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堅持給本報投稿 剪報冊子有20多本 攝影師給94歲老通訊員拍...

2020-12-18 長江網
  

  公益攝影師為袁立燦和老伴拍的合影

   長江日報融媒體訊(見習記者唐婧妮 通訊員李泓翔)由武漢晚報公益文化傳播院攜手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武漢市青少年發展基金會、武漢市慈善總會、好醫網、漢網聯合發起的「益張照片·最美夕陽」公益活動正在溫情拍攝中。昨天,公益攝影師和志願者來到武漢市江岸區花橋小區一村,上門為申請成功的老人袁立燦服務。

  得知志願者們要來家裡拍照,袁立燦老人比往常早起1個小時,女兒袁小萍特地為他搭配了紅色毛衣和藍色格子圍巾。「爸爸這樣穿真精神!」袁小萍多年來一直在父母身邊照顧,特別是在父親高位截癱這18年來,每天寸步不離。在她的悉心照料下,兩位老人身體和精神狀態都不錯,袁小萍曾被武漢晚報社、武漢市老齡辦評為武漢市十大孝子(女)。

  今年94歲的袁立燦老人,從1950年進入銀行當「小袁」起,就開始給本報投稿,這生涯一晃就是60多年。客廳裡,各類書籍、報紙整齊擺放。袁小萍說:「爸爸一直堅持每天看報,這次拍照就是他自己打電話報名的。」袁爹爹把珍藏多年的剪報冊拿出來給記者看,泛黃的紙張透著時間的厚重,有「豆腐塊」消息,也有專欄和頭版頭條,他詳細備註了登報時間和心情,這樣的剪報冊子有20多本。袁爹爹說,自己是土生土長的武漢人,幾十年堅持訂報。自己從滿頭青絲讀起,讀到白髮蒼蒼,一口白牙掉光,與投遞員都是老朋友了。他曾下放到宜昌的深山老林,那裡沒有晚報,便讓父親郵寄晚報到農村,在油燈下細細品味,「見晚報如見親人」他說道。1979年,為了搶新聞「時效性」,有一次他連夜從漢陽步行到漢口洞庭街送稿,因勞累過度住院一周,這樣的事發生過不止一次,袁爹爹笑著說寫作的快樂比疾病大得多。此外,袁爹爹現在還堅持每天都寫日記,他將幾十年來的日記本整理、編號,足足有60多冊、200多萬字。「我得的各種獎狀有一大摞!」袁爹爹邊比劃著邊哈哈大笑。

  袁爹爹與老伴王國權是1949年10月1日結婚,風雨攜手走過了69年。袁爹爹回憶自己第一篇在報紙上刊登的文章就是1952年的《我同意愛人穿花衣》。多年來他們相濡以沫,拍照時,兩位老人的手緊緊的牽在一起。

相關焦點

  • 揚中94歲離休老幹部每天學習超8小時,用150萬字讀書筆記,210本剪報...
    說這番話的老人,是原中共揚中市委黨校副校長高雲書,他94歲高齡,有著70多年黨齡。自1986年離休後,他每天在家堅持學習至少8小時,以理論學習為主,一年365天無一例外,至今已寫有30多本讀書筆記,至少150萬字,並完成210本剪報合集。
  • 這個照相館曾給毛主席拍照 開業86年攝影師平均年齡60歲
    「皇宮照相館是濟南現存最老的照相館,新中國成立之後,毛主席、朱德也在我們這拍過照片。」在皇宮照相館內,劉貴林一邊修圖一邊自豪地介紹照相館的歷史。皇宮照相館於1932年開業,經歷過民國時期、抗日戰爭時期、新中國成立、文革,仍然屹立在濟南的經三路上。
  • 經營照相館35年 8旬攝影師尋60餘張老照片主人(圖)
    經營照相館35年 許多老照片無人認領  八旬攝影師尋60餘張老照片主人近日,銀川80歲的老攝影師張士良在網上發文稱,自己的照相館經營35年來,有很多老照片卻無人認領。張士良說,希望這些老照片的主人們能到照相館取回照片,拾回多年前的珍貴記憶。截至目前,已有一位女士在張士良發布的圖片中找到了自己「30年前的模樣」。  老攝影師尋照片主人  張士良今年80歲,在銀川經營一家照相館。
  • 「活到60多歲,才有了真正的第一張照片」,這張全家福讓留杭建設者...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楊茜 通訊員 金煥英「活到60多歲,才有了真正的第一張照片,挺精神。」64歲的紹興人陳師傅,在眾多照片裡找到了自己的兩張,他看了又看,「一張擺在工棚的桌子上,還有一張要帶回去,讓老婆孩子看看。」
  • 堅持剪報九年,展現教育者的價值觀
    街談    廣州中山大學附屬中學校園裡有一個地標——— 位於博學樓一樓樓梯口的剪報欄。這是一塊普通的大白板,每天會貼上最新的剪報,文章上還有用紅筆精心標註的重點或點評。剪報的內容多為當天新聞熱點和時事評論,碰上焦點事件和重要人物還會出專輯。學生們每每經過這裡總會駐足停留片刻。
  • 魯能泰山老照片徵集活動 收藏剪報也為懷念青春
    1996年,劉龍陪父親看了一場泰山隊足協杯決賽,「讓我認識了山東足球,從此泰山隊又多了一個球迷。那一年我10歲,很多規則都不懂,都得一點一點的從大人那裡學習,當時就是看誰進球了,然後跟著高興,慢慢地從喜歡變成了熱愛,甚至是痴迷,不會放過任何一個跟足球接觸的機會。」
  • 拍婚紗照三個環節易被忽悠 影樓多拍相片趁機加錢
    本期推出「婚紗影樓的秘密,浪漫背後的溫柔陷阱」,如果您遇到過自己權益被侵害的事件,請與本報聯繫,聯繫電話86252121,86253335。  ■記者朝暉  近年來,消費者紛紛投訴婚紗影樓涉嫌欺詐,其例子舉不勝舉。記者通過調查發現,很多新人在拍完婚紗照之後都掉進了商家溫柔的陷阱,不知不覺被宰、挨宰。
  • 老黨員集報剪報半世紀 收藏報紙就是收藏歷史
    75歲的李竹庭有著40多年的黨齡,曾在軍區服役的他養成了收藏報紙的習慣,50年來,他集報剪報近千冊,記錄了往昔的崢嶸歲月與社會的滄桑巨變。七一建黨節當天,記者來到位於寧夏吳忠市利通區的李竹庭家。走進屋內,仿佛走進了報紙的海洋,李竹庭特意騰出來一間房作為「報庫」,地上、窗臺上根據不同類別碼放著他50年來收集的報紙。
  • 拍西湖的攝友有多拼?把自己綁在新新飯店的避雷針上!
    今年 92 歲的他,守在西湖邊拍了 60 年,他的照片被做成了各種明信片、幻燈片,甚至成為外交禮物。他的鏡頭下,是西湖一甲子的朝朝暮暮、風霜雨雪。他也是我們今天故事的主角。用作國際文化交流的西湖風光幻燈片集1970 年代末至 1988 年,張侯權共拍了 60 多套照片,都製作成了幻燈片,展現浙江的風土人情、戲曲工藝,其中最多的就是西湖風光。寄到北京後,相關領導批示,這批幻燈片(文化部)免審(郵局)免檢,作為外交禮物,寄往當時與中國建交的 131 個國家,每個大使館寄 20 套。
  • 拍西湖的攝友有多拼?把自己綁在新新飯店的避雷針上!這些西湖照片...
    今年92歲的他,守在西湖邊拍了60年,他的照片被做成了各種明信片、幻燈片,甚至成為外交禮物。他的鏡頭下,是西湖一甲子的朝朝暮暮、風霜雨雪。他也是我們今天故事的主角。用作國際文化交流的西湖風光幻燈片集1970年代末至1988年,張侯權共拍了60多套照片,都製作成了幻燈片,展現浙江的風土人情、戲曲工藝,其中最多的就是西湖風光。寄到北京後,相關領導批示,這批幻燈片(文化部)免審(郵局)免檢,作為外交禮物,寄往當時與中國建交的131個國家,每個大使館寄20套。
  • 從攝影師助理到攝影師的經歷分享
    題記:本文由網友投稿至公眾號,讓小編進行文字梳理,圖文編排整理。第一人稱敘事。在我們想像中,攝影師是什麼樣的勒!很酷?一個高大上的職業?很輕鬆給人拍拍照就完了?這幾年個人工作室蠻火的,做的好也蠻賺錢的,有個表姐是學化妝師的,就想這如果我攝影技術高超,她化妝技術高超的話,合作弄的個人工作室那不就美滋滋了!有了想法,但是學攝影要麼去學校,要麼是去做助理,也就說所謂的學徒。最後還是決定去面試攝影師助理。
  • 西安94歲老字號照相館停業 曾為蔣經國拍結婚照
    、結婚照、孩子周歲照首選拍攝地都是西安照相館,雖承載百年記憶,但這家店在市場經濟洪流中也未能倖免停業的悲劇,10月底,94歲的西安照相館正式宣布停業,照相館這一見證百年中國風雲變遷的行業在漸漸退出歷史舞臺。
  • 新生代攝影師川島小鳥:日本拍小蘿莉第一人
    對川島而言,想拍的瞬間隨時會出現,所以他的相機幾乎不離身,也不提前制定拍攝計劃,而是根據當天心情去想去的地方。以下為川島小鳥的自述:我叫川島小鳥,今年38歲,我是攝影師,喜歡散步。高中的時候我很喜歡電影,曾經想當電影導演,後來覺得攝影跟電影,其實也很接近,我就試著去接觸,結果我發現攝影很有趣,就一直拍到現在,至今已經20年了。BABY BABY我大學念的是文學系,但那時我已經愛上攝影,我經常拍我的一個女性朋友,整個大學都在拍她,拍了4年。
  • 沒有PS的年代,英國攝影師花60年拍攝人物,每一張都是故事
    特裡·奧尼爾,英國國寶級攝影師,過去60年最具標誌性攝影師之一。英國國家肖像美術館收藏作品最多的藝術家,至今有65幅作品懸掛於倫敦美術館中。拒絕過性感女神瑪麗蓮·夢露的拍攝,評價凱特王妃「她無法讓我產生任何幻想」。他,憑什麼這麼大牌?
  • 30位30歲以下攝影師:他們不想改變世界,他們就是世界
    30位30歲以下攝影師:他們不想改變世界,他們就是世界 2019-08-03 10: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今晚報導]楊繩文和他收集的10萬篇剪報
    [標題]  楊繩文和他的10萬篇剪報[記者]  楊華、周文藝、周紅【正文】這是一本1960年中國外交剪報輯,上面的資料是楊繩文從《人民日報》、《解放日報》等報刊上搜集、整理的,記錄了當年中國與尼泊爾等國建交的前前後後。象這樣記錄中國外交歷年大事記的剪報擺滿了楊繩文的書櫃。
  • 從醫75年,如今還堅持每周坐診看病 94歲老中醫養生秘訣:很少吃補品
    浙江在線10月5日訊(浙江在線記者楊茜通訊員徐尤佳)穿著精緻的唐裝,戴著紅色的圍巾,雖然坐在輪椅上,但是已經94歲的楊少山看上去依然神採奕奕。  昨天,杭州市中醫院舉辦了一場紀念活動,主角正是國家級名老中醫楊少山。
  • 本報通訊員講述韓國高考殘酷真相
    國內統一刊號:CN43-0057 2020年12月8日 星期二 本報通訊員講述韓國高考殘酷真相 2020年12月8日
  • 外來務工者來寧波19年第一次拍了全家福
    46歲的她在海曙尹江岸小區當了19年清潔工,小區裡很多居民都認識她。現在她和丈夫把在老家的81歲婆婆以及兒子媳婦、孫子孫女一起接到了寧波,全家7口人在尹江岸小區一個出租房裡生活著。「我老家在江蘇,這工作一做就是19年。」袁磊告訴記者,現在的她很幸福,兒子在寧波找到了一份給老總開車的工作,媳婦在家照看1歲多的孫子。雖然不富裕,但全家人其樂融融。