「上十對下十,日子照月亮」等等。教師在創編兒歌,教授的過程中,可以在教學之前多準備一些不同漢字的部件,讓學生在唱的同時,不失時機的穿插移動組字。唱兒歌、表演的過程就是識字、書寫的過程,學生在說說唱唱中就記住了這個字。
(二)加減筆畫,變化新字
漢字的特點之一就是很多字筆畫相同,意思卻完全不一樣。加減一筆,可以變成許多不同的字。筆者在教學時,設置過一個「加簡筆畫、變換新字」的遊戲。即給出一個「日」字,加一筆可以變成什麼字?班級同學分成三組,看哪一組變得字又多又快,可以通過查字典等方式。結果最快的第三小組迅速變成了「白、申、電、由、甲、田、目、旦」等不同的漢字。在這個遊戲中,孩子們感受到了漢字巨大的魅力,不知不覺中學會了查字典,也愛上了識字。
遊戲的魅力就在於緊緊抓住學生的心理。學生對漢字產生了興趣,遊戲識字也變成了一項好玩、好用的活動。
二、滲透字理意識,習得規律識字
(一)歸納偏旁,觸類旁通
漢字的每一個部首都存在表意的屬性。通過分析部首的來源以及形成過程,可以激發學生探究的好奇心理,從而使學生習得對漢字根據字形知其意義的方法。
比如「肚」這個字,教師就可以給學生講解其實「臉」和月亮之間沒有必然聯繫。它的左半邊不叫「月字旁」,而是叫「肉月旁」。此外,凡是帶有「月字旁「的字大都和人體有關。比如「腿」「腳」「肌膚」「肚」「胳膊」等字全都是和人體有關。 又如寶蓋頭,本義就是房屋的意思。在漢字中,凡是與寶蓋頭有關的字都與房屋有關。比如「安」字是「安放」之義,從甲骨文看「」字的外面是一座房子,房子裡坐著一位面朝左的少女,把門一關,真是既平安又舒適,「女居屋中為「安」。「家」從甲骨文「」可以看出「屋內有豬」,可以看出上古人們的畜牧業是從養豬開始的,可見豬對人之重要。此外諸如「賓客」「宿」「寒」「寢室」等等,皆是與房屋有關。
通過根據偏旁部首來推測漢字的意思,非常有趣,一旦今後碰到類似的字時,學生就會自覺運用這一方法來解析漢字,學習漢字。
(二)分析字形,悟義促識
有些漢字結構非常複雜,有多個部分組成。認讀起來比較困難,如果把這個字進行拆分,只要認識其中的一部分,基本可以猜出這個字的大概意思。
比如武術的「武」字是一個會意字。甲骨文的「」字上面是「戈」(武器),下部是「止」(腳),有「戈」有「止」,表示徵伐動武。又如「昶」字讀作chǎng,本義為會意字。金文的形體,其左是波濤洶湧的河流,右上角是個太陽,表示日常。《說文》:「昶,日長也。從日永,會意。」。「婦」字也是一個會意字,甲骨文「」字的左上方是一把掃帚,右邊跪著一個人(女),是表示手拿掃帚掃地的人就是「婦」。
這樣,當我們遇到比較複雜的字體時,我們可以把這個字進行拆分,分析裡面的獨體字,就可以猜測出這個字的大概意思。
漢字是一種象形文字,通過抓住學生的好奇心,分析字理讓學生從漢字產生的根源上進行識字,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亦能使其產生主動識字的意願。
三、連結「他者」,達成互動識字
我們在識字教學中,要為學生營造豐富的漢字文化氛圍。連結環境、連結「他者」促使學生在與漢字的互動中,主動聯繫文化,把握漢字音形義的關係,體會漢字中的文化信息,並能主動和同伴產生互動,交流學習經驗,提高自己的識字方式。
(一)營造氛圍,環境互動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進步的興奮劑。」教師要抓住這一點積極營造學生學習漢字的識字環境,有效的激發學生從書本中轉移到生活中的注意力,培養學生和漢字之間的感情。
1.張貼圖片
在一年級的教室裡,可以張貼有關漢字的圖片:倉頡造字的神話圖;常用漢字的字體演變圖;有關字理型的字謎圖等。圖文並茂、刺激學生學習的好奇心,激起學生識字的興趣。
2.分享照片
全國各地的名勝古蹟,往往刻有古人或今人的墨寶。可以鼓勵學生利用和家人出遊的機會拍攝或者速寫有關名人墨寶。班級可以舉辦「名人墨寶展」既可以增加學生對古文化的了解,也可以增加識字的興趣。筆者所在班級的學生就搜集了有關「壽」字的十幾種寫法。有個學生還專門請家長做了ppt展示他在旅遊的過程中,搜集到的「壽」字以及背後的故事。激起學生學習漢字,關注傳統文化的興趣。
(二)形式多樣,同伴互動
學習漢字僅僅停留在教師對學生的傳授上,模式就過於單一。如何能夠增加師生、生生、家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營造互相學習的氛圍,就可以提高學生識字的效果。筆者曾經做過以下互動嘗試。
1.比劃猜字
這是一個很好玩的遊戲,國內許多綜藝節目都有播過。操作過程很簡單,互動性很強。事先,我啟動「成語學習月」活動。給每一位同學下發六十條成語,比賽的成語將從其中產生,學生分成三組參加比賽,用時最少的為勝。通過與同伴的競爭互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子就給調動起來,幾乎人人都記住了這些成語。而且,有些學生還特地查閱了這些成語的故事。
2.互編字謎
字謎,是一種文字遊戲,也是漢字特有的一種語言文化現象。它主要根據方塊漢字筆畫繁複、偏旁相對獨立,結構組合多變的特點,運用增減、象形、會意等多種方式創設而成。
例:他倆差點都當兵。(猜:打二字) —乒,乓;一陰一暗,一短一長,一晝一夜,一熱一涼。(猜:打一字) —明等等。教師可以給學生講授編寫字謎的基本方法,讓學生嘗試自己編寫,親身體會、感受。有的學生就編寫了:大字頭上多一點(猜:打一字)——犬;太陽出了地平線(猜:打一字)——旦等等。
猜字謎,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還能通過字謎讓學生理解漢字的結構特點,以及與字謎有關的傳統文化故事等。這樣識字的途徑不僅限於教師對學生,還打開了生生之間識字,學生與父母之間相互猜字謎識字等多種識字渠道。
綜上所述, 漢字識字教學,教師要從學生的心理原點出發,抓住學生「愛遊戲、好奇心強」的心理特點,遵循學習規律,構建有意義、有成效的識字途徑。提高學生識字的有效度,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漢字文化的熱情。
參考文獻:
[1]左民安《細說漢字》2015年版中信出版社.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
[3]張林華.遵循識字教學規律,「實現互動識字」——教學月刊.小學版(語文)2017(1/2)31-33.
[4]皮亞傑《兒童心理學》1980年商務印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