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誇他曠世奇才,長大後畫人體畫,弘一法師為何備受追捧?

2020-12-13 歷史裡的女人

出家人千千萬,但人們卻記住了弘一法師;離別的歌百十首,人們卻最愛唱《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樸樹曾經唱這首歌時,當場泣不成聲,還說:「我要是能寫出這樣的歌,死在那裡都值了。」

弘一法師原名李叔同,他一生總是換名字,據說他有235個化名。他的頭銜非常多,美術家、音樂家、書法家、戲劇家、佛教大師……

李叔同是中國第一個畫人體裸畫的人,是第一個譜曲、用鋼琴的人,也是第一個將歐洲戲劇搬上臺的人。他的每一樣事業都幾乎做到了極致,讓人感嘆李叔同當真千年之奇才。

其實,李叔同也是人,在他神話光環的背後是一個特別簡單的人生道理,如果你正在為人生感到迷茫,今天這篇文章或許有點用處。

01淺嘗輒止VS深耕細作

1880年,李叔同出生於天津顯貴之家,父親生他時71歲,母親17歲。老來得子,還是「神童」:李叔同5歲就已經通讀過《千字文》《朱子家訓》《黃石公素書》《論語》《孟子》《中庸》《大學》,李鴻章跟他有一面之緣,誇讚「此子日後定是曠世奇才。」

到了15歲時,李叔同已練就了三大技能:書法、作詩、寫文章。

鐘王曹魏、顏真卿、褚遂良,他皆能模仿一二,尤其魏碑《張猛龍碑》,幾乎辨認不出真偽;「人生猶似西山日,富貴終如草上霜」,這是他15歲的感悟,可謂意境深遠;李叔同思如泉湧,總是一行格寫兩行字,為此他還得了個「李雙行」的外號。

李叔同很有文學天分,學什麼都又快又好。但對於四書五經,李叔同只是淺嘗輒止一番,他發現自己更欣賞維新變法的新思想,於是他精讀大量維新變革的論作。

這就是李叔同高明的一點:博覽群書不代表什麼學問都要吸收,他要做的是在無限的知識海洋中找到自己最感興趣的那一門學問,然後精耕細作。

02堅定內心,不為外界幹擾

李叔同關注維新變法後,猶如遇到知己,還刻了一枚印章,「南海康梁是吾師」。因為這個印章,李叔同受到了牽連,不得不帶著母親和妻子逃亡上海。

到了上海,李叔同改名李成蹊,開始學著維新派開社團,還成立了「天涯五友」,一時風光無兩。但是,李叔同又發現了一個大問題,說是維新,卻沒什麼「新」。

想明白這個問題後,李叔同不顧他人眼光,開創了很多第一次。比如,他是中國第一個辦全西式的葬禮的人,還用刀叉招待弔唁的親友,杜絕送花圈,在現場帶著黑紗,彈著鋼琴,唱著哀悼歌曲。

形式上的新,他還覺得不夠,於是花了3個月苦學日語,成了中國去日本學西方油畫的第一人。去日本前,他剪了辮子,換上西裝,改了名字叫李岸。在日本學習期間,他完全按照日本人的方式生活,附近的人都不知道他其實是個中國學生。

李叔同學的是人體畫,並把這項技術帶到了中國。人體畫是藝術,但李叔同卻沒少遭白眼。李叔同回國辦畫室的時候是1914年,14年後,孫傳芳還聲討過畫人體的劉海粟。

14年了,人們的觀念依舊保守,可想而知當時的李叔同是什麼處境。但無論外界怎樣吵鬧,李叔同都始終不為所動,堅定本心。

03捨得放棄,突破自我

李叔同從日本回國後,創辦了畫室、音樂室、話劇室,稱得上民國第一人。他在藝術上的地位前無古人,可他卻覺得自己的人生到了瓶頸,需要尋求新的突破。

民國是百年不遇的大動蕩,李叔同在動蕩中變成了窮光蛋,他們在老家經營的鹽商買賣全都垮了,但李叔同卻安慰大哥李文熙:你換個角度想,要是我們在北京,早讓八國聯軍一把火燒了。

雖然李叔同很豁達,但他過得確實很悲苦,這種苦不是來自於身體和生活,而是來自於心靈。他那首傳唱百年的《送別》就是在他逃難到杭州時所作。在杭州,李叔同決定了他人生中的另一件大事:當和尚。

李叔同把名字改為李嬰,意思是回歸到嬰兒狀態,也就是回歸到本我。回歸,其實也是另一種突破。他把自己視如瑰寶的全部藏書、字畫全都送人或者直接銷毀,然後剃度發誓:非佛書不書,非佛語不語。

還沒入佛門,李叔同就已經領悟到佛道的真諦了。這是李叔同人生的一大轉折,轉折的動力是他捨得放棄,突破自我的勇氣。

04成功需要一點「狠」

出家後,李叔同又多了一個新稱呼:弘一法師。

弘一法師修的是律宗。佛教有禪宗、淨宗、律宗之分,律宗是最苦的,250條戒律,犯一條就不能得道。但李叔同卻表示:要出家,便不能庸庸俗俗,去做個庸僧,招搖撞騙、沽名釣譽,離經背道地侮辱了佛門。他要做和尚,必須一分一寸都是和尚。

1921年,李叔同又「刺血寫經」,為一切生命懺悔。24年間,李叔同留下了經典著作《弘一法師集》。1942年12月13日,弘一法師圓寂,生前留下最後一幅字是:悲欣交集。

李叔同的一生,面對每次選擇都透著一股快刀斬亂麻的狠勁兒,但弘一法師圓寂前,也並不是全無遺憾。

彌留之際,他對妙蓮法師說:「你在為我助念時,看到我眼裡流淚,這不是留戀人間,或掛念親人,而是在回憶我一生的憾事。」

李叔同轟轟烈烈的一生也有憾事,何況你我凡輩。但是,他卻教會我們過好自己人生的道理,我們不必那樣極致,卻也足夠活得瀟灑。

相關焦點

  • 弘一法師的108羅漢圖教你畫人物動態速寫:衣紋化繁為簡以少勝多
    李叔同在1914年創作了這首傳唱大江南北的名篇,4年後,1918年夏在杭州虎跑寺剃度出家,法號弘一。李叔同(1880—1942),是近代著名的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他在38歲的人生巔峰時期,放下執念,遁入空門,專事研佛,遂成佛學大家,——後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一念放下,萬般從容。
  • 弘一法師曾寫下「悲欣交集」,他的《送別》也含此意
    今天白馬推薦的一首是近代高僧弘一法師李叔同寫的一首歌詞。李叔同既是佛門律宗大德,也是藝術界的奇才兼全才:詩、書、樂、畫、印、戲樣樣精通,且造詣很深。《送別》這首歌詞寫於他風華正茂的二十歲年紀時。正是李叔同才思橫溢、重情重義的歲月。
  • 弘一法師遺書「悲欣交集」四字無人能模仿的背後:與這個原因有關
    1942年10月13日,時年62歲的得道高僧弘一法師在泉州晚晴室圓寂。臨終前,他留下了親自書寫的「悲欣交集」四字。半個多世紀以來,這四字的含義一直是世人熱議的焦點。相比對內容的解讀,弘一法師臨終時所書四字的「詭異」筆體,也一直備受爭議。
  • 人物|弘一法師「治病」
    一個很顯然的事實是,以略長時段考察,他的「神經衰弱症」並沒有好轉。在此後的歲月裡,已成為弘一法師的他,仍然持續與病魔作鬥爭。疾病促發了李叔同的出家,而出家又讓弘一法師對疾病有了更多超驗的理解,他採取的療疾方式,也因此帶有鮮明的屬於弘一法師的特色。但這種特色又深植於他所在的那個時代和漫長的傳統之中。
  • 弘一法師茶事 如月清涼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至醉後豈堪誇。  查《弘一法師·李叔同年譜》,1896年,17歲的李叔同從天津名士趙幼梅(1868-1939年,名元禮,字體仁,號藏齋)學詩詞,喜讀唐、五代作品,尤愛王維。兼習辭賦、八股。
  • 一本文集裡記載夏丏尊 弘一法師莫逆之交
    刊物封底是李苦禪先生畫的鷹。李苦禪(1899年1月11日—1983年6月11日),原名英傑,改名英,字超三、勵公,山東高唐人,現代書畫家、美術教育家,中國近現代大寫意花鳥畫宗師。李苦禪先生畫得最生動的是鷹的眼睛,在他的筆下,鷹的眼睛稜角分明,洋溢著一種逼人的英武之氣。因此,李苦禪先生畫的鷹,被公認為是難得的畫中精品。
  • 弘一法師與病魔作鬥爭的一生
    他說:「這一次我到虎跑寺去斷食,可以說是我出家的近因了。」以斷食治療「神經衰弱症」為契機,一年多後,1918年農曆7月13日,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定慧寺出家,法號弘一。斷食的成效可能被李叔同誇大了。一個很顯然的事實是,以略長時段考察,他的「神經衰弱症」並沒有好轉。在此後的歲月裡,已成為弘一法師的他,仍然持續與病魔作鬥爭。
  •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悼念弘一法師
    他父親為李鴻章同年進士,曾官吏部主事。致仕後經營鹽業,興辦銀行,為津門富豪。李叔同是五姨太所生,當時他父親已68歲,雖然李叔同五歲即遭父喪,他少年時的生活仍然是極為優裕的。他的兄長和母親很注重他的教育,延請了天津名士趙幼梅教他詩詞,唐靜巖先生教他書法,加之他本人極為聰穎好學,小小年紀便積累了非常深厚的國學修養。
  • 行腳泉州,尋訪弘一法師舊跡
    今天10月23日,是近代高僧弘一法師(李叔同)的誕辰紀念日。對於弘一法師,很多人並不陌生,他的一生,以出家為界,形成兩個截然不同的階段。出家前他是才華橫溢的藝術先驅,出家後是持戒謹嚴的佛教律宗高僧。自1928年他第一次南下入閩,到1942年秋圓寂於晚晴室,弘一法師在閩南生活十四年。其中,與泉州的因緣尤甚。
  • 「弘一法師」李叔同,才華橫溢、成就卓越的大孝子!
    他的作者李叔同想必大家都非常清楚,我國非常著名的音樂家,美術家和戲劇家,還有非常著名的一個稱呼,「弘一法師」。李叔同的生平事跡大家可能都不太清楚,他還是有名的大孝子。這次給大家帶來的是李叔同簡介,讓我們通過李叔同簡介,去品味他的人生和他的成就。
  • 弘一法師普陀參禮印光法師之時間考勘釐析
    而弘一法師致李聖章函,目前所知,有文字流傳的共17通,且此17通信札手稿原件皆存林子青處。林子青在增訂《弘一法師年譜》時,曾敘述過這段獲弘一法師寶札之殊勝因緣:「在增訂年譜過程中,給我最大幫助的是大師俗侄李聖章(麟玉)先生。1956年,我到北京以後,早想前去拜訪他,了解一下李家的變遷情況。聽說他是全國政協委員,我就寫了一信請政協代轉。一九六四年四月十九日,約好在他家裡見面時談了很多話。
  • 李鴻章是非功過:為何外國人誇他悲情英雄,後人卻說他是賣國?
    李鴻章則把學西方作為救國急務,他繼承和發展林則徐、魏源師夷長技思想,以「外須和戎,內須變法」為洋務自強運動根本指導思想。他曾說:「自秦政變法而敗亡,後世人君遂以守法為心傳。自商鞅、王安石變法而誅絕,後世人臣遂以守法取容悅。今各國一變再變而蒸蒸日上,獨中土以守法為兢,即敗亡滅絕而不悔!天耶?人耶?惡得知其故耶?」
  • 弘一法師慈悲對世人,偏偏傷害了他的日本妻子,原因為何?
    颳了幾周鬍子後,他的日本妻子帶著上海的小兒子來到杭州靈隱寺。帶著最後一絲希望,她敦促丈夫不要拋棄她,做一個和尚。1918年是兩人相識後的第11年。然而,李叔同下定決心不讓妻兒進寺門,妻子只好離開。妻子在緊閉的大門前傷心地問道:「可憐這個世界,為什麼要一個人傷害我?」他的妻子知道無法挽回丈夫的心,所以她想最後一次見到他。
  • 弘一法師李叔同書法含蓄美的演變過程
    他從日本留學歸國後,擔任過教師、編輯之職,後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後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李叔同書法的含蓄美是大家公認的,葉聖陶就曾說自己喜歡弘一的書法就是因為它「蘊藉有味」。李叔同的書法用筆上也很含蓄,從他的作品可以看出他的用筆圓融,藏起藏收,全然不見稜角。當然含蓄美還表現為「溫和」「圓融」「衝和」「中庸」等風格特點。
  • 「碧天芳草」特展即將開幕,告訴你弘一法師與他的永嘉往事
    1880年,李叔同出生於天津巨富望族之家,雖是庶出的小兒子,但良好的家境為兒時的他提供了當時一般人難以得到的資源和教育。從小他醉心傳統文化,及長後師從天津名士學詩詞文賦、金石書畫,還請人教習數學、外文、音樂等新學科。17歲進入天津縣學,還寫過多篇課試文章,激昂文字,針砭時弊。少年的他,可謂書生意氣,風華正茂。
  • 風雅杭高·校友談丨弘一法師對聯考略
    為何弘一要將藕益的詩句摘錄贈給好友周孟由呢?原來,藕益法師是明代律宗的一位高僧,駐錫今安吉靈峰寺。李叔同出家後,發宏願要重修的也正是戒律。他花了整整四年時間,最終完成了震撼佛壇的《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繼承了已斷絕了七百年的南山律宗。所以弘一以律宗大德先祖的詩句明志贈友,當在情理之中。對聯中款識小字經筆者糾正後,斷句應是:大慈定慧弘一沙門演音,為各山童子。
  • 李莉娟:我眼中的祖父李叔同——弘一大師
    他是第一個向中國傳播西方音樂的先驅者,是中國話劇的創始人,把西洋畫引入中國的第一人,是中國水彩畫的開拓者。他以卓越的藝術造詣,先後培養了著名畫家豐子愷、潘天壽、音樂家劉質平等一代文化名人。出家後,精研律學,編著《四分律比丘戒相表》等著作,使中斷800年的南山律宗得以繼承弘揚,被佛門尊為第十一代律宗祖師。
  • 泉州承天寺和弘一法師
    弘一法師化身地弘一法師俗名李叔同,被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住錫泉州十四年,泉州承天寺是弘一法師的化身地。民國時期的一個翩翩公子,出家後也成為一代高僧,他在許多領域都有成就,從浙東到閩南,在眾多寺廟留下足跡,受邀講學。填詞《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歷經幾十年傳唱經久不衰,成為經典。
  • 脫盡人間煙火氣:讀弘一法師的二則印論
    文/陳懷曄泉州開元寺內弘一法師紀念館,陳列著弘一大師生前所用的二種筆,一為書寫之毛筆,一為治印之鐵筆。每次瞻仰法師紀念館,我常在陳列著毛筆與鐵筆的櫃前,凝視遐想,徘徊久之。大師出家之後,專意修律,持行精嚴,清淨如明珠,獨於書印之道猶眷眷不能離也。大師少小即學書、學印。
  • 妙華法師:禪畫妙心 明月含笑
    魯網3月6日訊 妙華法師有個雅號,曰「五友和尚」,喜以寫詩、作畫、品茶、文玩、打羽毛球等「嗜好」來交友,他把這些「業餘愛好」都與弘法無縫連結起來,一以貫之,知行合一,法師經常講「以道御技,可馭行天下,道不遠人」,這其實是法師「人間佛教」思想的延伸,他的智慧不僅體現在對佛法的了悟上,儒學、道學等優秀傳統文化,隨手拈來,皆是度人之法,佛法在法師這裡是活潑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